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古生村裡的青春田野(神州看點)

雲南日報記者 秦蒙琳 本報記者 李茂穎
2025年04月10日08:2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芳菲四月,春光正好。

  雲南大理,洱海之畔,灣橋鎮古生村,一群年輕人熱火朝天地在田間勞作,對附近村民開展種植技術培訓。

  2022年,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張福鎖帶領中國農業大學、雲南農業大學等高校的師生進駐古生村,成立科技小院。聚焦洱海治理,這群朝氣蓬勃的年輕人將課堂搬到廣袤田間,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何敏燕,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土生土長的古生村人。來到科技小院,她便開啟了“在家門口讀研”的生活。

  不久前,科技小院的師生組織了一場為期4天的鮮食玉米綠色種植技術培訓。首次擔任主講人的何敏燕,一開場就用當地方言和村民寒暄,瞬間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她用方言將既能保護洱海又能提升鮮食玉米商品價值的綠色種植技術緩緩道來,現場好評如潮。一位大爺當場豎起大拇指夸贊:“就像和自家孩子聊天,一聽就明白!”

  春日的古生村,滿眼金燦燦的油菜花海與青綠色的麥浪。縱橫交錯的田野緊挨著洱海,對科技小院的師生而言,在守護生態的同時推動發展,破解洱海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難題是重中之重。

  一大早,中國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舍布麼拉歪和雲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李嘉玉就開始了忙碌的採樣工作。“洱海中小島上的採樣點能反映洱海整體沉降情況,村庄附近的採樣點可以反映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李嘉玉說,“環境監測是在記錄湖泊的生命脈搏。”

  洱海的清晨,風從蒼山涌來。舍布麼拉歪的採樣瓶連著被吹飛好幾次,為了精准獲取採樣數據,她深一腳淺一腳踩在田間溝渠,不一會兒,整個人就變得灰頭土臉。

  以古生片區為重點,科技小院的師生構建起“農業面源污染排放—輸移—入湖”動態監測網絡,並逐漸將其覆蓋至環洱海流域。通過在源頭採用節水灌溉及水肥一體化技術,對部分排水溝渠進行生態化改造,建設預處理設施、生態庫塘濕地等,力求使入湖污染物實現最大程度消減。

  科技小院的黑板不隻立在農田。以古生村科技小院為原點,洱海流域相繼衍生出16個科技小院。除了引導農民構建高質高效與污染防控協同的綠色種植模式,科技小院的師生還免費為村民開展農技培訓、義務支教。

  剛踏進古生完全小學,雲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黃曉宇就被孩子們團團圍住。從2023年來到洱海人文科技小院,黃曉宇就一直利用休息時間給孩子們補習英語。學生們晚歸時,白族奶奶會重啟灶台,幫他們將微涼的飯菜加熱……在與古生村村民朝夕相伴的日子裡,這些年輕人不僅收獲了豐碩扎實的科研成果,更深深融入了這片土地,完成了從青澀學子到兼具學識與擔當的新農人的蛻變。

  “真正的田野調查,是當你收拾行李時,發現要帶走的不只是存有數據的U盤,還有村民們為我們悄悄藏著的喜洲粑粑。我也終於讀懂了‘實思’——這個寫在科技小院白牆上的詞,原來就藏在奶奶為我留的每一盞夜燈、每一頓熱氣騰騰的飯菜裡。”黃曉宇說。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