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正式批復《昆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
昆明首次獲批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

2024年12月16日,《昆明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正式獲得國務院批復。《規劃》是對昆明市國土空間作出的全局性安排,是昆明市面向2035年可持續發展的指南,是市域國土空間保護、開發、利用、修復的政策和總綱,為城市的未來發展勾勒出了清晰而宏偉的藍圖,標志著昆明這座城市即將踏上一段全新的、具有深遠意義的新征程。
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19年5月,中央印發了《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並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要求將主體功能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城鄉規劃等空間規劃融合為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實現“多規合一”。昆明市委、市政府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在自然資源部、省自然資源廳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依據《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2021—2035年)》《雲南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組織編制了《規劃》,並獲國務院批復。
此次《規劃》的獲批,為昆明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其涵蓋的內容全面而細致,從城市的空間布局、功能分區,到交通網絡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再到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以及歷史文化傳承等各個方面,均作出了科學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規劃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確定了昆明的城市性質是“雲南省省會,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門戶,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國際旅游目的地”。其中,“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是昆明歷版總體規劃中,首次獲批具有國際化定位的城市性質,是國家賦予昆明的新使命,具有重大意義。
《規劃》還提出,圍繞產業高地、實力春城﹔投資沃土、溫馨春城﹔輻射中心、開放春城﹔高原明珠、綠美春城﹔團結花開、幸福春城﹔踔厲奮發、效能春城“六個春城”,立足實際,突出區域特色,把昆明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城市典范、高品質幸福美好生活城市。到2025年,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取得進展,做大做強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取得進展,生態系統更加穩固,滇池、陽宗海保護初見成效,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程度持續提高。城市輻射力和吸引力持續提高,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功能初步顯現,經濟貿易實力、科技創新活力、金融服務效能穩步提升,文化交流的廣度與深度有效拓展。到2035年,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性中心城市,農業空間得到有效保護,生態系統穩固提升,城鎮空間實現優化,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空間格局,空間治理水平顯著提高,滇池流域內外協調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奮斗目標。展望到2050年,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知名度顯著提升,形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空間格局,建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城市。
目標所指,無畏前行﹔錨定方向,發展為要。下一步,昆明將按照國務院批復要求,認真組織實施《規劃》,把藍圖變成現實,將昆明建設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優化空間格局
建設美麗昆明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稱為“三條控制線”。守護“三條控制線”對於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推動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發展以及強化國土空間管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規劃》堅持底線思維,基於昆明市空間資源稟賦,結合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此外,《規劃》還提出要明確自然災害風險重點防控區域,劃定洪澇風險控制線、歷史文化保護線、城市“四線”(綠線、藍線、紫線、黃線)等重要控制線,落實戰略性礦產資源等安全保障空間,全面錨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安全底線。
《規劃》立足於昆明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與城鄉空間布局,構建了“一屏兩湖三區、一核兩翼四軸”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圍繞耕地“三位一體”保護,構建現代高效的“三區多點”農業空間布局,強化高原特色農產品生產保障能力。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構建“一屏兩湖四廊”的生態安全格局,提升區域生態系統功能。統籌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一核兩翼四軸”的城鎮空間格局,優化城鎮空間布局,打造區域輻射中心。深度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提高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帶動能力,促進與長江經濟帶沿線其他城市的協調聯動,引領滇中城市群協同發展,加強昆明都市圈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利用的區域協同,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
堅持走好綠色發展之路
在昆明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綠色”決定發展的成色,隻有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謀劃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才能支撐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規劃》提出,以昆明市召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並榮獲“生物多樣性魅力城市”稱號為契機,全面推動生物多樣性宣傳保護,加強生物遺傳資源庫建設空間保障,建立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和相對穩定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
同時,加強滇池、陽宗海保護,積極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加強流域空間管控。統籌推進滇池、陽宗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提升流域生態承載能力,嚴格落實高原湖泊“兩線”“三區”管控要求,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格局。
優化產業空間布局
提高產業集聚發展水平
在優化產業發展空間方面,《規劃》指出,推動構建以數字經濟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核心、新興產業為高質量增長引擎,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和現代農業深度融合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其中,以13個國家級、省級產業集聚平台為載體,推動中心城區重點發展生物醫藥、先進裝備制造業等產業,滇中新區加強產城融合,重點發展新材料、冶金、化工、新能源汽車、新能源電池、航空經濟等產業,推動傳統的產業平台轉型為職住平衡、產城融合的新型城市空間。此外,為保障產業用地供給,劃定工業用地控制線,確保工業用地總量,保障工業發展空間,同時完善產業用地管理。
提升城市品質
增進民生福祉
《規劃》對昆明中心城區空間進行了科學優化,延續並強化多中心組團式布局形態,引導城市向滇池流域以外東、西方向拓展,構建山水相融、綠廊相間的“一湖一環多廊道,一核三片雙組團”城市空間結構,其中“一湖一環多廊道”,指圍繞滇池及西山“一湖”,構建起湖濱生態環﹔“一湖一環多廊道”中,“一湖”為滇池及西山,是中心城區生態與景觀綠心。“一環”為湖濱生態環,包括滇池生態保護核心區陸域及滇池生態保護緩沖區。“多廊道”為城市片區及組團之間的生態綠廊。“一核三片雙組團”中,“一核”即中心城市核心區,“三片”即空港片區、太平—海口片區、晉寧片區,“雙組團”為雙龍組團、西翥組團。
以優化城市空間為基礎,《規劃》對中心城區重大公共服務設施進行了謀劃布局,明確提出促進高等級文化、體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向區域級、城市級公共服務中心集聚,打造區域公共服務綜合體﹔推進中心城區、安寧一體化發展戰略,補齊安寧市公共服務設施短板,做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空間的預留保障。
《規劃》同時提出,構建城市多層級生活圈。以社區居民的多層次需求為導向,提升社區功能,提高社區的安全性、健康性和便利性。按照15分鐘步行可達的空間范圍,以3萬至10萬常住人口、0.8千米至1.2千米為服務半徑構建15分鐘生活圈,為合理布局教育、醫療衛生、 文化、體育、行政管理和社區服務、社會福利和保障、商業服務等設施提供空間保障。生活圈建設突出功能復合和職住平衡,集中配置社區服務功能,為市民提供就近就業空間和機會。
擦亮歷史文化名片
塑造滇韻名城魅力空間
昆明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富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為擦亮歷史文化的名片,《規劃》從整體保護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加強各類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保護與管控、系統活化利用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彰顯國土空間特色魅力四大方面做出了系統性規劃。
《規劃》劃定了市域、環滇池地區、歷史城區3個歷史文化保護空間層次,其中重點為環滇池地區、歷史城區。環滇池地區的保護中,《規劃》指出,保護長虫山、碧雞山、金馬山、滇池形成的“大三山一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強調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的整體保護,加強整體景觀風貌的控制與引導。對於歷史城區的保護,《規劃》明確嚴格保護歷史城區內圓通山、五華山、祖遍山、翠湖形成的“小三山一水”空間格局風貌,落實歷史城區建筑高度管控要求,重點保障文化展示功能和文化旅游服務設施空間,改善基礎設施,合理控制人口規模與建設規模,提升歷史城區人居環境品質。
為彰顯昆明國土空間的特色魅力,《規劃》提出構建並優化“六區四線”滇韻特色魅力空間,即環滇池生態文化核心魅力區、紅土山川與工業文化魅力區、自然生態與紅色文化魅力區、山水營城與多元文化魅力區、特色景觀文化魅力區、少數民族文化魅力區﹔紅軍長征文化線路、徐霞客游線文化線路、滇越鐵路—滇緬鐵路—滇緬公路文化線路、明清古驛道文化線路。
《規劃》提出,塑造“北高南低、北密南疏、西越東優、生態間隔”的城市空間形態。通過嚴格保護昆明歷史城區傳統中軸線,塑造巫家壩山水景觀軸、呈貢中央景觀軸、晉城生態文化軸、昆陽文化景觀軸,嚴格控制軸線兩側建筑和環境,打造視覺感知豐富的空間軸線。沿盤龍江、北京路及延長線塑造特色活力廊道,提升兩側城市空間品質,促進北段與南段均衡發展,打造城綠交融、望山見水、文化彰顯、活力突出的“一江一路”城市活力空間。
同時,依托廣福路和彩雲路,建設展示春城品牌的城市景觀大道。通過視廊系統控制引導城市核心景觀互動,打造體現昆明文化底蘊、彰顯生態文明發展特色的城市空間走廊。
完善基礎支撐體系
建設安全韌性城市
根據昆明打造“面向南亞東南亞區域中心城市”的目標,《規劃》提出構建通達全球、輻射南亞東南亞、面向全國的綜合交通樞紐,打造國際航空樞紐,提升綜合鐵路樞紐、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能級﹔加密國際客貨運航線,提升中越、中老泰、中緬、中緬(印)等國際通道的運輸效能﹔加強昆明市與成渝、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交通聯系。
《規劃》對航空、鐵路、公路及內河航運等樞紐體系均進行了詳細布局。提出擴能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形成面向市域、滇中城市群、全省及省外臨近地區的“1—1.5—3.5小時”陸域交通接駁體系﹔配合推進泛亞鐵路和渝昆高鐵建設,積極推動昆明鐵路樞紐西客站建設,實現昆明至南亞東南亞重點城市、國內直轄市及省會城市高鐵直達,形成“三主一輔”綜合鐵路客運樞紐體系﹔提升客運樞紐服務功能,到2035年,高速公路網形成“三環十八射多聯”布局,高速公路裡程達到1800千米以上﹔依托金沙江航道,重點推進東川港和烏東德水電站翻壩轉運設施建設,推進金沙江航運建設發展。完善昆明市內河航運體系,全面推動環滇池生態旅游圈建設。
《規劃》還提出,打造“層級分明、功能明確、多元融合”的公共交通發展模式,建設“都市快線、市區普線”多層次一體化的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實現“二環十三射十三聯”快速路網體系。(記者徐曉俊 劉婷婷)
規劃范圍
市 域 昆明市行政轄區,包括14個縣(市、區)。
中心城區 五華、盤龍、官渡、西山、呈貢、晉寧市轄六區重要城鎮化地區及安寧市太平片區,面積為2520平方千米。
城市性質
雲南省省會
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中心城市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核心功能定位
面向南亞東南亞和環印度洋地區開放門戶
西部先進制造業基地
國際旅游目的地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
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
耕地保有量不低於562.80萬畝
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不低於452.00萬畝
生態保護紅線
生態保護紅線面積不低於4265.03平方千米
城鎮開發邊界
城鎮開發邊界面積1101.66平方千米
一屏兩湖三區
一屏 長江上游(金沙江)
生態安全屏障
兩湖 滇池
陽宗海高原湖泊
三區
滇池流域綠色農業示范區
環城高效現代農業區
北部山地特色生態農業區
一核兩翼四軸
一核 中心城區核心區
兩翼 空港—嵩明片區
安寧片區
四軸
中心城區核心區至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玉溪市、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方向的城鎮發展軸
來源:昆明日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