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法治

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網(金台銳評)

張天培
2025年04月10日08:1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織密個人信息保護網(金台銳評)

  前不久,公安機關公布了10起典型案例,涉及辦公電腦植入木馬、入侵停車小程序、技術復原快遞信息等多種作案手段。不法分子利用爬虫技術抓取公民個人隱私數據,甚至制作、投放木馬程序攻擊系統漏洞,控制后台數據,侵權手段更加“技術化”、隱蔽化。

  近年來,個人信息泄露案件時有發生。如何彌補數據漏洞、為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織密保護網,已經成為信息時代的一道必答題。

  技術防護不足是導致個人信息泄露頻發的原因之一。以技術賦能隱私保護,才能為個人信息安全撐起“保護傘”。實踐中,一些互聯網企業創新打造防護“利器”,比如,浙江大學與企業攜手合作,推出人臉隱私保護方案,不法分子即使竊取了人臉特征,也無法還原出原始數據。數據隱私保護技術可以有效防止用戶信息泄露。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為個人信息穿上“防護衣”,才能更好地保護用戶隱私和交易安全,推動個人信息保護從被動應對到主動防御,增強個人隱私保護力度。

  筑牢個人信息保護的安全底線,需要政府部門、企業平台和用戶個人協同發力。針對特定平台和領域的個人信息泄露問題,監管部門不僅應劍指亂象,重拳出擊,還應不斷建立覆蓋數據採集、存儲、傳輸、銷毀的全生命周期監管鏈﹔企業平台尤其是用戶數量巨大、業務類型復雜的個人信息處理平台,應當承擔更多防護義務,既要防止“內鬼”內外勾結,“偷走”用戶“網絡足跡”,又要高度重視提升防竊密、防篡改等技術手段。對個人用戶來說,則應提升數據安全意識,強化自我保護能力,守好隱私保護的第一道防線。

  我國已形成以個人信息保護法為主干,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多部法律法規為支撐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律體系。4月1日,《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管理條例》正式施行,旨在規范公共安全視頻圖像信息系統建設、使用和管理,維護公共安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隻有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底線,才能為技術發展提供法治保障,為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建立起一道“防火牆”。

(責編:木勝玉、徐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