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西盟: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校園綻放

走進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幼兒園民族文化周活動現場,孩子們身穿各民族服飾,拉木鼓、跳圈圈舞、吃佤王宴......體驗佤族木鼓節、拉祜族葫蘆節、傣族潑水節等民族節日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在歡樂的氛圍中感悟民族文化。一邊欣賞木鼓舞、甩發舞、紡線舞等民族歌舞表演,一邊學習佤族織錦技藝制作,孩子們在潤物細無聲的有趣體驗中對民族團結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認同。
阿佤文化傳承班以文化基礎課和傳承課相結合的方式,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我們每年都要開展民族文化宣傳周活動,主要是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通過活動使民族傳統文化同教學資源、教學活動深度融合,激發幼兒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讓幼兒在民族和諧的校園環境中快樂成長。”西盟縣幼兒園教師張娟說。
抓好青少年民族團結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各民族之間血濃於水深厚感情的著力之舉。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等方式,讓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營造民族團結進步的濃厚氛圍。這是西盟縣加快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工作,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的一個縮影。
傳承民族文化,促進民族團結
“馬步扎穩,頸部用力,頭發甩起來......”走進西盟縣職業高級中學的阿佤文化傳承班,一陣富有節奏的佤調音樂打破了清晨的寧靜,在老師聲聲清脆的教學聲中,學生們歡快地翩翩起舞。
“今天,老師教的是我們的傳統舞蹈《甩發舞》,很美很有力量,我非常喜歡。”葉楠是傳承班裡的一名佤族女孩,近一年的學習,讓她對本民族的舞蹈有了更深的認識。而舞蹈中傳承的民族文化,更讓葉楠感到自豪,她希望有一天,能把這些優美的舞蹈跳給更多的人看。“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的佤族舞蹈,了解我們的民族文化,然后來到西盟、愛上西盟。”葉楠說。
阿佤文化傳承班以文化基礎課和傳承課相結合的方式,致力於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邀請民族文化傳承人到學校為學生傳授民族舞蹈、民族民間樂器制作與演奏、佤文、民族傳統服飾、飲食等民族文化。自2009年開班以來,傳承班已開辦到第七期,先后為社會培養出了200多名文藝骨干和文化帶頭人。
西盟縣幼兒園民族文化周活動現場 。奚川江攝
“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激發他們的文化記憶、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還有利於使民族文化迸發出新活力。”阿佤文化傳承班班主任李娜給說。
除了阿佤文化傳承班,在西盟縣職業高級中學的文化長廊上,還展示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民族史詩、傳說故事、姓氏、語言文字、拉勐精神、民族團結誓詞碑精神等,細雨潤無聲地陶冶情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像蒲公英一樣,播撒民族團結之花
在西盟縣新廠鎮,大家都會親切地稱呼周建梅為“葉紅老師”。從外地來西盟鄉村小學從教26年的她,能說一口流利的佤語,她早已融入了新廠鎮這個大家庭。
“西盟是一個邊疆民族地區,為了更好地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我學會了佤語,我在上低年級的課時採用雙語教學,可以讓孩子們更快地學會所教的知識。”周建梅介紹,在尊重當地民族習俗並學會民族語的同時,她還會教給孩子們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教學生們唱國歌、帶他們升國旗,積極引導各民族學生同學習、同進步、同成長,培養他們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理念,把童心向黨、民族團結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孩子心中。
周建梅用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含義,像蒲公英般在校園裡播撒著民族團結之花。艾嘎攝
“我們班有佤族、漢族、哈尼族、苗族,我是哈尼族,周老師不但教我們學習文化,還教我們要團結友愛、互相幫助一起進步,我們班的同學相處都很融洽。”新廠鎮小學學生趙仙說。
周建梅用行動詮釋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含義,像蒲公英般,在校園裡播撒著民族團結之花。
“孩子們正處於知識增長的“拔苗抽穗期”,在這樣一個關鍵階段,讓民族團結教育進課堂、進頭腦,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同學們心裡生根發芽。”周建梅說。
跳民族舞課間操、演奏民族樂器葫蘆絲、繪畫一幅幅民族團結繪畫作品和手抄報……如今,走進西盟縣各個學校,以民族團結進步為主題的宣傳欄、黑板報、橫幅展架隨處可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潤物無聲,學校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主陣地之一,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悄然綻放。
下一步,西盟縣將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多舉措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通過集中舉辦一些特色活動,展示各民族元素,讓學生了解各民族的文化,欣賞不同的文化特色,在校園營造共同團結進步的和諧氛圍,讓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在校園常開長盛。(艾嘎)
來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