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

本報記者 劉發為 朱金宜
2023年01月17日10:5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國際濕地城市”山東省東營市麗日湖景色。
  楊 斌攝(新華社發)

  陝西省渭南市合陽縣,黃土塬上架起了光伏板。
  本報記者 劉發為攝

  美麗中國建設邁出新步伐。2022年,黨中央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黨的二十大為美麗中國建設擘畫新藍圖﹔這一年,中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健全,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圓滿完成,出台黃河保護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有法可依﹔這一年,中國綠色低碳發展動力更強,全國碳市場框架基本建立,服貿會上首次設立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服務專區,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昭示著美麗中國的成色更足﹔這一年,中國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等重大國際會議上發出中國聲音,以自身承諾和努力,與他國一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  

  思想引領深入人心,盛會召開指明方向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出版發行

  2022年7月,由中共中央宣傳部、生態環境部組織編寫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學習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一書,在全國出版發行。《綱要》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實踐要求,全面反映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原創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創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成果,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集中體現,是新時代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綱要》出版發行以來,全國各地、各行業不斷掀起學習熱潮,建設美麗中國日益成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

  •黨的二十大擘畫美麗中國建設藍圖

  2022年金秋十月,黨的二十大在北京勝利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系統總結了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就,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戰略部署。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報告將“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強調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統籌產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報告從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4個方面作出了部署,力度更大、措施更嚴、要求更高。

  站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起點上,黨的二十大為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擘畫了藍圖,為美麗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

  制度體系不斷健全,大河保護有法可依

  •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圓滿完成

  歷時3年,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分6批,對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2個部門和6家中央企業開展督察。到2022年上半年,第二輪督察任務圓滿完成。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黨和國家重大的體制創新和重大的改革舉措。自2015年底試點啟動至今,督察已完成對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兩輪全覆蓋,解決了一大批生態環境問題,推動被督察對象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治責任,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截至2022年10月,第一輪督察整改方案明確的3294項任務總體完成率近96%,第二輪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確的1227項任務完成近60%。兩輪督察共受理群眾環境問題舉報28.7萬件,已經辦結或階段性辦結28.6萬件。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表示,下一步將系統謀劃開展第三輪督察,堅持嚴的基調不動搖,著力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期盼,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黃河保護法出台

  2022年10月3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3年4月1日起施行。這是繼2020年12月出台長江保護法后,中國出台的第二部流域法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有法可依。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杰表示,黃河保護法把握黃河流域特點,緊緊抓住黃河保護主要矛盾問題,充分總結黃河保護工作經驗,法律規定全面具體,為在法治軌道上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是江河流域保護的標志性立法。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近年來,中國持續強化生態環保立法、監督工作,推動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步入法治軌道,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促進流域綠色發展提供法律保障。長江保護法實施以來,各地各部門科學有序推動沿江重污染企業搬遷改造,長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長江干流水質不斷向好。

  袁杰表示,黃河保護法頒布后,各有關方面要按照立法法的規定,按期完成有關配套措施的規定,重要配套規定要與黃河保護法同步施行,讓黃河保護法落到實處。

  綠色發展動力更強,美麗中國成色更足

  •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

  2022年12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運行框架基本建立,價格發現機制作用初步顯現,企業減排意識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實現了預期建設目標。

  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從2021年1月1日開始至當年12月31日。報告顯示,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共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單位2162家,是全球覆蓋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國碳市場總體配額履約率為99.5%,1833家重點排放單位按時足額完成配額清繳。

  全國碳市場自2021年7月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以來,成交額突破百億元,交易市場運行平穩,對促進企業溫室氣體減排,加強全社會低碳發展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彰顯了中國積極踐行“雙碳”目標的決心。

  •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服務專區首次亮相服貿會

  2022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在北京舉行,其間,“中國生態環保產業服務專區”首次亮相服貿會。

  生態環保產業是生態環境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力軍,也是踐行綠色發展的生力軍。2022年服貿會上,30余家參展企業從“服務藍天”“服務碧水”“服務淨土”等方面展示了生態環保產業的創新技術和裝備,在“科技創新成果”展台上,工業煙氣多污染物協同深度治理技術及應用等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和國家技術發明獎的成果,展現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與活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生態環保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2021年中國生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約2.18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11.8%,對國民經濟直接貢獻率為1.8%。當前,中國生態環保產業形成了涵蓋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技術研發、裝備制造等全鏈條的產業體系,在協同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力促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轉型,為建設美麗中國增添了綠色動力。

  •首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發布

  美麗河湖、美麗海灣是美麗中國在水和海洋生態環境領域的集中體現和重要載體。2022年,生態環境部發布了首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其中,美麗河湖優秀案例共有9處,另有9處提名案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共4處,另有4處提名案例。

  這26個優秀案例中,既有通過實施流域“治保用”系統治理、五水共治等措施,實現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的成功嘗試,又有注重空間管控、流域協作、生態補償等長效機制建設,使水質穩定保持為優良的成功典范,也有強化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和源頭治理,提升海灣生態環境質量的成功實踐,還有採取立法保護、網格化監管、公眾參與、智慧化監管等措施,從嚴保護優良海洋生態環境的寶貴經驗。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表示,“十四五”期間,在美麗河湖建設上,主要聚焦群眾身邊突出的水生態環境問題,引導各地把工作重心放在夯實基礎、補齊短板弱項上﹔在美麗海灣建設上,將全國約1.8萬公裡的海岸線劃成283個海灣,並細化明確了每一個海灣的治理目標和任務舉措。通過努力,到2025年要建成一批富有特色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中國努力廣受認可,中國行動步履鏗鏘

  •《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通過“武漢宣言”

  2022年11月6日,《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部級高級別會議正式通過“武漢宣言”,呼吁各方以強烈意願和實際行動,促進各類濕地的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這是此次大會的主要成果之一。

  宣言承諾,從各種渠道籌措更多資源,以強化實施濕地公約第四期戰略計劃,並制定具有更大力度的第五期戰略計劃,在2030年前採取更有影響力的行動。宣言呼吁,推進濕地保護、修復、管理以及合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和執法,並為評估和維護濕地生態系統服務作出努力等。

  自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以來,中國積極履行公約宗旨和義務,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系統治理和科學利用,以全球4%的濕地滿足了世界1/5人口對濕地的多種需求,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濕地保護格局。本屆大會期間,中國積極履行主席國職責,積極引領大會議題磋商,推動大會達成了“武漢宣言”、《2025-2030年全球濕地保護戰略框架》等多項重要成果,與會各方高度評價中國為會議付出的努力。

  •“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通過

  經過近兩周的談判磋商,在大會主席國中國的引領和推動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COP15)第二階段會議於2022年12月通過“昆明-蒙特利爾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下簡稱“框架”)及相關一攬子文件,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擘畫了新藍圖。

  “框架”設立了到2050年的4個長期目標和到2030年的23個行動目標,其中包括盡快在2023年設立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基金、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分階段提供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全球陸地和海洋等。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框架”兼具雄心和務實平衡。

  COP15主席、中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這些成果能夠指引人們共同努力,共同遏制並扭轉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讓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並惠及全人類。

  2021年12月,COP15第一階段會議在中國昆明成功舉行。會上,中國宣布率先出資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事業,為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注入正向力量。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上,中國仍積極向世界分享生態保護的成功經驗,推動各方彌合分歧、達成共識。

  黃潤秋表示,未來兩年中國將繼續擔任主席國,積極引導“框架”目標落地,確保通過的相關決定得到全面落實。

  •中國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

  2022年11月11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七次締約方大會(COP27)期間,中國國家聯絡人向COP27秘書處正式提交《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以下簡稱《進展報告》)。

  《進展報告》總結了中國更新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以來的新部署新舉措,重點講述應對氣候變化的頂層設計,以及在工業等重點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的新進展,總結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方面的成效。

  《進展報告》顯示,中國重點領域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取得新成效,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提速,生態系統碳匯鞏固提升。經初步核算,2021年,中國碳排放強度比2020年降低3.8%,比2005年累計下降50.8%﹔2021年,非化石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6.6%,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6.35億千瓦,單位GDP煤炭消耗顯著降低﹔截至2021年底,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4.02%,森林蓄積量達到194.93億立方米。

  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始終是實干家和行動派。作為負責任的國家,中國還積極推動共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助力《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巴黎協定》的務實履行。在COP27上,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中國通過南南合作和綠色“一帶一路”等,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可再生能源、建設低碳轉型示范區、培訓官員和技術人員,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力量。

(責編:朱紅霞、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