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富源:筑牢產業基礎 鋪就振興路子

近日,在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竹園鎮新街蔬菜基地裡,工人們忙於採摘荷蘭豆、草莓,給大蒜除草,整個蔬菜基地裡到處都是忙碌的身影。
新街村地勢平整、土壤肥沃、水資源豐富、光照充足、交通便利,全年有280多天無霜期,竹園鎮依托優越的自然條件,投資4600萬元,建設蔬菜基地3000余畝。
“我們基地以種植反季節蔬菜為主,通過綠色、無害、有機種植,種出來的菜鮮嫩安全,綠色健康,深受消費者喜愛,產品銷售到貴陽、成都、重慶、廣東、上海等一線城市,價格高,效益好。”正在採摘荷蘭豆的基地負責人孫昆全說。“我正在採摘的荷蘭豆正季隻能賣到7—8元/公斤,現在這個季節能賣到25元/公斤,是平時價格的3—4倍,並且產量很高。”
新街蔬菜基地主要以種植大蒜為主,其它市場熱銷蔬菜為輔,圍繞規模化種植、品牌化打造、市場化營銷打造農業產業發展樣板。目前,基地種有大蒜2300畝,草莓60畝,荷蘭豆90畝,香菜150畝,花菜200畝,土豆350畝。
“我家有老人和孩子要照管,出去外面打工也不現實,隻能在家種地,農閑的時候我就來基地務工,80元/天,一年來基地打工能掙到五六千元補貼家用。”竹園鎮鬆林村委會念家沖村村民王桂仙說。
基地裡收割、採摘、裝框、外運、除草、施肥,每一道程序都要大量的用工,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每年基地用工量約13.1萬人次,按照每個工80元計算,周邊群眾全年的務工收入可達1048萬元左右﹔採收時則按照計件支付工錢,每個工當日最高可獲得600元報酬。
為擴大受益范圍,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該鎮採取“黨建+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利用各種扶持政策和資金,引導群眾以土地等模式參與合作社,按規模、效益進行收益分配,同時讓群眾在基地獲得勞務、流轉土地分紅等收入,做到“興一項產業,活一方經濟,富一方群眾”,形成“村村有產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錢賺”的發展格局。
“近年來我們竹園鎮黨委政府始終以‘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為抓手,堅持以綠色、高端、精品為方向,按照‘大產業+新主體+新平台’的發展思路,構建了多點支撐、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實現了11個村(居)委會產業全覆蓋。”竹園鎮人民武裝部部長楊強鴻介紹。
竹園鎮始終堅持“引進一個項目、培育一個龍頭、帶動一片群眾、形成一個產業”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深挖產業發展新路徑,圍繞鄉村振興總體目標,以新街蔬菜種植基地為龍頭,著力培育新樣板,引導全鎮特色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特色農業、訂單農業方向發展,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促進群眾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打下堅實基礎。(張政偉、秦洪衛、夏關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