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促進種群恢復 維護生態平衡

2022年12月08日08:15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促進種群恢復 維護生態平衡

  亞洲象數量從150頭增長到300頭左右,滇金絲猴從1400隻增長至3800隻左右,西黑冠長臂猿、黑頸鶴等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呈現穩定增長趨勢﹔華蓋木、漾濞槭、巧家五針鬆等20種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繁育人工種群10萬余株,回歸3000多株﹔遷地保護的壯麗含笑、滇桐、雲南金錢槭、萼翅藤等已開花,部分種類能正常結實﹔在野外已經滅絕的富民枳在原產地得到野外回歸重建……

  隨著雲南省持續實施120多個拯救保護項目,曾經呈現出種群退化和數量持續減少趨勢、隨時瀕臨滅絕的112個雲南極小種群物種得到了搶救式的保護,雲南省在極小種群野生動物物種保護措施和保護管理模式方面取得較大突破。在COP15第二階段會議主會場“中國角”展覽展示區,“極小種群物種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邊會將以線下形式舉辦,向全球展示和分享雲南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典型案例,推廣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理念和策略,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中國方案”。

  創新性提出“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理念

  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全球物種滅絕速度不斷加快,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生態系統退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構成重大風險。雲南省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位居全國之首,與此同時,野生動植物的多樣性和脆弱性並存。調查顯示,全省有2000余種高等植物和50%以上脊椎動物的生存處於受威脅的狀態。

  雲南省歷來高度重視極小種群物種的拯救保護工作。2005年,雲南省在全球范圍內創新性提出“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理念﹔2010年,出台並實施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劃綱要和緊急行動計劃。

  十余年間,雲南省以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為抓手,積極探索極度瀕危物種搶救性保護的有效措施與方法,形成了相對完備的極小種群物種保護理論和實踐體系。極小種群物種的保護改變了傳統以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為主的保護模式,促進了科學研究和保護實踐的融合,種群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在保護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極小種群物種的科學保護。

  不僅於此,極小種群物種及其基於種群管理的保護策略還代表了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的新進程,在國內得到廣泛認可,已被列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的規劃和計劃,成為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極小種群野生植物保護基本理論和保護模式(實踐經驗)已被意大利、俄羅斯、墨西哥、伊拉克等國家應用於其本土植物的保護。

  多元實踐確保物種“零滅絕”

  “十三五”以來,雲南建立了30個保護小區(點)、13個近地和遷地基地(園)、5個物種回歸實驗基地,突破了36個物種的人工繁育技術,在人工繁育基礎上對61個植物物種開展了遷地保護,對16種累計3萬余株極小種群植物進行回歸種植。

  漾濞槭曾經是世界上最稀有和瀕危的物種之一,僅生長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彝族自治縣境內,是我國極度瀕危植物。為了推進漾濞槭的物種保護工作,漾濞縣從建立就地保護點、野外回歸點和挂牌保護等方面開展漾濞槭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資源拯救保護工作。通過10多年的保護,最初被發現時全世界僅存4株的漾濞槭,如今已經繁育出數萬株。

  被喻為“植物界的大熊貓”的華蓋木屬於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野外分布范圍極小,種群數目小。通過加強就地保護、開展回歸試驗示范等,如今,華蓋木原生境得到有效恢復,種群得到擴大,小橋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先后培植華蓋苗木近3000株,香坪山林場建起了200余畝的瀕危珍稀樹木園。

  位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縣的“口岸森林公園”是全國唯一以極小種群命名的植物園,佔地30余畝。這裡展示了多種古老孑遺植物,是植物界中的“活化石”,是研究植物演化、區系形成、植物地理學及地球歷史變遷的重要材料,具有重要的保護價值和科學研究意義。

  ……

  邁入“十四五”,雲南的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工作也開啟了新的征程。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副處長楊華介紹,2021年,雲南省全面啟動第二個10年保護計劃,堅持目標規劃引領,完善管護體系建設,突出拯救保護重點,把更多的極小種群野生動植物物種納入保護范圍。(王 丹 胡曉蓉)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