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村落活起來
保山市持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見聞

騰沖和順古鎮 供圖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詩畫意境,是人們對傳統村落最深的印記和向往。近年來,保山市持續加大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用文化留住美麗鄉愁,以特色產業支撐鄉村發展,傳統村落煥發出勃勃生機。
“2013年以來,我市全面加強傳統村落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適度開發、合理利用,努力實現傳統村落活態保護、活態傳承、活態發展。”保山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副局長李春林介紹,截至目前,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布的六批次中國傳統村落名錄中,保山市共有142個傳統村落入選,數量位居全省第二。
李春林介紹,自2012年國家啟動傳統村落申報、命名和保護利用工作以來,保山市積極響應、高位推進,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領導小組,探索建立市級指導、縣級主導、鎮村主力、村民主體的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機制。結合地方實際,先后制定出台《保山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實施意見》《保山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傳統村落規劃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確保全市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有章可循。
初冬時節,記者走進騰沖市騰越街道朝陽社區、玉璧社區和荷花鎮甘蔗寨社區採訪,隨處可見古宅、古樹、古道遺跡等。在傳統村落保護提升過程中,騰沖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搞大拆大建,下足“繡花功夫”,堅持微改造、精提升,將別具風格的傳統村落改造好,著力保護歷史文脈,保留村庄肌理,保住鄉土特色。
目前,保山市對住建部前五批公布的保山130個傳統村落全面完成《保護和發展規劃》編制工作,依法劃定了傳統村落保護區域,明確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范圍界線、保護措施、建設控制要求等強制性保護內容。同時,對村落保護范圍內的傳統建筑、整體風貌、重要歷史環境要素、傳承文化(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實施保護,嚴格按照分區分類原則對傳統建筑、街巷、古樹名木等實施管控,確保了傳統村落的村容村貌協調統一發展,避免出現建設性破壞。
近年來,保山市重點圍繞前五批130個傳統村落,全面開展傳統村落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村民民居的建設。在尊重村民生活需求的前提下,通過積極爭取項目、整合項目資金、引進社會資本等方式,對傳統村落的垃圾、污水、消防、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進行提升改造。對有條件的傳統村落,逐步實現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和無害化衛生戶廁全覆蓋。部分村落還適度配置了商業、旅游等服務設施。
為充分發揮傳統村落的優勢資源,保山市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業”的發展思路,大力扶持發展傳統村落與高原特色農業、健康養老、傳統手藝融合發展。圍繞大滇西旅游環線、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滇西抗戰文化等文化旅游脈絡,積極推進全市傳統村落努力申報A級景區,打造了和順水碓村、江東銀杏村、板橋青龍街等一批特色旅游品牌。
為打造傳統村落示范點,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隆陽區重點開展青龍街非遺文創街區保護修繕,編制完成《青龍街及周邊區域提升改造規劃》,投入6150萬元對青龍街區基礎設施進行全面保護修繕,沉寂近一個世紀的茶馬古道再次煥發勃勃生機。
騰沖市2022年獲批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縣。今年以來,騰沖市以前五批傳統村落中的86個整體保護為基礎,劃定清水、和順、荷花等鄉鎮的21個傳統村落開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按照《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實施方案》和《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規劃》,全面推進實施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保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段春燕介紹,保山市將傳統村落作為獨具特色的名片進行打造,按照保護風貌、彰顯文化、打造特色、社會參與、科學發展的理念,促進村庄內生發展動力與外部力量聯合,積極探索傳統村落可持續的運營模式,讓古村美起來,產業興起來。
目前,一批傳統村落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和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涌現出騰沖銀杏、新岐和隆陽赧滸等一批在省內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傳統村落,帶動當地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在距騰沖市29公裡外的五合鄉帕連藝術村,2013年被公布為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自2019年10月“藝術改變鄉村”計劃來到這裡,通過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在這裡交融,用藝術賦能,帶動鄉村旅游,激活了傣族古寨經濟發展,這裡成為騰沖市新晉網紅打卡地。
“下一步,我們將加快推進《保山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立法規劃,逐步建立完善傳統村落的立法保護。”李春林表示。(記者 李建國 楊艷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