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蝶變 雲南西盟譜寫發展新篇章【3】

雲南省西盟縣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誕生地,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黨的十八大以來,西盟縣團結帶領全縣各級各部門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銳意進取、真抓實干,繪就了一幅幅精彩紛呈的十年畫卷,唱響了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十年深耕發展,邁上新的台階
十年來,西盟縣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及省市發展戰略,加力加速、奮力沖刺,跑出了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加速度”。
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從7.5億元增加到30.27億元,年均增長10.6%﹔人均生產總值從8249元增加到34283元,年均增長10.9%﹔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1215元增加到30735元,年均增長10.6%﹔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920元增加到13097元,年均增長12.8%,實現經濟增長、收入翻番、再上台階。
十年鏖戰脫貧,告別千年貧困
十年來,西盟縣舉全縣之力決勝脫貧攻堅,奮力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脫貧攻堅全面勝利。34個貧困村脫貧出列,3.17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18年實現整體脫貧摘帽,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連續4年在全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中被評為“好”的等次,如期兌現了“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的庄嚴承諾。
脫貧成果持續鞏固。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健全用好“一平台三機制”,脫貧后投入中央和省市銜接資金5.82億元,實施重點項目773個,累計選派兩輪235名干部持續駐村幫扶,不斷深化東西部協作和中央省市定點幫扶,脫貧人口持續增收,消除風險1052戶3219人,堅決守住了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
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緊扣“二十字”方針和“五大振興”要求,深入開展美麗鄉村建設,投入2.62億元建設14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干部規劃家鄉、“西盟工匠”培育等行動有序推進,“西盟工匠”榮獲“雲南省技能品牌”稱號,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
十年久久為功,厚植產業后勁
十年來,西盟縣優結構、促轉型、提質效,產業升級“有質”“有量”。
開放型經濟逐漸成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落實黨政機關、財稅金融、放管服等改革舉措1248項,政務服務大廳事項進駐率達100%,網上可辦率達99.92%,市場主體達6642戶,增長3.87倍﹔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91億元,大黑山通道(口岸)和娜妥壩產業園建設等項目加快推進,開放的窗口正在打開、開放的新平台正在構建、開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
主導型產業擴容提質。持續鞏固橡膠、甘蔗、茶葉3個存量產業,總面積達33.43萬畝、總產值達3.58億元﹔加快推動肉牛、林業、石材3個增量產業發展,總產值達4.62億元。連續4年在全省產業發展大會上作典型交流發言,榮獲全省首批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和特色農業發展示范縣,肉牛產業入選省級“一縣一業”特色縣名單,主導產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
特色型產業融合發展。把文化旅游作為特色產業“主引擎”,推動文旅、城旅、農旅、康旅等深度融合,累計投入3.96億元補齊文旅基礎短板,成功創建勐梭龍潭4A級景區、木依吉神谷3A級景區,年度游客接待量、旅游綜合收入最高分別達139.18萬人次、16.71億元,榮獲“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省級特色旅游城市、省級旅游扶貧示范縣”等稱號。
十年精雕細琢,城鄉美景如畫
十年來,西盟縣全力做美縣城、做靚鄉村、做牢基礎,構建了“城鄉聯動、多元融合、全域發展”的新格局。
城市更美了。堅持“一座城”理念,統籌推進“東城、西城、老城、邊城”四個片區協同發展,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38.82%,城市建成區面積達4.68平方公裡,美麗縣城、老舊小區改造等項目高效實施,先后榮獲“全國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雲南省首批美麗縣城、省級文明城市”等稱號,“一棟建筑一幅畫、一條街區一道景、整座佤山一公園”的城市美景映入眼帘。
鄉村更靚了。圍繞“規、清、改、建、管、融”六字方針,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全覆蓋實施安居工程15547戶,拆除了一大批杈杈房、茅草房,道路硬化實現村村通、組組通、戶戶通,太陽能路燈覆蓋所有行政村,群眾電器使用率達100%,“花園、果園、菜園、田園、樂園”的“五園”鄉村建設正加速形成,鄉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基礎更牢了。扎實推進以“五網”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公路總裡程達2443公裡,建成中小型水庫7座、水資源蓄積量達833.65萬立方米,4G網絡實現全覆蓋,建成5G基站111座,電網配套設施更加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加速構建,形成了通路、通水、通電、通網、通物流的“五通”格局。
十年傾力守護,固牢綠水青山
十年來,西盟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保護與開發並重、全局與局部共謀,實現了生態文明與經濟效益雙贏。
環境質量越來越好。全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和“7個標志性戰役”,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98%以上,自然濕地保護率達50.86%,森林覆蓋率達74.11%。先后榮獲“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中國最美風景縣雲南10佳、省級園林縣城”等稱號,綠色正成為西盟發展的一張靚麗名片。
治理成效越來越優。深入開展“七改三清”整治等行動,整改違法用地779.9畝、違法建筑1.5萬平方米,新建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1.12萬座,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達100%、處理率達95%。入選省級生態文明縣,成功創建了一批省級生態文明鄉(鎮)、綠色社區、綠色學校、最美河湖。
生態價值越來越高。積極搶抓“雙碳”機遇,全力打好“綠色食品牌”,完成認証綠色食品4個、有機農產品7個、無公害農產品2個,GDP與GEP雙核算、雙考核扎實推進,綠色GDP佔生產總值比重達96%以上,優良生態環境已成為西盟最大的后發優勢。
十年共治共享,呈現民安邊穩
十年來,西盟縣不斷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建設好美麗家園,維護好民族團結,守護好神聖國土。
弈好防范風險“一盤棋”。堅決維護政治、經濟、社會等安全,全力化解各領域風險,健全“黨政軍警民”聯防聯控體系,堅決守好89.33公裡邊境線,抓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強防控能力建設,全面筑牢疫情防控“嚴密防線”。
演繹民族團結“一家親”。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創建,西盟縣委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西盟縣民族團結“盟誓塔”被省委認定為雲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中最彌足珍貴的紅色基因及優良革命傳統的集中體現,成功創建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鄉(鎮)2個、示范村寨(單位)21個。
織牢基層治理“一張網”。推行“黨建引領+網格支撐+群眾主體”的基層治理模式,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取得全面勝利,連續4年獲評全國信訪工作“三無縣”稱號。成功創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1個、省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個,窩籠村獲評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十年傾心為民,增進民生福祉
十年來,西盟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全心全意為民盡責、為民服務、為民謀利。
讀書更方便了。累計投入21.91億元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幼兒園毛入園率達86.02%,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6.06%,高中教育擴容提質,職業教育特色發展,縣一中綜合樓、縣公共體育場等一批教育體育設施建成使用,優質公平普惠的教育正惠及每一個孩子。
看病更不愁了。縣人民醫院提質達標通過省級驗收,縣中醫院啟動建設,建成省級專家工作站5個、省級甲等衛生院6個,每萬人擁有全科醫師3.1人、每千人擁有病床5.1張,榮獲“國家衛生縣城”“雲南省病媒生物防制先進城區”等稱號,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保障更殷實了。堅持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來抓,深入實施“穩崗就業”行動,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1%以內,市場物價平穩有序,醫療、養老保險實現目標人群全覆蓋,低保應保盡保、臨時救助應救盡救,民生保障更有厚度、更有溫度。
十年強基固本,黨建引領發展
十年來,西盟縣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堅持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凝聚起高質量發展的磅礡力量。
政治建設持續加強。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扎實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
紀律作風持續向好。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縣委管轄的489個黨組織實現了巡察監督全覆蓋,“兩個革命”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考核4次榮獲“優秀”等次。
基層堡壘持續夯實。深入實施“邊疆黨建長廊”項目11個,黨支部規范化達標創建率達100%,打造了“脫貧工作委員會”“先鋒強志”等一批黨建品牌,基層黨建考核3次獲“好”的等次,基層黨組織戰斗力不斷增強。
奮進新時代、啟航新征程。西盟縣將全面推進“高質量跨越發展踐行區、高水平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高標准生態文明先行區、高端化全域旅游樣板區”的“四高四區”建設,讓新時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在西盟大地越唱越響亮,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聶榮華、王天鵬 西盟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