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墨江隔界田村:守護好山水 守望好日子
山在水裡,水在山中,山水相繞。走進雲南省普洱市墨江縣孟弄彝族鄉富東村隔界田村民小組,如在畫中游。
稻田與村庄。孟弄彝族鄉供圖
河水環繞,青瓦橙房,鮮花綠植點綴庭院……彝族漢子龍雲山家的農家樂在畫卷中最顯眼的位置。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到外出打工再到農家樂老板,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到脫貧致富,龍雲山“逆襲”的人生經歷,折射出隔界田村的美麗蝶變。
村子一角。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廚藝培訓 全村不到300人 去了三分之一
41歲的龍雲山干過農活,出去打過工,后來母親患上腦梗,身旁離不了人,他帶著妻子回村,一年到頭種些玉米、稻谷、豌豆、辣椒,日子過得勉勉強強。
“村裡離縣城不遠,稻田也多,又是彝族寨子……”有段時間,龍雲山想用好村裡的地域優勢、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開農家樂。又害怕生意不好,客流量不多。“賠了咋整?”他心裡嘀咕。
滬滇協作幫扶項目支持下,前幾年,村裡找准定位、突出特色,發展鄉村旅游。2018年,村裡的民族文化傳習所建成。2019年后,村容村貌逐步統一,道路硬化了,稻田步道、文化廣場也建起來了。村民小組長龍萬東說,黨委政府已投入1320萬元用來發展村裡的鄉村旅游,滬滇協作幫扶資金佔了大半,有1005萬元。
此后,村裡煥然一新:路寬了、平了,環境越來越好﹔滿眼碧綠,河水潺潺,空氣中到處彌漫著鄉土氣息。
基礎設施硬了,鄉裡鼓勵農戶開農家樂,還讓縣人社局請了大廚到村裡免費培訓。全村不到300人,去了近百號人。半個月裡,大伙跟著大廚學炒菜、配菜,收獲不小。
可培訓結束,村裡還是沒人開農家樂。鄉干部到龍雲山家做工作,“你是黨員,家裡房子位置也好、院子寬,適合開,要不試試?”
說不心動是假,鄉干部見勢“加火”:“你帶個頭,政府幫裝修,你隻用置辦餐桌就行。就算真沒生意,也虧不了多少!”
“行!”龍雲山猛拍大腿表態。
龍雲山家的驢肉宴。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有客流量,還怕以后沒生意!”
沒多久,裝修完畢,亭台水榭與青瓦橙房相映成趣,龍雲山很滿意。去年7月,農家樂開張。本地毛驢多,自家也養著五六頭,他主打驢肉,炒、蒸、涼片、紅燒都有。
起初緊張,擔心生意不好,結果還行,周末兩天能坐滿6桌,平日也有兩三桌。每月毛收入龍雲山沒細算過。“應該還不錯!”他笑著說,有時客人多,還要從村裡請兩三個人幫忙。
家裡農家樂生意好,和當地黨委政府花力氣吸引游客到村裡來不無關系。今年火把節,鄉裡在隔界田村辦慶祝活動,歌舞表演、運動競賽、篝火晚會……7月22日當天,村裡涌入上萬人,人山人海的,僅宴請的游客就有100多桌。
龍雲山那天農家樂沒開門,他忙著去村裡幫廚。“我倒不后悔那天沒開門迎客,有客流量,還怕以后沒生意!”他說。
小河穿村而過。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確實,口碑好才能口袋“飽”。今年插秧季,村裡舉辦農耕文化親子體驗活動,游客們徜徉在田間地頭,在稻田上揮洒汗水,釋放都市生活的壓力。有村民在村口擺攤賣小吃、彝族手工藝品,生意還不錯。
一花引來百花香。龍萬東說,目前村裡開了3家農家樂,除了龍雲山家以驢肉為主外,另兩家分別以魚和小吃為主﹔民宿也正在打造。
發展鄉村旅游,隔界田村目前還隻能算“半成品”。“黨委政府正出資建游客中心、農特產品交易中心等,讓鄉村旅游的要素完備起來。”龍萬東說。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村裡發展前景好,吸引了在外工作的年輕人回鄉創業,這為村裡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今年7月村裡辦火把節活動。孟弄彝族鄉政府供圖
36歲的方德智早年在昆明讀書,畢業后留在昆明工作,前幾年承包了一家星級酒店的餐飲部,生意不錯。聽說老家打造鄉村旅游,他回到村裡,承建部分基礎設施外,還打算參與到村裡的長期發展。
隔界田村只是墨江縣鄉村旅游助力鄉村振興的縮影。這兩年,用好地域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資源,使之與當地優美生態融合,已成為當地提升鄉村旅游品質的重要途徑。“我們將堅持綠色生態發展理念,立足新起點、搶抓新機遇,全面開啟鄉村旅游發展新征程。”墨江縣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