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要聞

老213國道旁的民族團結故事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2年07月05日08:48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出雲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縣城,沿老213國道走2公裡多,聯珠鎮新發社區回回村民小組和回沖村民小組就到了。其中,以回族為主的回回村民小組在公路上邊,以哈尼族為主的回沖村民小組在公路下邊。長久以來,在當地黨委政府領導下,村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共創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美好未來。

立在回回村村口的民族團結文明示范村標識牌。人民網記者-程浩

立在回回村村口的民族團結文明示范村標識牌。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重點講一件修路的事兒。

2001年以前,回沖村通往村口213國道的路隻有狹窄的田埂路,每到雨天,田埂路泥濘濕滑,想走出寨子的人都要挽褲腳、穿雨鞋,不小心就會滑到田裡。學生每天上學走這條小路更是艱難,雨天還要把鞋子外面套上一個塑料袋。甚至,曾有醉漢夜間倒在水田裡嗆了水,次日早晨發現時已為時已晚。

寨子裡蓋房子都要人工將建材搬進工地,有個叫李林代的村民建50平方米的平房,磚瓦、石頭、水泥等建材全部由人工搬運,僅搬運費就花了七千多元。

“要是有條能通車的路,這錢不就省下來了嗎?”村民們期盼。

修路要花錢,沒錢怎麼辦?

回回村村民馬福恩當時經營一家賓館已有三年,“每當聽到鄉親們嘆息,都會感到有無形的壓力。”2001 年,覺得“一人富不算富”的他和回沖村村民小組組長溝通后,決定動員鄉親們投工投勞修路。

錢呢?馬福恩出資3萬元,又在黨委政府支持下,籌到13萬元。

資金有了,2001年3月,回沖村通往213國道的路開始動工,馬福恩任總指揮,兩個村的村民們不僅投工投勞,還顧全修路需要的大局,有的土地被佔了一點,有的竹子和樹木要挖掉,都毫無怨言。

4個月后,一條5米寬、600 多米長的水泥路竣工,原來小河上用竹木搭成的人行小橋也換成汽車可以通行的石混橋。

當年修路場景(翻拍)。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當年修路場景(翻拍)。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路修通了,有人提議:“這條路就叫‘哈回路’!”村民們一致同意。

回沖村的村民們記得,通車那天,村裡人比過年還熱鬧,男女老少在平坦的路上走來走去,載歌載舞,孩子們在路上嬉戲瘋鬧,老人們樂得合不攏嘴。

路修好后,回沖村村民蓋房子成本低了,運稻谷、玉米出村方便了,孩子上學不折騰了……村民史林珍開了家小飯館,“多虧這條公路,村裡發展提速了。”

在回沖村村民小組組長李鳳華看來,“哈回路”不僅是“脫貧致富路”,更是“和諧路”。“回回村幫我們修路,兩個村關系更好了,有啥事互相都趕著幫忙,生怕去晚了幫不上。”他說。

不僅如此,“三八”婦女節、“五四”青年節、建黨節、國慶節……隻要重大節日,兩個村村民常歡聚一堂,大伙在歡聲笑語中關系更親密了。

因為凝心聚力干事創業,前些年,回回村民小組和回沖村民小組被共同認定為縣裡的民族團結文明示范村。

這兩年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在上級黨委政府引導下,兩個村黨員一起守卡﹔為保護好共同的綠水青山,兩個村護林員一道護林﹔產業發展路上,回回村做生意的多,有招工需要的,他們拉一把,優先考慮回沖村村民。

“哈回路”。人民網記者-程浩攝

“哈回路”。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教育是民生之本。馬福恩這些年生意做得不錯,他曾向回沖村上初高中的孩子們承諾:要是能考上大學一本,每家獎勵2萬元﹔考上二本,每家獎勵1萬元。雖然回沖村這幾年還沒出現考上一二本的,但馬福恩覺得,在獎勵機制刺激下,很快會有孩子實現這一目標。

眼下,在黨委政府領導下,回回村和回沖村村民和諧相處、親如一家,大伙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新征程上共同創造美好生活。

放眼整個墨江縣,這個地處雲南南部、普洱北部、全國唯一的哈尼族自治縣,始終堅持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這裡的各民族團結互助、和睦相處、互促發展,不斷鞏固著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和諧局面。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