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黨委”繪就基層黨建“同心圓”

自騰沖市騰越街道深入推進社區“大黨委”構建區域化大黨建以來,全力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戰斗堡壘、網格責任單位黨組織共治共建共享、轄區各類組織互聯互動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新格局,不斷促進轄區各黨組織基層黨建發展“一條心、一盤棋、一張網”,繪就基層黨建“同心圓”。
融合共建“一盤棋”
“經過前期反復摸底核實,我們社區目前還存在的困難是有需要修復坑窪路面25616.5平方米,污水溝需要修復849米,需要新增路燈26盞,需更換公益廣告121塊,新增垃圾箱桶70個,文明創建工作人手不足,希望網格單位給予支持。”在4月份召開的社區大黨委聯席會議上,硯湖社區黨總支書記向網格單位介紹了2022年社區工作的重點難點。
會上,網格單位與社區黨總支就問題協商解決進行了交流討論,並進行表態。“現在社會基層治理和文明創建是當前的重點工作,我們承諾全力以赴配合社區開展環境衛生整治、文明勸導等工作。”騰沖市某投資開發有限公司現場承諾。
這是騰越街道推進社區大黨委工作的一個剪影。騰沖市將騰越街道9個城市社區劃分為104個黨建網格,明確78個市直單位為網格責任單位,組建了“街道黨建聯盟”和“社區大黨委”,同時在每個網格區充實1名網格長、1名網格第一書記或黨建指導員、1名街道挂鉤干部、1名社區挂包干部、1名社區民警等“1+N”網格員隊伍,構建全市域、全領域、全要素、全周期和區域統籌、條塊協同、上下聯動、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層黨建工作格局,齊心協力樹牢“一盤棋”,讓共謀區域發展成為全體共識。
“‘街道黨建聯盟’和‘社區大黨委’的成立,實現了單位支部與社區支部、單位黨員與社區黨員、黨員和群眾三個‘在一起’,打破行業壁壘和社會治理條塊分割,推動工作重心下沉到支部、人財物下沉到支部、各種服務資源下沉到支部。”騰越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彬仁表示。
為民服務“一條心”
自2019年3月,騰沖市被確定為“全國城市基層黨建示范城市”以來,騰越街道圍繞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體系,推行“雙清單、雙報到、雙反饋、雙評議”“四雙工作法”,實現了上下聯動為民服務“一條心”。
2021年,上綺羅社區黨總支聯合9個網格責任單位成立社區大黨委,以菜農和蔬菜批發交易為主要服務對象,共同建設打造了“幸福菜籃子”黨群服務中心。
上綺羅社區黨總支書記寸守鵬介紹:“騰沖市90%的蔬菜批發交易都在這裡交易,以前我們沒有條件,沒有技術對蔬菜進行進行農殘檢測,也沒有專業的人員對菜農進行指導。”
“幸福菜籃子”黨群服務中心建成后,騰沖市農業農村局對市內農業專家進行了整合,派駐了10名農業技術方面的專家,通過遠程解答、實地指導等方式,切實為菜農和商販提供服務。同時,專家每天都會對進場的蔬菜進行農殘檢測,如若農殘超標,一經發現,由蔬菜批發市場管理方全部清出交易場所。
另外,為了精准對接蔬菜產品供應鏈,社區大黨委積極聯系市內16家生鮮配送服務公司,通過政策引導、市場參與的方式,建立供需對接機制,提高流通效率,不斷促進菜農增收,形成了黨組織引領、黨員服務、商戶參與、群眾共享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使居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提高。
“有了菜籃子黨群服務中心,對我們菜農來說方便多了,既可以提供各項信息發布、政策咨詢、休閑娛樂的服務,還可以直接和企業對接。”一名菜農高興地說。
基層治理“一張網”
在基層社會治理中,騰越街道充分發揮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統攬引領作用,橫向理順基層黨組織中心引領、統攬全局,群團組織、“兩新”組織、社會組織各類組織聚焦環繞、各司其職的基層治理體系﹔縱向構建“市委—街道黨建聯盟—社區大黨委—網格黨支部—街巷(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十戶聯組)”的六級城市網格組織體系,串聯與並聯整體融合、相互貫通,聚合治理磅礡力量,形成“上面千條線、落地一張網”的基層治理格局。
在滿邑社區,一支由社區干部、街道挂鉤部門和市級網格責任單位組成的隊伍,正在進行“五堆十亂”大整治。“我家旁邊的集體土地上不知哪家堆了一大堆的石頭、瓦片、柴,已經堆放了十多年了,看著亂七八糟的,也沒有人來使用,我們也不敢隨便清理。”滿邑社區一名居民反映。
為了回應廣大居民群眾關注、反映的環境衛生方面存在的問題,騰越街道及時統籌部署,由社區大黨委吹哨,召集市級挂鉤領導和網格責任單位、街道挂鉤部門和工作專班,同時社區網格員、志願者、小組長等協同配合,對佔用公共空間堆放雜物、搭建棚子等“五堆十亂”情況進行全面治理。
在治理過程中,工作人員提前進行宣傳動員,發放限期整改通知書,宣傳愛國衛生“7個專項行動”、文明創建等要求,耐心做通居民群眾思想工作,取得大家的理解與支持。“這次清理整治,力度大,動作快,得到了居民群眾的支持與認可,也切實解決了一些群眾比較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滿邑社區黨總支書記楊奇志高興地說。
自騰越街道深入推進社區“大黨委”引領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機制以來,城市社區基層黨建邁入區域化黨建的2.0版本,社區服務由“單一型”變為“多元化”,逐步推動社區多方主體共建共治共享。(胡長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