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建水與上海交通大學共建紫陶研究中心
千年技藝 科技助力
走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紫陶園區的亭台水榭間,遠觀林木掩映,走近別有洞天,古朴的建筑群裡,藏著一個現代化實驗室:分光光度計、馬弗爐、磁力攪拌器……各式實驗器械排列其間。
眼前的這個實驗室是上海交通大學—建水紫陶聯合研究中心的實驗基地。建水紫陶傳承千年,“建水紫陶燒制技藝”被收錄進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推動建水紫陶創新發展,2021年4月,建水縣委縣政府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共建該研究中心。
“民間流傳‘建水紫陶存茶越存越香’,研究中心的其中一個研究方向就是開展建水紫陶性能研究。”建水縣紫陶產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尚文鬆介紹。
“去年我們在昆明、上海、成都3個溫濕度條件差異較大地區開展了紫陶性能測試,實驗結果顯示,建水紫陶在內外恆濕性能上相較其他材料表現出色。”研究中心實驗員何金林介紹,研究中心落地以來,共有9批次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的專家來到建水縣開展研究。
打開儲物櫃,何金林向記者展示多片不同顏色的烘干陶泥片樣品,共有紅、黃、紫、青、白5種顏色:“這些是建水紫陶的陶泥原料,我們稱為‘五色土’,5種陶泥調配成為紫泥和白泥,經過1000多攝氏度的高溫煅燒,最終形成陶器。”
去年底,當地一家紫陶生產商在燒制過程中,連續遇到整窯破損率超九成的情況。何金林帶著實驗團隊來到商家採集破損樣本,同時從源頭陶泥生產廠商拿到同批次原料,帶回實驗室進行檢測分析。
經過實驗室的大量實驗研究后,研究中心向生產廠商建議,在200攝氏度到500攝氏度升溫階段,通過降低升溫幅度減緩氣體生成的速率,可一定程度上避免起泡和開裂等問題產生。
目前,上海交通大學—建水紫陶聯合研究中心正在進行微納米涂層改性實驗,有望通過微納米涂層等新材料改良傳統紫陶性能,使得紫陶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抑制發霉,並實現表面自清潔。“建水擁有豐富的陶泥原料資源,加之傳承千年的紫陶制作技藝,為相關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實踐案例。而上海交通大學可為我們提供技術支持,指導紫陶產業發展,兩方的合作可以說是完美契合。”尚文鬆對雙方合作的未來充滿期待。
《 人民日報 》( 2022年05月06日 第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