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踐行‘十四五’規劃 雲南鎮沅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報道

苦聰人的新生活

程浩、曾智慧
2022年04月28日08:1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位於雲南省西南部,地處哀牢山與無量山之間,這裡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十三五”時期,當地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啟航“十四五”,鎮沅縣委政府明確,努力把鎮沅建設成為普洱茶產業引領區、全國鄉村振興示范點、全國健康生活向往地,闖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子。

    發展邁向高質量,產業基礎是關鍵。當地“十四五”規劃明確,圍繞一二三產深度融合發展,建設發展“4個50億”產業。即茶產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高原特色農業(除茶產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綠色工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旅游和現代服務物流業總產值突破50億元。

    藍圖已繪就,鎮沅縣委政府樹牢“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效率意識,隻爭朝夕,朝著既定目標努力奮斗。

一張張幸福燦爛的笑臉,向來訪者展示著拉祜族苦聰人的幸福新生活。人民網 曾智慧攝
一張張幸福燦爛的笑臉,向來訪者展示著拉祜族苦聰人的幸福新生活。人民網 曾智慧攝

春暖花開時節,來到雲南省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者東鎮幫海村小戶南村民小組,一戶戶亮麗雅致的農家小院,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鄉村道路,一張張幸福燦爛的笑臉,都向來訪者展示著拉祜族苦聰人的幸福新生活。

苦聰人生活在哀牢山、無量山一帶山區,分布於雲南鎮沅、金平、綠春、新平和墨江等地,曾長期與世隔絕。上世紀60年代起,在黨委政府幫助下,苦聰人逐漸走出山林,實行定居定耕。1985年,苦聰人被劃歸為拉祜族。

鎮沅縣境內的苦聰人集中分布在哀牢山中部的者東、九甲、和平3個鎮,這些年來,當地黨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花大力氣改善苦聰人生產生活條件,苦聰人的日子開始蛻變。

在鎮沅當地,小戶南常常被說成“小富難”,意思是想要小富也難。

確實如此。在村民李學昌記憶裡,村裡人以前住的是茅草房,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裡下小雨﹔種的是老品種玉米、稻谷,種一山,收一籮,吃了上頓沒下頓﹔路不通,電不通,村民們生產生活條件惡劣。

“特別是有人生病,沒路沒車,大伙隻能用擔架順山路抬,到鎮上4個多小時,‘命小’的人就沒了。”李學昌說。

2006年,鎮沅縣制定《雲南省鎮沅縣哀牢山中部苦聰人脫貧規劃(2006—2010年)》,實施了一系列解決苦聰人溫飽、安居問題的脫貧措施。小戶南村開始改變。

那年,由縣、鎮、村三級組成的扶貧工作隊員進駐村裡,村民們生產生活條件慢慢改善。在李學昌印象裡,自家當年拆了茅草房,花2萬多元蓋了瓦房,政府就補了1萬多元。

黨委政府還發動村民種烤煙、種茶,但和周邊很多村比,地處半山腰、位置偏僻的小戶南村發展相對緩慢。脫貧攻堅戰打響后,全村32戶人,有20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其中包括李學昌家。

鎮沅縣委政府開始對苦聰人實施更大力度的幫扶,拿小戶南村來說,硬化道路、安裝路燈、新建公廁……當地黨委政府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更重要的是,黨委政府投資300多萬元,村民們重新建房,且風格統一。

“我家房子120平米,兩層、6間房,廁所是沖水的﹔政府補助52000元,自己隻出了18000多……”在自家120平米的新房小院子裡,李學昌一臉滿足地說。

黨委政府幫了大忙,李學昌不能坐享其成。“去年栽了9畝多烤煙,收入4萬多﹔水晶豌豆5畝,收入1萬多,豬養了10多頭,雞養了三四十隻﹔村裡把我們的幫扶資金入股到養殖合作社,每年課分紅300元﹔孩子當年上學有補助,看病有報銷……”他一臉開心地說,眼角的褶子也跟著“笑”。

脫了貧,接著是鄉村振興。鄉村要振興,產業是基礎。黨委政府引導當地村民種烤煙、發展養殖、外出務工,並組織烤煙種植、冬農蔬菜種植等培訓,促進村民增收致富。這兩年直播很火,小戶南村山清水秀,這幾天縣裡組織了直播培訓,村裡好幾個人要參加。

目前村裡到村委會的道路,有5.8公裡還沒硬化,鎮裡把這段路列入“十四五”規劃。“路全部通了后,村裡發展就更快了。”李學昌說。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