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黑貓睡在黑格爾上,在書店看見微縮城市

 
2022年04月26日08:46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黑貓睡在黑格爾上,在書店看見微縮城市

睡在黑格爾著作上的黑貓。

一隻名叫“平安”的黑貓,今年已經16歲“高齡”。它從兩個月大的時候就來到萬聖書園,陪著書店幾次搬遷,成了很多讀者的老朋友。“平安”最喜歡睡在黑格爾的書上,也許是因為在這裡待久了,就懂了哲學。

北京的萬聖書園,毗鄰清華與北大,以學術書籍著稱。當導演范永東把鏡頭對准這裡的時候,以為會進來一個老教授或者大學生,沒想到還有黑貓。后來,還有一個13歲的少年,騎10公裡自行車來這兒看書,在這家看完,又接著騎去不遠外的豆瓣書店,一路風馳電掣,導演騎著自行車馱著攝像一路追趕。

范永東、李勇、段瑩瑩導演的紀錄片《書店,遇見你》,遇見書店,更是遇見不同的人。在北京、武漢、深圳、澠池、成都等地的6家書店,人的故事讓書店有了不同角度的登場。

即便不點出城市名,去到一家書店,范永東和他的小伙伴們基本也能分辨出這是哪裡。深圳24小時書吧,透過有些夸張的巨長的玻璃窗看出去,一眼就能看到深圳市圖書館、深圳音樂廳等顯著地標。河南澠池的新華書店,書店裝潢到處是仰韶文化的符號﹔同樣,成都的方所,從正門進入,讀者首先看到的就是三星堆的文創。

除了與城市密切相關的具象符號外,更微妙的關聯可能是書店的氣質,比如萬聖書園,范永東感嘆“很少能見到匯集這麼多好書的書店”。而武漢的二手書店——又合書舍,一眼就辨認出可能有些難度,但隻要在書店裡翻上幾本書就會發現,很多書的舊主人是武漢高校的,尤其是武漢大學的人,大學教授的藏書正是店主收好書的重要來源。

起初,范永東只是想找各地比較知名的書店,並沒有先入為主地想把一家書店塑造成一個城市的符號。拍攝中,他們漸漸發現,這個地方的這家書店之所以著名,往往是因為它們氣質相通。

深圳24小時書吧,是攝制組一行遇到讀者“最勵志”的書店,和這座創造了經濟神話的城市一樣勵志。一個年輕小伙子,上個月才來深圳打工,平常除了車間和宿舍無處可去,偶爾在網上搜到這裡,於是下班后坐了兩個小時地鐵來看書﹔一個拎著行李箱的女孩,高中畢業后從河北老家出來打工,幾年后有了積蓄,就開始國內游,游了5年,已經去過100多個城市,為了省錢,她發現書店是一個可以同時安放靈魂和身體的地方﹔干了10年金融行業又准備考司法考試的男生,要求自己每天必須學夠20個小時,幾乎每天都在這兒熬夜……

書店像一座微縮城市,反映出城市的氣質,也如一枚三棱鏡,折射出城市的多張臉孔。有人說,萬聖之所以成為萬聖,離不開高校附近的學術氛圍。范永東起初以為這裡的讀者群是大學的教授學者,結果,導演們在這裡遇到了十幾歲的初一學生、在北京打工的年輕人,各個年齡,各個職業。

“遇見的人越多,我們就越想知道到底什麼是學問?可能不隻某個具體的學科問題才是學問。我們每個人對自我的疑惑、對世界的好奇、對成長的追問,都是普通人生命中的學問。”范永東說。

近年來提到實體書店,總是在“悲情”和“網紅”之間橫跳,但《書店,遇見你》不想把書店或者閱讀過分“神聖化”。范永東覺得,看書也好,來書店也好,首先是因為這真的是一件很開心、有意思的事情。在拍攝中,除了是導演外,范永東還擔任現場記者的角色,每天在書店流動的人群中,發現有趣的人,和他們聊天,聊出些也許沒那麼庄嚴,但一定有意思的故事。

隻有8平方米的又合書舍,據說原本是一位考古學家的書房。7年前,店主夫婦租下來開了舊書店,收留有關書的鄉愁。但書店的故事遠不止舊書:一名女子10年前因為網戀奔現來到武漢,喜歡文學的她現在以給營銷號撰稿謀生,她說“大家網戀還是謹慎一點”﹔一個開了20年公交車的司機,來取前一天挑好的書,是一本《齊白石印章》,但他不會篆刻,日常除了工作就是照看中風的父親,書店也許是他為自己保留的一份空間。

紀錄片不僅關注書店中的讀者,還把鏡頭移向了店員。深圳24小時書吧的店員練靜雲,就是攝制組在書吧熬第二個通宵時認識的。那天早上8點,攝制組要跟一位“旅行女孩”去深圳灣看海,她正好來上班,知道他們要去看海后也很興奮,就聊了起來,后來也成為紀錄片中的一個人物。

練靜雲以前是一家康復中心的護理員,工作壓力大,就經常躲到書店看書解壓,后來索性就來當了店員,像在異鄉找到了一處避風港。“逛書店的時候,有時候看到書名就想買它。”她指著一本《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最近買了這本書,‘我曾怯弱、崩潰、自我懷疑,內心裡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我喜歡這句。”

還有一些故事限於篇幅沒有放進片子,但范永東很想講一講:在萬聖書園,一位店員酷愛買書,買來的書就堆積在自己的出租屋裡,因為疫情沒能及時運回老家,導致沒地方睡覺,他索性把床撤了,晚上把褥子鋪在書堆上,成了名副其實“睡在書上的人”。

聊天后,范永東才知道,這個店員今年30來歲,十幾歲就去廣東打工,做過流水線上的工人。在工廠,他一有空就在宿舍看書,經常一看看到大天亮,忍著困去上工。后來,他來到北京的書店當店員,現在特別喜歡看哲學類的書,而且特別認真做筆記。他的理想,是回家鄉開一家好書店。

讓范永東感到神奇的是,在當下所謂“原子化”社會,尤其是大城市中的陌生人,進入了同一家書店、或者看了同一本書后,潛意識中就認為是“同路人”。所以,他和陌生人在書店聊天很自然,甚至還跟著他們回家,“這有些像回到了小時候小鎮上的熟人社會。這種陌生人社交的體驗,讓人覺得很溫暖,還有一種邂逅的感覺”。

范永東不希望紀錄片局限在某個書店或者某個城市,而更希望喚起人們對逛實體書店的興趣和感情,“看完片子,想走進距離自己最近的書店,或者去所在城市的書店逛逛,就很好”。

拍了這一趟書店,攝制組幾乎人人都買了書,而且買得不少,在百草園書店買得最多。價值5000多元的書隻花了2000多元,因為書店即將關閉,店內所有書5折出售。百草園11年來一直開在華中師范大學附近,這家小書店是很多人的青春記憶。

百草園在《書店,遇見你》的拍攝過程中正式宣告閉店。但范永東不感傷,反而堅信,實體書店不會消失,“雖然電子書和網購很方便,但逛書店的感受很特別,不能被完全替代”。閉店的消息傳出后,很多讀者來告別,但他們的到來,似乎也預示著,一種青春的、生生不息的東西。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