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華寧:社區鄉村美起來 基層治理"活"起來

劉怡
2022年04月24日12:07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泉水潺潺,柑橘飄香。

一層山水一片田,一片田地一村人。具有“中國泉鄉”美稱的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多山多水,獨具風貌。

依托復雜地貌造就的豐富光、熱、水優勢,以及歷史悠久的華寧古陶文化資源,近幾年,華寧縣的羊肚菌、柑橘等種植產業發展迅速,以溫泉休閑、陶藝文化等為特色的休閑度假、觀光旅游產業也初具規模。群眾的“錢袋子”逐漸“鼓”起來了,但如何讓基層治理也同步“富”起來、“活”起來?

讓我們從三個小故事,看一看華寧縣交出的這份基層治理答卷。

故事一:小試牛刀 “小網格”激活“大合力”

門口的三角梅開得正盛,一條寬闊的水泥道從門前延伸至遠處的沃柑種植地,綠油油的沃柑樹葉間露出一個個橙黃的果子。走出家門,家住華寧縣華溪鎮甫甸社區下拖卓小組的白兵感嘆:“這幾年村裡大變樣,如今一出門,眼前干淨、漂亮又方便,心情也舒服。”

幾年前,白兵家門口的這條路還是一條土路,路旁就是一條田間大溝渠,“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是白兵家出門的常態。

當時,整個下拖卓村小組裡的路也跟白兵家門口那條路的情況差不多,原本就窄小的道路又被私搭亂建佔去了不少空間,雞鴨隨意亂走,整個街道又臟又亂,按小組長白雲書的話就是“來輛車都沒法掉頭”。

而下拖卓的改變則始於網格化管理。

網格長、網格員、鎮級網格指導員、社區民警、志願者……下拖卓51戶571人被劃分為網格進行細化管理。同時結合村規民約,圍繞遵紀守法、環境衛生等10個方面,下拖卓開始對村民們進行道德積分評議。

“除網格管理的成員外,我們還邀請不同村民參與評議,每季度定期評比后以紅黑榜的形式公示。”白雲書發現,積分評議實施不久后,各家門前衛生越做越好,村裡的私搭亂建也開始逐漸拆除,昔日臟亂的街道也開始變樣。

與此同時,下拖卓的村民們開始集體籌錢,共同出力,在村內整修道路,同時建設了一條從村裡通往柑橘種植地的文化長廊。

下拖卓發展起了集柑橘採摘、垂釣餐飲等一體的休閑游。人民網劉怡攝

路寬了,村美了,依托柑橘種植優勢,下拖卓開始發展集柑橘採摘、垂釣餐飲等一體的休閑游。這兩年,下拖卓的鄉村休閑游辦得有聲有色,游客一波接著一波來。

由網格管理帶動村民共治,白雲書感嘆:“村裡的衛生與管理終於不再只是小組長一個人的事了”。

下拖卓的“小網格”實踐正是玉溪市近年來推行網格化管理的一個縮影。

在印發了《關於推進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網格化服務管理“多網合一”的實施意見》后,玉溪市將全市劃分為7397個網格,明確26123名網格員,不斷促進網格治理向標准化、精細化、專業化發展。

“下一步,我們在加快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建設的同時,加強基層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玉溪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周踴表示,玉溪市將推動綜治中心與網格化服務管理中心一體化建設運行,切實打造堅強有力的社會治理指揮樞紐。

故事二:因地制宜 村裡的事情村民定

一旁的孩子一陣陣地哭鬧,一邊打著電話一邊安撫著孩子的張芝麗卻樂在其中,“如今兩個女兒都在身邊,我就幫忙帶帶孩子,這樣的生活挺好的”。

兩年前,張芝麗的小女兒結婚時選擇把戶口留在了娘家所在的社區,加上2014年結婚的大女兒,張芝麗家兩個女兒都在婚后把戶口留在了本地——華寧縣寧州街道城關社區。

這要在2019年前,家裡有兩個女兒的人家,兩個女兒結婚后都想把戶口都留在本村,這可不行。

幾年前,城關社區依托位於入城口的區位優勢,利用產權置換、土地作價入股、征地服務等方式盤活社區固定資產,同時流轉土地以“合作社+企業+居民”的方式,發展了羊肚菌種植產業。

城關社區發展起了羊肚菌種植產業。人民網 劉怡攝

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居民變股東,城關社區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收入從2012年的700余萬元增加到2021年的1100余萬元。

集體經濟收入增加了,每年社區居民都能從集體經濟收入中得到分紅,醫保費用也不用交,達到年齡的居民還能領養老補助金,城關社區的戶口成了當地的“香餑餑”。

按照當地傳統,除招贅的女性可以把戶口留在本社區外,其他女性結婚后,都應該把戶口遷到男方家所在地。

“有兒子的人家戶口都能留在本地,女兒結婚后戶口卻不能留下,這不太公平。”一段時間后,部分居民提出了質疑。

針對居民們反映的轉戶落戶等熱點問題,城關社區組織多方人員在社區進行走訪調研。“我們根據走訪調研的結果修改制定了新的居民公約。”城關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何永輝介紹,2019年,城關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了新的居民公約。

如今,城關社區居民公約第四章第二十七條中規定:登記結婚后,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2020年,張芝麗的小女兒結婚了,趕上了新規施行的她選擇把戶口留在城關社區。

“兒子女兒都一樣,現在兩個女兒都能在身邊照顧我們夫妻倆。”對於現在的生活,張芝麗很知足。

故事三:化繁為簡 四方桌前解糾紛

一張四方桌、幾條長凳,在華寧縣華溪鎮,每當有矛盾發生,人民調解員、當事人、村民就在當事人家的院壩裡圍坐在一起,矛盾在哪裡發生,調解就在哪裡解決。

在華溪鎮司法所所長申琳、村干部、村小組調解員的共同見証下,因建房起糾紛的華溪鎮小寨村的一家兄弟倆最終簽字和解。

“清官難斷家務事”,在申琳接到小寨村上報的這件兄弟建房糾紛案之前,小寨村的調解員已組織雙方調解了四五次,又分別單獨跟當事雙方做了工作,但矛盾依然沒化解。

這件棘手的糾紛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這家的大兒子建房時佔用了小兒子的部分宅基地,在村委會的協調下,大兒子拆除了佔用地的建筑,兄弟倆同意兩家房屋中間留出一條共用的小巷。 誰知本已塵埃落定的事再起變故,住在小兒子家的母親賭氣在兩家共用的巷子口裝上了門,大兒子家進出不方便,兄弟倆再起糾紛。

接到小寨村上報的這件糾紛案后,申琳來到村裡,與村干部、村小組調解員再次上門了解了情況,又組織當事雙方圍坐在一起進行調解。詳談中申琳了解到,原來倆兄弟的母親住在小兒子家,一直以來就對大兒子不滿,此次建房佔地的事件最終讓雙方累積已久的矛盾爆發。

從母子關系調解入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件多次調解不成的棘手糾紛事,最終在各方的調解中得以化解。

大到村庄規劃,小到夫妻吵架,村寨裡的大小事,都在一張四方桌前解決,這是近年來華溪鎮逐步探索的“四方桌”議事協調制度。

在“四方桌”議事協調制度不斷完善推廣的同時,華溪鎮的村級規范化調解室建設也在逐步推進。

小寨村建起了規范化的調解室。人民網 劉怡攝

配備司法所調解員、公益律師等公共法律服務人員、規范調解流程上牆公示……2018年,小寨村成為華溪鎮內首批擁有規范化調解室的村委會,華溪鎮司法所的申琳也成為了服務小寨村委會的專業調解員。專業的法律服務、規范的調解流程……規范化調解室成為了小寨村矛盾糾紛的“化解地”。

多年來,玉溪市在出台《玉溪市關於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的實施意見》的同時,統籌行政、經濟、法律等多方力量,推行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和行業調解相銜接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

“我們不斷加強矛盾糾紛排查預警、研判分析、多元調處,最大限度把矛盾風險化解在萌芽、處置始發。”玉溪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周踴表示,玉溪將積極整合公共法律服務、專業調解、心理咨詢等資源力量,高標准打造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工作平台,讓人民群眾能在“一地”進行矛盾糾紛的申訴、回應和解決,努力把市域打造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可靠防線。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