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茨海默患者走失搜救隊:當記憶消失時,帶他們回家

2021年06月25日08:5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阿爾茨海默患者走失搜救隊:當記憶消失時,帶他們回家

據《世界阿爾茨海默病2018年報告》統計,每隔3秒鐘,世界上就會有一個人走入阿爾茨海默病的世界。他們被困在扭曲的時間裡,會逐漸忘記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

隨著患病人數逐年增長,老人的走失率也不斷攀升。近年來,浙江省慈溪市陽光搜救隊為科普阿爾茨海默病四處奔波、為救援每一條生命凝聚力量。他們出現在街巷、灘涂、山間,與時間賽跑、與病魔斗爭,讓一個個走失的老人平安回家。

8000隻黃手環,預防走在前

在慈溪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屬群體中,流傳著一個廣為人知的電話號碼,它被印在一隻隻黃色的橡膠手環上,24小時都能打通。電話的另一頭,就是44歲的陽光搜救隊大隊長何如風。

3年前,何如風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黃手環行動”——一項我國在2012年發起的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患者走失的活動。

在慈溪,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有28萬人,根據亞洲地區5%左右的發病率推算,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約有1.5萬人。“服務需求太迫切了,得有人來做,還要把它做到遍地開花。”2018年4月,在何如風的牽頭下,聚焦這個群體的慈溪陽光公益志願服務隊成立。幾個月后,他又在此基礎上把精干力量整合成陽光搜救隊,專門致力於失智走失老人的搜尋救援。兩支隊伍共吸納上千名志願者,其中陽光搜救隊45人。

搜救隊定期舉行黃手環發放活動。除了印有電話,每一隻手環都有專屬編碼,對應著每一位老人的健康檔案,實現了一碼一檔。“這樣不僅能動員市民力量尋找,還能根據其病情特點制訂相應的救助計劃,把老人的生命風險降到最低。”何如風解釋道。

黃手環如今已發出8000多隻,定位器發了600多隻,通過這些手環和定位器解決的走失事件每個月都能有三四起。漸漸地,何如風的號碼不再是一串串橡膠圈上的數字,而成了患者家屬口口相傳的熱線電話。

“我們碰到太多對老人患病情況一無所知或不夠重視的家屬,科普任務任重道遠。”何如風希望,搜救隊能被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讓人們進一步理解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從而懂得如何去照料他們。

近年來,陽光搜救隊依托黃手環發放活動,與醫院、政府部門合作舉辦科普講座、惠民便民活動上百場,覆蓋人群超10萬人,並獲得2019年慈溪市慈善志願服務先進單位、2019年寧波市首屆“十大慈善義工項目”等榮譽。

分片包干,救援及時又專業

提起一年多前失而復得的老伴,72歲的馬張鈿拉著陽光搜救隊中隊長施建卓的手,激動得像孩子一樣哭了起來:“如果不是你們幫忙,我就再也見不到她了。”

年輕的時候,馬張鈿是養蜂人。養蜂靠天吃飯,要往有花的地方走。他天南地北地跑,最南去過雲南,最北去過黑龍江。“她一直陪在我身邊料理家務,什麼苦都吃過,風餐露宿是常有的事。”后來他決定回到家鄉,老伴卻病了。

六年前,馬張鈿的老伴確診了阿爾茨海默病。從那時起,馬張鈿總覺得老伴像是被困在了另一個維度裡——那裡的時間是錯亂的,記憶是陌生的。老伴會把鍋碗瓢盆藏起來,再告訴他“家裡進小偷了”,還會在路上推走別人的三輪車,認為是自己的。

2019年12月31日,老伴獨自從位於杭州灣新區海星村的家中走出,去弟弟家吃飯。因路程不遠又是本村,馬張鈿放鬆了警惕。直到中午妻弟打來電話,他才發覺老伴走失,一下子慌了神。當一大家子焦急地坐在派出所時,已是傍晚七點。一位民警建議他們同時求助社會搜救力量。沒過多長時間,呼啦啦地來了一群穿著紅衣服的人,領頭的正是施建卓和杭州灣片區分隊長高鵬。

除了大隊長和中隊長,陽光搜救隊還有20名分隊長,分布在各個鄉鎮上,與派出所建立了聯動協作機制。當家屬或警方第一時間與搜救隊聯系時,總部就會根據片區通知分隊長,讓他們第一時間出動。

“杭州灣新區是我的‘地盤’,因為在駕校工作的緣故,認識的人也多。”接到電話后,高鵬迅速啟動了流程,和警方對接查監控、組隊搜尋、發布網絡尋人啟事。經過兩天一夜的奮戰,終於在隔壁城市一家街邊小店的門口找到了老人。看到馬張鈿時,老伴兒仰著頭露出了少女般的神情:“我在等你接我回家。”

慈溪地形多樣,有山川有灘涂,這意味著各個片區的救援工作時常伴隨著上山下海的危險。

2020年10月4日下午,宗漢街道周塘西村。天下著大雨,搜救隊員們卻沒有休息,一個農村女子求助:她83歲的公公走失了。老人的身影最終消失在菜市場。

一天后,隊員在海塘邊一處爛泥潭裡發現了老人。他全身蜷縮著,半個身體淹沒在水裡,上半身攀附著塘邊的沙石,艱難地喘息著。搜救隊員孫唯權和隊友們分工,挖爛泥,抱住老人的身體,一點一點往上拉,向外拔。還有人干脆脫掉外衣外褲,赤膊下到河邊,徒手挖掉裹住老人身體的爛泥。但軟爛的河泥,就像糯米粉似的裹住了老人身體。隊員們挖掉一點泥,它又往裡面鑽﹔把人拉上來一點,他又往下陷。

1小時,2小時,3小時……當眾人將老人拔出泥潭的那一刻,孫唯權長舒了一口氣。他一把抱起老人,幫他沖洗掉身上的爛泥,用毛巾將其身體裹住。經醫院檢查,老人安然無恙。而救助他的那位赤膊上陣的隊員,卻感冒了,挂了三天鹽水。

“這種救援不是一般的志願服務,需要現代化的專業設備作輔助。我們啥都有,大到皮劃艇,小到對講機,在很多地方都派上了用場。”施建卓說,2018年以來,搜救隊累計成功尋回走失老人288人,通過定位器找到的人數則更多。

積分制管理,隊員不斷擴充

湘妹子黃保金是一名“新寧波人”,在慈溪安家已有十多年,但生活圈子始終不大。她覺得與這座城市總有種距離感。但一次意外的經歷,讓她找到了融入這裡的方式。

那一次,黃保金好朋友的媽媽在家門口走丟了。老人來自安徽農村,對城市不熟悉,也不會說普通話,大家都很著急。報警、查監控、問路人,正暈頭轉向時,陽光搜救隊來了。黃保金既驚訝又疑惑:“第一次聽說這種組織,要收費嗎?”找人過程中,她嘗試著給隊員們買盒飯、買飲料,都被一一拒絕了。順利找到老人的那一刻,黃保金決定加入這個愛心團隊。

然而,成為其中一員可不容易,不僅需要經過嚴格的體能訓練和醫療知識培訓,還得盡可能多地參與救援活動。申請人每參與一次培訓或活動就能得到相應的分數,累積到一定程度才能進入隊伍。黃保金花了1年的時間從“不敢走夜路”到“沖在最前頭”,成為一名正式的搜救隊員。

“愛是相互的。很多我們幫助過的家屬主動申請加入搜救隊,轉而去幫助別人,延續救援力量。”何如風說,在積分制管理下,正式隊員和預備隊員不斷擴充,目前已超150位。這裡有普通打工族、小企業主、醫生、農民等。2020年,搜救隊員累計出動搜救1150人次,志願服務時間達14000小時。

穿上專屬紅色隊服后,不少人笑稱自己養成了“職業病”。走在路上,看到落單的老人,總會上前問一問,觀察他們是否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症狀、是否迷了路﹔在社區裡,看到對家裡老人病情毫無察覺的鄰居,總會拿出宣傳手冊不厭其煩地作科普。

奉獻,是志願者的服務精神,也是陽光搜救隊對自身一以貫之的要求。隊員們都是自己擔負每一次搜尋的費用。為保証日常運行,搜救隊定期組織大型義賣活動,還通過經營愛心農場籌集善款。去年,慈溪慈善總會撥款15萬元,幫助搜救隊購入了專業設備。

在陽光搜救隊總部基地裡,50多面錦旗挂得滿滿當當,沒給牆面留一點白。“還有更多錦旗哩,房間太小放不下。”施建卓笑呵呵地說,以前總有人問,救援這麼艱辛,隻收錦旗不要錢,圖啥?“就圖家屬們最后那含淚一笑,就圖7歲小外孫說的那一句‘你是我的榜樣’!”曾毅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