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糞裡面有學問

2021年06月22日08:38  來源:雲南日報
 

6月17日10時,參加完玉溪北移亞洲象群安全防范和應急工作前線指揮部的調度會,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到凌晨象群途經點實地踏查。

在大象酣睡的易門縣十街鄉甸末山下,除了知了的叫聲,周圍一片安靜,感覺不出直線200米外踞守著一群龐然大物。土路通往山頂。“因為附近山勢陡峭,大象在上山時選擇了修好的路。” 沈慶仲邊走邊說。

此行的目的是採集大象糞便樣本。

路上散落著凌晨大象上山吃過的玉米秸稈和玉米葉子,大象愛吃的“掃把草”茂盛地長在路邊。每隔一段距離就有大象的糞便出現,這些容易被常人忽視的東西,在沈慶仲看來都是寶貝。

“大象食量很大,糞量也很大。一頭大象每天要拉幾次不等的糞便。因為大象消化能力比較弱,每天有許多半消化食物被大象排出體外,糞便裡富含植物纖維、種子以及各種有機營養成分。我們每隔幾天會採集一次大象糞便,目的有三個,一是通過糞便判斷象群的身體是否健康,二是查看象群的食物構成,三是通過糞便的化驗可以幫助我們判斷象群之間的遺傳關系。”沈慶仲說。

據介紹,在2019年12月成立的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亞洲象研究中心內,專家通過採集此次北遷亞洲象群的糞便,正在做宏基因組測序和微生物培養研究,為野生象保護管理提供數據支撐。

拿出隨身攜帶的塑料袋,沈慶仲對遇到的每堆糞便都認真查看:“你看這頭象昨天吃了很多粗纖維,甚至有可能吃了樹皮。大象的糞便本來不臭,但最近它們吃的玉米比較多,所以有點臭。”

沈慶仲介紹,從糞便的外觀初步判斷:象群雖然經過了長途跋涉,但身體還是很健康。“這一路大象很不容易,跨越不同的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它們強大的適應能力為我們研究亞洲象提供了新的參考。”

把遇到的每堆糞便都取樣打包后,沈慶仲越來越接近大象休息的地方,卡點的工作人員過來提醒,他隻得結束了工作。

“有點遺憾,今天沒有採集到幼象的糞便。”根據象糞的形狀大小等外觀,沈慶仲判斷。(記者 段毅)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