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發現4.23億年前魚化石

將填補“從魚到人”演化譜系上的若干關鍵缺環

2021年06月22日09:27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重慶發現4.23億年前魚化石

邊城魚背側復原圖。資料圖片

21日從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獲悉,重慶秀山發現志留紀(距今約4.23億年前)保存完整的首條有頜魚類——袖珍邊城魚化石,為包括人類在內的現代有頜類動物的頜骨和牙齒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重要實証。

據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朱敏介紹,研究發現的邊城魚化石長僅2厘米,活著時整條魚可能約4厘米長。雖然體型很小,但從頜骨和牙齒看,邊城魚可能是十分凶猛的袖珍掠食者,以生活環境內的其他小動物為食。研究表明,邊城魚與雲南曲靖志留紀晚期的瀟湘動物群中最具代表性的麒麟魚、全頜魚和志留魚同屬全頜盾皮魚類。全頜盾皮魚類是一類中國特有的早期有頜魚類,與現代有頜脊椎動物,即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共同祖先的起源密切相關,因而在近年來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現在地球上包括人類在內的99.8%的脊椎動物都具有頜,如果沒有頜的出現,“從魚到人”的脊椎動物演化之路將不復存在。有頜類在奧陶紀(距今4.85至4.44億年前)即已出現,但保存完好的有頜類化石到泥盆紀(距今4.19至3.59億年前)才在全球各地大量出現,這之間的志留紀(距今4.44至4.19億年前)有頜類化石絕大部分均為零散的棘刺與魚鱗。最早期有頜類化石資料的嚴重缺失,曾使對有頜類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探索長期停滯不前。近十年來,朱敏團隊在雲南曲靖獲得轟動世界的有頜類化石發現,將頜起源和有頜類早期演化的研究不斷推進深入。

2019年9月,中科院古脊椎所朱敏團隊成員、重慶地質礦產研究院博士后李強等研究人員在秀山縣洪安鎮踏勘志留紀含魚地層時,於志留紀晚期的小溪組地層中意外發現了一塊完整對半開的有頜魚類化石。研究發現,邊城魚保存了下頜和下頜齒,其具凸緣的下頜邊緣頜骨與全頜魚的邊緣頜骨十分相似,但其內側又有發達的口內葉,其上可見五個較大的圓錐狀齒,這些齒的生長和排列形式與其他盾皮魚類,特別是節甲魚類的齒突相似。此次“袖珍邊城魚”的發現,是重慶市發現的保存完整的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使重慶成為全球范圍內繼雲南曲靖后第二處發現完整志留紀有頜魚類的地區。朱敏介紹說,秀山志留紀早期有頜魚類化石的發現是脊椎動物演化研究歷史上一次新的突破,將填補“從魚到人”演化譜系上的若干關鍵缺環。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韓列鬆表示,秀山縣境內含魚地層跨越整個志留系,其中距今約4.3億年前的志留紀早期地層(溶溪組)是中國目前地質時代最早的含有頜魚類化石的地層,較雲南曲靖志留紀晚期瀟湘動物群的時代早至少1000萬年。秀山志留紀魚化石的首次發現,將重慶市古脊椎動物化石在原生地層中的分布歷史向前推進了至少2億年。(記者李宏、張國聖)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