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克鼎上精美的花紋。
大盂鼎內銘文。
大盂鼎(右)與大克鼎。
大盂鼎、大克鼎,兩件傳奇文物,在建黨百年之際,重聚上海博物館。6月18日,“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館受贈青銅鼎特展”在上海博物館開幕。
展覽展出自殷商晚期至春秋戰國的有銘青銅鼎21件,均為上海博物館自1952年成立以來,社會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贈,其中包括潘氏家族捐贈的大盂鼎、大克鼎。
古代社會,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青銅大鼎歷來為國之重器,社稷象征﹔有銘文者,更用以稱揚先祖之美,明示后世之用。1951年,大盂鼎、大克鼎由潘氏后人潘達於無償捐獻予國家﹔1959年,大盂鼎應征北上,入藏當時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從此,雙鼎分鎮京滬。
無論是在當時中國歷史博物館的“中國通史陳列”,還是今天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和“中國古代青銅藝術”展,長期以來,大盂鼎始終在重要展線上“公諸人民”,完成了潘達於在捐獻時所表達的“俾全國性之文物得於全國重要區域內,供廣大觀眾之觀瞻及研究”之心願。
大盂鼎,清道光初年出土於陝西,西周早期青銅器。器內壁鑄銘文19行291字,記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冊命貴族盂之事。有人將大盂鼎與同為晚清時期發現的毛公鼎、散氏盤、虢季子白盤合稱“晚清四大國寶”。
大克鼎,清光緒年間出土於陝西扶風法門寺任村,西周中期青銅器。鼎腹內壁鑄銘文290字,記載了作器者為“克”,記述了克對其祖師華父的稱頌,以及周王冊命克的儀式和賞賜的內容。
本次展覽將展至7月18日,隨后盂克雙鼎將雙雙北上,赴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 (本組圖片由上海博物館提供)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