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革命故事“活”起來,讓革命人物更可親

2021年06月21日09:38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讓革命故事“活”起來,讓革命人物更可親

語文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革命傳統教育是語文教育的天然使命。然而,通過語文學習厚植紅色基因不能變成機械、生硬、空洞的反復說教。如何讓課本裡的黨史變得具體可感,讓革命故事鮮活起來,讓革命人物可親起來,讓革命精神傳承下去?我以統編版五年級下冊課文《軍神》為例,談談我的思考和認識。

《軍神》記敘了年輕的劉伯承將軍在沃克醫生的診所進行右眼手術時拒用麻醉藥,忍著劇痛做完手術,還數出了醫生的刀數,被沃克醫生贊為“軍神”的故事。課文中有許多內容值得咀嚼,比如:劉伯承起初為什麼要對沃克醫生隱瞞自己的身份?劉伯承不肯施行麻醉的原因是什麼?在手術過程中對“手”的細節描寫起到了什麼作用?課文為什麼花很多筆墨寫沃克醫生態度的變化?如果對這些問題不予細究,學生感知到的革命人物形象可能會平面與抽象,難以主動去思考和理解“軍神”意志背后的動力源。

於是,我在課上組織學生進行了兩處重要的資料補充:一是劉伯承參加討袁護國戰爭受傷並被通緝的背景﹔二是劉伯承在辛亥革命時期毅然從軍,后來參加歷次戰爭,實踐了當年“大丈夫當仗劍拯民於水火,豈顧一身之富貴”誓言的故事。這樣的史實拉近了學生與革命先輩之間的距離,使他們更好地體會到劉伯承為了革命事業忍受一切痛苦的精神光彩。

接著,我引導學生關注手術中的細節描寫,觀看相關電影,並請學生揣摩人物心理。學生的情感被充分激發,人物就在學生心中“活”起來了。

繼《軍神》一課后,我又組織學生以獨立閱讀的方式學習了《清貧》《豐碑》,再聯系《軍神》之前學習的《青山處處埋忠骨》,進行單元總結和拓展,開展系列實踐活動。

通過多年的課堂實踐,我深深認識到:革命題材的課文教學,需要努力消除學生與文本之間因時代差異而造成的隔閡,盡量還原到真實情境中,讓學生產生親近感﹔需要抓住典型細節,理解文中人物的心理沖突,從而體會感動、表達感動﹔需要聚焦價值旨歸,做出准確而有感染力的解讀。因而,語文課中的革命教育一定要依托於語言的張力,具有人情味、藝術感,直抵學生心靈深處,融入其精神追求之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這是我們一線教師的使命與責任。今后,我們要進一步發揮好語文教材的育人作用,讓課文成為“觸發器”,讓革命教育的影響通過語文學習變得更深遠、更廣泛、更豐厚。(王美瑩、靳曉燕、王斯敏、蔣新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