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蘧常書毛澤東詩 圖片選自《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
【光明書話】
瓜飯樓是著名學者馮其庸先生書房的齋號。瓜飯樓早年在北京張自忠路一號人大宿舍紅一樓,繼而搬到紅廟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宿舍樓,后來挪到通州張家灣。這三個地方的瓜飯樓我都去過。記得瓜飯樓從張自忠路往紅廟搬時,我曾幫著搬運書籍。當時的印象是,馮先生的書真多。
一
王蘧常先生是馮其庸先生的老師,以章草書法名世,是現當代書法史上的裡程碑人物,被日本同行稱贊為“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我學習章草,就是從臨習王蘧常的章草開始的。時間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已近40年。我雖無緣拜見王蘧常先生,卻有緣在瓜飯樓多次聆聽馮其庸先生談其老師章草書法的特點,更有幸在瓜飯樓觀賞王蘧常先生的章草墨跡。王蘧常先生的絕筆杰作《十八帖》墨跡就是在瓜飯樓拜讀的,是馮先生特地打電話來,讓我去觀賞的。觀賞時馮先生細細敘說“十八帖”的由來和特點,敘說時聲情並茂的神態至今仍歷歷在目。
王蘧常、馮其庸都是當代的文化名人。老師王蘧常長學生馮其庸24歲。師生二人1946年結緣於無錫國學專科學校。其后來往密切,一直到1989年王蘧常先生謝世。新中國成立后,師生二人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王蘧常任教於復旦大學,馮其庸工作於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藝術研究院。因南北相隔,故魚雁傳書,書信往來是師生二人交流談心的重要方式。重感情而又細心的馮其庸先生將老師從上海寄來的書信一一保存在瓜飯樓中。王蘧常先生謝世后,馮老多次談到這批書信。晚年的馮其庸,更加懷念恩師,於九十高齡,抱病整理老師手澤,親作疏解,編錄了飽含師生感情的《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
光陰匆匆,如今到了2021年。馮其庸先生已謝世四年,其師王蘧常先生謝世已三十二年。近日,馮其庸先生的夫人夏老師托朋友轉來商務印書館新近出版的《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此書收錄王蘧常寫給馮其庸的手札及對聯等墨跡八十一件,寫作的時間跨度近半個世紀。逐頁閱讀王蘧常先生的墨寶和馮其庸先生的藏錄文字,大有如見故人之感。感覺到真正有價值的墨跡,不僅不隨時間消失,其價值會反而與日俱增,更加顯示出其意義所在。此書無論從文獻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都極具價值和意義。一封封手札,既是師生情誼的見証,又是特定時期知識分子的心靈紀錄,更是很難再現的書法藝術珍品。
二
讀《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扑面而來的是濃濃的師生情誼。最強烈的感受是,字字看來都是情,字字看來都是誼。師生之間幾十年間的相互牽挂,相互思念,相互慰藉,相互關愛,相互賞識和相互促進,溢於言表,躍然紙上。多年來,學生馮其庸牽挂著多病的老師,時常寫信問候,得知老師晚年生活一時拮據,則設法幫助。自己學術上有了新的研究成果,就及時向老師匯報。而老師王蘧常更是思念、牽挂、關心著這位早年的學生。王蘧常先生平時最喜讀學生來信。如在其《得惠書帖》中所言:“得惠書,為之喜不欲寐。”在《接惠書兩種帖》中言:“接惠書病榻展讀,幾忘疾之在體。”對學生的牽挂之心,如在《唐山地震帖》中所言:“頃聞唐山地震波及京都,亦甚劇,弟亦受驚否?至為馳念。”字裡行間,言真意切。詢問地震災情,關心學生安全。當看到學生的新作新著,則大加贊賞。如在《大作帖》言“大作寄來一過,好!好!”《手示帖》言“大著開我心竅。”賞識之語,發自內心。通過書信之交流,師生二人情誼越來越深,達到了彼此知心、互為知己的程度。正如馮其庸在懷念王蘧常的詩中所說:“平生知己是吾師”。《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正是師生二人彼此知心、互為知己的見証。
三
從時間上看,《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中的手札及對聯等墨跡,分別寫於民國、新中國成立之初、“文革”和改革開放時期,是師生二人在不同時期的心靈軌跡的顯示,因而具有歷史文獻的價值。如王蘧常寫於“文革”結束后的《獨立亂流帖》就很值得研究。在“文革”這特殊時期,師生一度失去聯系。一向看重氣節風骨的王蘧常非常牽挂馮其庸,設法了解狀況。當從另一學生周振甫信中了解到馮其庸在“文革”中能“獨立亂流中”,心中特別高興,馬上寫了這一《獨立亂流帖》,對在特殊時期的馮其庸給予了充分肯定。《獨立亂流帖》不僅對研究王蘧常和馮其庸有價值,而且是研究特定時期知識分子言行思想的重要史料。
從書法藝術的角度來看,《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的價值和意義更為顯著。它既是研究王蘧常書法藝術生成及其特點的重要資料,又是研究日常書寫和手札書法的重要依托。從王蘧常66歲所寫的《得惠書帖》《接惠書兩種帖》,到79歲所寫的《快甚帖》《手書悉帖》,再到90歲所寫的《十八帖》,越寫越精,越寫越蒼老雄渾。從中可以看出明顯的發展變化,可作為研究王蘧常書法分期的重要依據。《快甚帖》的內容還言及其創作狀態:“散步忽腿軟仆於路旁......回家兩小時后尚作絕句一首,乃寫五斗方。”79歲的病中老人,如此作書,其頑強拼搏的精神令人感動。
作為20世紀的杰出書家,王蘧常一生堅持日常書寫,書法為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用毛筆寫信、寫日記、寫文章、寫書法,融書法的實用與審美為一體。也正是堅持日常書寫,使其留下大量的文稿、詩稿,日記和手札。單就手札而言,王蘧常對這一書法表現形式既有繼承,又有發展。他繼承了自王羲之《十七帖》以來的歷代手札傳統,吸取其精華,又在其學生馮其庸的建議下,加以發展變化,創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十八帖》。從書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的手札《十八帖》,不僅是他本人的代表性作品,而且是二十世紀的重要代表作,更是后來者學習的經典之作。由此來看《瓜飯樓藏王蘧常書信集》,就會更加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 (作者:李一,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