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篇巨制書寫解放戰爭的大決戰(品味紅色經典(27))

明振江

2021年06月17日08:5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鴻篇巨制書寫解放戰爭的大決戰(品味紅色經典(27))

  圖為電影《大決戰》中《淮海戰役》劇照。 圖片來源:中國電影資料館

  圖為電影《大決戰》中《平津戰役》我軍勝利會師天津金湯橋場景。

  核心閱讀

  上世紀90年代初,電影《大決戰》橫空出世。它不僅用影像書寫了解放戰爭雄渾壯麗的史詩,讓觀眾領略三大戰役的全局面貌,更以雄辯的氣勢向觀眾証明著顛扑不破的偉大真理: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優秀影片擁有長久生命力,在時間的長河中永遠閃爍光芒

  用光影書寫歷史和社會變革,展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塑造民族英雄人物形象,始終是中國電影人的奮斗目標。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戰略決戰,先后取得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上世紀90年代初,電影《大決戰》橫空出世。該系列電影分為《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和《平津戰役》3部影片,總時長11個小時,是當之無愧的鴻篇巨制。它不僅用影像書寫了解放戰爭雄渾壯麗的史詩,讓觀眾領略三大戰役的全局面貌,更以雄辯的氣勢向觀眾証明著顛扑不破的偉大真理:隻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

  劇本創作歷時3年半,八易其稿,查閱各類資料6000萬字

  改革開放,迎來偉大時代,文藝戰線也迎來了百花齊放的春天。電影事業復蘇,創作生產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反映我黨我軍光輝歷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的影片有了突破性發展,極大地鼓舞了觀眾的觀影熱情,激發了人民群眾對黨、對人民軍隊、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熱愛。中國電影開創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新類型。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時代繁榮發展起來。在此背景下,上世紀90年代,電影《大決戰》應運而生。

  劇本,一劇之本,是拍攝基礎,也是制勝關鍵。電影《大決戰》的劇本由著名作家徐懷中領導並參與創作,由八一電影制片廠的編劇史超、王軍、李平分等組成創作組。主創人員全身心地投入劇本創作,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翻看浩如煙海的文史資料,查閱各類資料達6000萬字之多,多次邀請黨史軍史專家專題授課,實地走訪當年的戰場和相關舊址,登門拜訪親歷三大戰役的老同志,深入聽取他們的意見建議。在此基礎上,他們分工合作,在劇本寫作期間字斟句酌。從1986年3月至1989年10月,劇本創作歷時3年半,其間八易其稿。

  三大戰役的各個階段是不可分割的整體,3個戰場,相距數千裡,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縱橫馳騁的廣闊天地。經過反復研討,主創人員將《大決戰》定位於“文獻性、史詩性的故事片”。

  文獻性,就是堅持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真實、藝術地反映三大戰役的歷史。真實性是表達基礎,藝術性是表現要求。本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可以進行創造性的藝術虛構,藝術虛構必須符合歷史真實的要求,使影片內容達到史學價值與文學價值的統一。

  史詩性,就是將紀實與寫意相結合,將軍事戰略意義上的大決戰置於時代背景中。中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心所向,決定了戰爭的勝負走向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為史詩性影片提供了價值取向。

  劇本精心設計了一些帶有中華文化美學特質的情境。比如,3部影片開篇都運用古典詩詞賦比興的手法,巧妙化用於電影語境。《遼沈戰役》開篇黃河開凍、濁浪排空,《淮海戰役》開篇中原逐鹿、萬馬奔騰,《平津戰役》篇首則是在抒情配樂中,鏡頭緩緩推移,古都北平的老城牆和古建筑盡收眼底。這些以景抒情、寓意深遠的畫面,為構建影片的史詩性品格起到重要作用。

  追求“刀削斧砍不失其細,精雕細刻不失其雄”的藝術風格

  1989年1月,影片正式投入拍攝,計劃用兩年半左右時間完成3部6集影片的攝制工作,向建黨70周年獻禮。

  八一電影制片廠組織動員全廠近千人參加攝制工作,成立了以李俊為總導演,楊光遠、蔡繼渭、韋廉分別為遼沈、淮海、平津三個組的首席導演,后又成立了景慕逵、翟俊杰為導演的5個攝制組,統一協調,獨立拍攝。總導演李俊這樣總結電影追求的藝術風格:“刀削斧砍不失其細,精雕細刻不失其雄。”要求影片既有宏大氣勢與視覺沖擊力,還必須挖掘打動人心的細節,產生情感沖擊力、藝術感染力。

  電影《大決戰》中涉及人物眾多,其中包含60多位重要歷史人物。影片精心塑造了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群體形象。影片中周恩來、朱德、劉少奇、任弼時等人物形象親切自然、各具風採,直接指揮三大戰役總前委的領導人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等果敢堅毅、叱咤風雲。影片還細致入微地刻畫了普通官兵的藝術形象。如,《遼沈戰役》中炊事班長面對犧牲在陣地上的戰友那句“同志們,開飯了,豬肉燉粉條子”的哭喊,《平津戰役》中小戰士為了包抄敵人赤身在寒冷中蹚冰河的場景等,都感人至深。

  電影《大決戰》另一大特色是氣勢磅礡、規模宏大的戰爭場面。當時沒有數字特效合成技術,隻能靠真人實景拍攝。為了真實還原當年戰場情景,攝制人員和參拍部隊、群眾演員走遍祖國萬裡山河,拍攝區域北起黑龍江、南至蘇皖平原、東起黃渤海、西至隴海鐵路。

  其中,有多處震撼人心、萬人以上的戰爭大場面。如:我軍圍殲國民黨廖耀湘兵團的戰役,華野攻打雙堆集敵軍百輛汽車圍成陣地的大兵團沖鋒,平津戰役中我軍勝利會師天津金湯橋,等等。這些場面均採用直升機航拍,用鏡頭鋪陳開雄奇壯觀的歷史畫卷,成為代表中國電影攝制高水平的經典之作。

  電影《大決戰》上映后,八一電影制片廠又集中力量拍攝了反映人民解放軍千裡躍進大別山的電影《大轉折》和向全國勝利進軍的《大進軍》系列電影,共5部9集。人民解放戰爭的歷史得以全景式地展現於銀幕,成為黨史、軍史和革命光榮傳統教育的生動教材。

  電影《大決戰》氣勢宏偉、制作規模空前,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多項紀錄,堪稱“現象級”之作。

  《大決戰》自1991年7月開始上映以來,每次上映都得到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在當時電影票價1—2元錢的情況下,據1991年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統計,《大決戰》當年上映的全國票房就突破1億元。各大城市、工廠、企業、學校都出現踴躍爭看電影《大決戰》的動人場景。

  歷時多年,《大決戰》仍久映不衰。2019年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專場連續放映《大決戰》,觀眾自發購票,上座率仍然達到80%以上。優秀影片擁有長久生命力,在時間的長河中永遠閃爍光芒。

  (作者為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理事長、八一電影制片廠原廠長)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