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書講古唱袁黃 《了凡四訓》古風存

2021年06月15日09:53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說書講古唱袁黃 《了凡四訓》古風存

  袁黃,號了凡,是400多年前從浙江到天津寶坻的“幫扶干部”,被譽為“寶坻自金代建縣800多年來最受人稱道的好縣令”。

  今天,天津市寶坻區民風淳朴,人們依然用袁黃留下的《了凡四訓》作為家教家風的標准,傳承著他倡導的創新精神、善行文化和實干精神。

  敢闖敢試的創新精神

  小站稻是天津農業的金字招牌,但沒有袁黃,可能就沒有小站稻。

  明代萬歷年間的知縣袁黃首先在天津地區種植水稻,比大家熟知的徐光啟早20多年,是天津歷史上改水種稻的先驅。

  當年,袁黃選定了離城幾十裡遠的葫蘆窩村做試驗,手把手地教百姓育苗、插秧和中后期管理。金秋時節,稻田中結滿了黃澄澄的稻穗。從此,寶坻地區灘涂變良田。

  400多年過去了,這裡的村民聽著袁黃的故事長大,今天,他們也在琢磨著靠新產業致富。

  日前,記者走進寶坻區大鐘庄鎮牛庄子村,目之所及盡是葫蘆。高高聳立的牌坊上,“葫蘆小鎮”四個大字引人注目,道路兩旁矗立著形態各異、“繡”滿吉祥花紋的葫蘆雕塑。這裡就是曾經的葫蘆窩村。

  “一個人做葫蘆,不如一群人做。”當地葫蘆產業領頭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趙偉說。曾經這裡以種水稻為業,自2012年寶坻區實施“一村一品”戰略后,葫蘆給村子帶來新面貌。村民收入上去了,村子知名度也打開了。但經過幾年發展,趙偉的緊迫感反而更強烈了。“一個人辦企業,其他人打打工,這樣永遠都是小打小鬧。”在他看來,隻有讓村民融入特色產業,一起來辦企業,才能讓產業更具活力,走出鄉村振興的新路子。

  趙偉琢磨,發展葫蘆產業,要種葫蘆刻葫蘆,還要打造葫蘆主題的文旅產業。“我們逐步改變以往的企業家單打獨斗、村民到廠裡打工的分工方式,通過與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孵化新的盈利模式,鼓勵村民做葫蘆產業的創新示范者。”牛庄子村所屬的大鐘庄鎮副鎮長白宗昌坦言,鼓勵村民辦企業搞產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這方面,鎮上既通過各種政策舉措鼓勵村民參與,也通過科研院所的產業創新試點,讓村民看到盈利點、嘗到甜頭,從而實現產業參與者隊伍的不斷壯大。

  袁黃帶來的創新精神,始終影響著寶坻人。在寶坻區,專業合作社截至目前已達2185家,輻射帶動農民16萬人,建成村級電商服務站54個,金倉互聯網等電商平台日均銷售農產品80噸,晒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鄉村振興成績單。

  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寶坻交通、生態、資源等優勢愈加凸顯,京津中關村科技城、京東黃金走廊、京唐京濱高鐵寶坻樞紐站加速建設,“國家衛生區”稱號以及“全國文明城區”的創建更是為優化營商環境添了一把柴。

  改善家風村約的善行文化

  “和諧友善 勤儉節約”,指著門外牆上的扇形小牌子,寶坻區霍各庄鎮北馬庄村村民張紹舫教小孫子認起了字,而這個扇形小牌子上印刻的就是他家的家風。

  不只是張紹舫家門外牆上挂著家風牌,北馬庄村家家戶戶門外牆上都有家風牌。

  “如今的日子越來越好,這是大家共同奮斗的成果,我們家認領的家風牌是‘勤儉持家 勤勞創業’,希望這種精神能在家族中傳承下去。”老黨員張宗福說。

  北馬庄村不大,隻有185戶533人,但是環境整潔,村風淳朴。村黨支部書記張宗才說:“我們村的村風基礎特別好,我們制作這個家風牌也是想讓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大人孩子每每路過都能看到,無論是對自己、對孩子、還是對他人,都可以起到一個提醒作用。總有一個充滿正能量的聲音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天津市寶坻區相繼建成了凡紀念館、了凡圖書館,弘揚善德家風文化,寶坻日漸成為凡思想文化傳播的源頭,吸引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了凡四訓》愛好者慕名前來探訪尋根。

  寶坻袁黃研究會原會長倪守強說:“了凡紀念館成立以后,全國各地來探尋了凡文化魅力的游客越來越多。特別是節假日,很多父母帶著孩子來紀念館參觀。”2018年,了凡紀念館被天津市婦聯授予“天津市家教家風創新實踐基地”稱號﹔2019年,被中共天津市委、市政府命名為“天津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了凡紀念館也逐漸成為袁黃思想文化研究的學術陣地、各級黨員干部培訓的精神高地、中小學校的教育基地、家風家教的教育基地。

  在寶坻,《了凡四訓》家喻戶曉,《袁黃勸農》《說書講古唱袁黃》等評劇、京東大鼓作品在城鄉廣為傳唱,善行、善舉、善政蔚然成風,涌現出一大批感動寶坻、感動天津、感動全國的道德模范人物。截至目前,寶坻區4人獲得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9人獲得天津市道德模范及提名獎,2人榮登“中國好人榜”,7個家庭被評為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最美家庭等榮譽稱號,203人被評為“天津好人”。

  勤政愛民的實干精神

  董永忠是村民眼中的“好小伙”,更是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雁”,修路、植樹、建廣場、清理坑塘、打造濕地公園,發展鄉村旅游……

  董永忠是聽著袁黃的故事長大的。他聽村裡的老一輩人講,袁黃在寶坻任知縣時到八門城一帶察看農業生產情況,從鄉紳口中了解到旱情最重的小甸村連吃水都難時,馬上到當地察看災情。袁黃決定開渠引水,小甸村全村老少一齊上陣,歷時兩個多月,從小甸村至張頭窩村開渠六華裡多,渠寬18米,深1.5米,終於把薊運河水引到了小甸村。

  這段故事在《寶坻政書》的“開河申文”中有記載。如今,雖然那條“袁黃渠”已不見了蹤影,但袁黃為小甸村開渠引水的事跡經過村民世世代代口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

  從歷史到現實,從思想到實踐,寶坻區以建設善行寶坻為目標,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落腳點,傳承弘揚了凡思想文化,不斷豐富人文寶坻歷史文化內涵,珍視文化遺產,提升思想文化自覺,激活更多地方精神資源,闡發歷史文化的現代價值。

  董永忠自2003年擔任寶坻區趙家灣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以來,讓趙家灣村從貧困村轉變成一個環境優美、村民人均純收入近3萬元的富裕村,村庄是區裡的首批生態旅游村,並獲評第五屆全國文明村鎮。任職16年來,每次換屆董永忠都以高支持率獲得連選連任。村民們說:“有他在,才能帶領百姓致富奔小康。”

  “村集體的錢要花在刀刃上,花得值才對得起全村村民。”村廣場鋪磚時,他要求必須跟家裡一樣,地要平,走線要一致。村裡修水泥路,為防天氣突變,必須趕進度,夜間也得趕工,董永忠白天黑夜都守在現場。村民常常笑稱他是身兼“東家”“管家”“工人”“工程監理”等多職於一身。發展鄉村旅游,村裡決定將兩個相連的20畝坑塘打造成集娛樂休閑觀光於一體的亭榭橋廊。村民們說:“那段時間,董書記天天去現場監工,比工頭去得都勤。哪裡磚鋪得不平整,他都會要求工人重新再鋪一遍,時常自己上手干。”

  幾年來,這個不到500口人的小村實現了華麗變身。趙家灣村還被確定為全市10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試點村之一。

  “村子發展得好壞,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是不是有擔當。”董永忠說,作為村子裡的帶頭人,同時身為一名共產黨員,就是要時刻想著干什麼事才是為村子好,才算給村民干實事,這樣也就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不辜負村民的信任和支持。(劉茜 陳建強)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