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雲南昭通老盤地村廢棄露天礦山經過生態修復后已種植上農作物。 繆超 攝
“這片土地以前是煤礦的轉運站,煤礦關停后荒廢已近5年。”雲南省威信縣雙河鄉老盤地村小組村民廖道龍近日站在一塊“新田”邊說,“去年政府將之修復成耕地交給了村集體,村集體再交給村民耕種。”
記者站在田邊看到,這塊不到一畝的煤礦廢棄轉運站已由“黑色”變為“綠色”——50厘米厚的紅色土壤上,種植著綠油油的筋豆。而這僅是雲南省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中的一塊小小“圖斑”。
2019年4月,雲南省按照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啟動了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工作任務為雲南省長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赤水河流域10千米范圍內的380處廢棄露天礦山1400余公頃的生態修復工作。項目涉及雲南省金沙江干流和主要支流赤水河流域內的7個州(市)、22個縣(市、區),累積投入財政資金2.22億元。
雲南省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胡文君告訴記者,雲南省按照自然修復、綠化修復和工程治理3種模式開展治理。“2019年,我們編制了《2019-2020年雲南省長江經濟帶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方案及實施方案》,建立了‘一礦一策’修復台賬。”
圖為雲南昭通一處廢棄露天礦山已修復成平整土地。 繆超 攝
截至2020年底,項目涉及的380座礦山已全部完成主體工程建設,進入植被補植等收尾工作和總結評估階段。
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實施,成功讓礦區地質災害隱患大幅減少。胡文君稱,根據摸底核查情況,項目區域內原有以中、小型為主的礦山地質災害隱患60余處,主要集中在滇東北深切割中高山峽谷地區及香格裡拉、麗江等生態脆弱地區。“一系列植被和工程措施使鬆散物源得到穩固,保障了礦區周邊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不僅如此,項目還促進了工礦廢棄地復墾的利用。據初步統計,項目實施后,新增土地復墾面積169.94公頃、建設用地面積6.84公頃,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大幅提升,部分地區已經利用土地流轉和增減挂鉤政策,緩解了當地建設用地、耕地緊張問題的同時,產生了一定經濟效益。
記者走訪多處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點看到,經過隱患消除、土地整平和覆土后,當地群眾及時利用這些“新田”栽種了核桃、花椒等經濟作物和蔬菜、糧食等農作物,大大增加了收入來源﹔部分礦區則被利用為駕校、攪拌站、加工廠、魚塘、農家樂、水上樂園等,給當地企業及政府帶來經濟效益。
此外,肉眼最為直觀的感覺是礦區周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胡文君說,通過對項目區內採面高陡邊坡和採場進行生態修復,復綠面積約1000余公頃,有效降低水土流失,大大提升礦區綠化程度,豐富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據了解,下一步,雲南省將盡快建立生態修復長效投入機制,探索利用市場化方式推進礦山生態修復的新機制,逐步建立財政資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統籌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可持續的礦山生態修復資金投入長效機制。(繆超)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