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為食以何為居

2021年06月10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4000多年前的古蜀先民以何為食以何為居

紅土台地的大型房址 資料圖片

碳化水稻 資料圖片

4000多年前,成都平原的古蜀先民以何為食?這一問題有了答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日前對外公布寶墩遺址最新年度田野考古發掘成果,在該遺址內發現了距今4000多年前的水稻田遺跡,這是成都平原迄今為止發現得最早的水稻田,也是長江上游發現得最早的水稻田,對了解長江上游和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種植史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此次考古發掘還首次發現了寶墩時期作為建筑構件使用的碳化竹片。這是目前所發現的成都平原最早有機質的房屋構件,進一步証實了竹骨泥牆建筑在成都平原的久遠歷史。

之前,通過植物考古,寶墩遺址發現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遺存。根據此次對寶墩古城的考古發掘,確認了成都是長江上游和成都平原稻作文明發源地,奠定了古蜀文明的經濟基礎。

最早的水稻田藏在兩米以下的地層裡

“岷江水潤、茂林修竹、美田彌望、蜀風雅韻”的天府田園畫卷是如何繪就的?位於成都新津的寶墩古城遺址正向人們解開謎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工作站副站長唐淼介紹,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寶墩遺址本年度田野考古發掘工作從去年10月至今年4月。在發掘面積1000平方米的范圍內,共清理灰坑68個、灰溝8條、墓葬5座,墊面遺跡1處、護坡遺跡1處,出土數以萬計的寶墩時期陶片及幾十件石器,發現寶墩時期作為建筑構件使用的碳化竹片,同時發現寶墩時期疑似水稻田遺跡。

在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在地面2米以下的地方,找到一層水平地層,該地層從西北向東南發掘區外延伸。讓考古人員驚異的是,該地層與常見的人類生活地層相比,極為純淨,幾乎見不到人類遺留的陶片等遺物,土質基本都為淤泥。

“這一信息說明,該地層不是簡單的湖沼堆積,與水稻種植有一定關系。對此,考古人員及時將在該地層中採集的兩件土樣標本送檢。”唐淼介紹,對2件土樣標本植硅體檢測結果顯示,該地層中有水稻植硅體分布,為主要農作物類型,水稻植硅體包括扇型、雙峰型和並排啞鈴型三種。其中,雙峰型植硅體含量最高,植硅體濃度高於100000粒/克,扇型植硅體濃度高於80000粒/克,可以說從生物指標來講,該地層已經基本可以判定為水稻田。

“為了進一步驗証初步判斷,還對該地層土進行了系統採樣檢測。通過對水稻、與水稻伴生的雜草群、土壤微形態的綜合檢測研究,更加強了對該區域為水稻田的認定。”唐淼說,這將是長江上游發現的最早的水稻田。

為了最大限度保護珍貴文化遺產,考古人員對於水稻田區域,採取了大面積保留、小面積解剖的發掘方式。在該區域發現了1條與該區域相連通的水溝遺跡,1條疑似田埂遺跡,多處疑似水稻根窩遺跡。受發掘面積限制,這片水稻田尚未發掘到邊界。

經過考古人員樣品的系統性檢測,此次寶墩遺址考古除發現4000年前的碳化水稻外,還發現了黍、粟及其他植物遺存,通過不同遺跡裡水稻、黍、粟的出土比例分析,確認了寶墩時期先民農業經濟結構以稻谷為主、兼種粟和黍,同時採集野豌豆、薏苡屬等植物作為食物的補充。

首次發現成都平原最早的房屋竹構件

成都史前城址群發現了大量的居住型建筑遺存。但由於成都平原偏酸性的土壤環境,截至去年以前,尚未明確發現殘存的有機質建筑構建。因此,尋找建筑遺存有機質,成為考古發掘的一大重點。

近年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一直對成都平原寶墩時期人地關系進行探索,通過不斷查找,最終在人類居住模式探索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此次對寶墩遺址考古發掘中,在台地邊緣倒塌的紅燒土基址中發現了6枚碳化竹片。這証實,建設竹(木)骨泥牆基槽式居住型建筑,四川人從史前就已經開始,這一傳統一直持續到20世紀末。

“竹片出土的那一刻,內心是無比激動的。原來只是對竹(木)骨泥牆基槽式建筑進行的痕跡推測,守候了8年,終於看到了4500年前的碳化竹質建筑構件。”唐淼說,實物証據直接証明了竹骨泥牆的存在。

這些竹片對應的是哪種竹子?如何妥善保護它們?激動之后,問題接踵而來。對此,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科技考古中心、文物保護中心相關人員迅速地對竹片種屬鑒定、保護方式進行跟進。

稻田、竹片建筑物的發現,讓唐淼對寶墩時期古蜀人生活的地理空間有了新的判斷。他認為,寶墩先民選擇地理位置較高的黃土台地營建居址,而墓葬則通常分布於房前屋后或台地旁的低窪區域。寶墩時期已干涸的低窪區域,也被用於制作石器或其他手工業活動。更為低窪的濕地,則被用於水稻的種植。寶墩近期發現的水稻田,即位於這片區域。

寶墩先民居住與生產生活的空間模式與如今的川西林盤的生活模式具有較大的相似性。唐淼認為,“川西林盤式生活空間模式,即是人群對沖積平原微地貌的一種適應性利用方式。通過近年對寶墩古城遺址微地貌的探索,可以一睹寶墩先民‘道法自然’的生存智慧。”

鏈接

寶墩古城遺址

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成都平原相繼發現了寶墩古城遺址、郫縣古城遺址、溫江魚鳧城遺址、都江堰芒城遺址、崇州雙河古城遺址、崇州紫竹古城遺址、大邑鹽店古城遺址、大邑高山古城遺址等8座史前古城遺址。其中以位於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古城遺址為最。寶墩古城遺址是我國長江上游地區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史前城址。8座古城文化面貌相似,年代前后延續,學術界將該文化命名為“寶墩文化”。

寶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的制陶、石器工藝、城牆修筑技術、建筑形態、生業經濟上有明顯的延續關系,三星堆與寶墩有文化上的繼承關系。從更早的桂圓橋文化,到寶墩文化、三星堆文化、以金沙遺址為代表的十二橋文化,勾勒出古蜀文明長達2000多年的發展脈絡。(李曉東)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