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鴻升從緬甸買來的大象,后來成為圓通山動物園的第一頭大象。資料圖
連日來,眾多國內國際媒體把目光投向中國雲南,那群北遷的亞洲象群身上。
6月2日21時55分,象群由玉溪市紅塔區進入昆明市晉寧區雙河鄉。此后近一周時間裡,這群北遷大象持續在晉寧區活動。截至6月9日17時,象群總體朝西南方向遷移3.7公裡,持續在玉溪市易門縣十街鄉活動。獨象離群4天,於6月8日18時30分進入安寧市,在八街街道西南方的密林裡活動,距離象群約12公裡,人象平安。
當“象往昆明”的消息刷爆朋友圈,成為昆明人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時,本土文化研究者“風之末端”——“老昆明”趙立卻介紹,對於昆明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大象來昆”“大象上街”是數百年前就發生過的事情了。
那麼,在“象往昆明”的背后,究竟有著一段怎樣的歷史故事呢?
“讓開讓開,大象過街,踩著不管”
順口溜背后藏著一段精彩歷史
以前的昆明娃娃,抬著重物行走,或者需要人讓路的時候,都會歡快地大叫:“讓開讓開,大象過街,踩著不管……”
“其實這個順口溜裡面藏著一段老昆明的歷史,數百年前,昆明人就經常看得到大象從市區裡的街道走過。”趙立說:“從元朝開始,緬甸、老撾向中國進貢大象,雲南都是必經之地,特別是到了清朝,這些國家幾乎每三五年就要送一次貢象到昆明,以至於到了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在北京的大象已經太多,乾隆下令暫停進貢大象。清代進貢的貢象,到了北京后主要是作為儀仗象來使用,大象們披上漂亮的裝飾參加各種皇家大典以示威風。這些遠道而來的大象都是經過馴化的,懂得自己該干什麼。”
雲南大學教授熊思遠介紹,當年貢象進入中國的第一個城市就是昆明,道光十一年(1831年),接收貢象的雲貴總督、學者阮元就寫過一首《貢象詩》:“馴象高頭跨錦蠻,碧雞坊下萬人看。”記錄了金馬碧雞坊下“大象過街”的盛況。
來到昆明后,這些貢象需要進行休整,於是官府給它們修建了象房,在出發前往京城之前,跟隨大象的馴象人還要把大象牽到盤龍江邊為大象洗澡。這一天,昆明就像過節一樣,錦旗飄揚、鑼鼓喧天、人頭攢動、熱鬧非凡。熊思遠介紹,據傳,明朝時昆明還有首竹枝詞,寫的就是大象在盤龍江洗澡的事:“盤江輕蔭夾綠槐,香車筍轎錦成堆﹔千錢更賃樓窗坐,隻為河邊洗象來。”
從寶象河到象眼街
昆明譜寫一曲“人象和諧”之歌
寶象河、象眼街……在昆明,有不少地名,傳說是與大象有關的。
在如今的昆明鬧市,有一條不起眼的小街叫象眼街。象眼街南接威遠街,北通人民中路。此前,這條小街一度改稱鸚哥花街,因為這條街兩旁的雲南守備府和藩台衙門內,都有刺桐花(昆明人叫鸚哥花)開出牆外,可民間還是習慣稱之為象眼街,並將這一稱謂保留至今。熊思遠介紹:“之所以叫象眼街,一說是因為過去這條街鋪的青石板上有一個天然形成的圖案似大象頭,其中象眼尤其明顯,於是就取名象眼街。還有一說是因為這裡曾經是明清時的雲南府署象房所在地。”
在昆明民間,更流傳著一個關於官渡區“母親河”——寶象河由來的動人傳說。村寨缺水,村民生活艱難,撒梅姑娘艾美為了飲水入寨,嫁給守護水源的大象,大象牽引著河水流往滇池。於是,就有了昆明第二大水系寶象河。
當歲月的長河緩緩流動,昆明與大象的故事還在續寫。昆明本地文化研究者庄國祥介紹,1950年,北京邀請雲南少數民族土司進京參加國慶觀禮。盈江蓮山頭人思鴻升到緬甸購買了一頭4歲大象,准備獻禮,並且還准備了竹米、軟米等禮品。后來大象來到昆明,飛機上不去,汽車上不去,火車又不通,急壞了組織送象的人。無奈之下,組織送象的負責人在圓通山找到抗戰時期日本飛機轟炸昆明時留下的炸彈坑,對彈坑整理之后把大象養在那裡,此象也成為圓通山動物園的第一頭大象。
作為一個“老昆明”,趙立還記得小時候去圓通山看大象時的興奮與激動:“昆明人對大象,或者說對動物有著一種天然的緊密聯系,這種聯系是把動物作為朋友一樣的感情。昆明人去圓通山看大象,都會向大象‘敬禮’,就像跟老朋友打招呼一樣,大象卷了卷鼻子表示‘敬禮’之后,昆明娃娃們往往還會回一個禮,這是一種平等和諧的人與動物相處之道。”(李雙雙)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