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富寧綠色水電鋁材一體化產業示范園區
西疇縣江龍村航拍
8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經濟總量歷史性邁上千億台階、從“路無寸鐵”到“一步高鐵”、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11萬畝……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是擁有光榮革命傳統和光輝發展歷程的紅色熱土。回望百年偉大奮斗歷程,一代又一代七鄉兒女在黨的領導下披荊斬棘、攻堅克難,譜寫了革命、建設、改革的文山篇章。
絕對貧困得到歷史性解決
文山屬於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滇桂黔石漠化區,是雲南省4個整州貧困的州市之一,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20%。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文山州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發展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大力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攻克了一個又一個堅中之堅、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723億元,5.3萬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實現“挪窮窩”“斬窮根”,4個人口較少民族支系整體脫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突出問題得到根本性解決,年人均純收入由2815元提高到11542元,8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8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65.2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歷史性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和絕對貧困問題。
經濟總量歷史性邁上千億台階
文山州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強州之基、興州之本、富民之源,樹牢抓產業就是抓發展、抓產業就是抓未來的理念,堅定不移做強一產、做大二產、做優三產,積極延鏈補鏈強鏈,扎實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特別是綠色鋁產業異軍突起,魏橋、神火、中鋁等一批500強企業相繼落地,以世界一流“中國鋁谷”核心區推動全域產業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形成。
“十三五”末,文山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66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185億元,年均增長9.1%,經濟總量在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排名從2015年的第12位晉升到2020年的第10位,進入第一方陣。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
文山州聚焦新型基礎設施、新型城鎮化、重大工程等“兩新一重”,高質量推進重大項目建設,全力實施“能通全通”“互聯互通”工程,綜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雲桂鐵路貫穿全境,實現了從“路無寸鐵”到“一步高鐵”的歷史性飛躍,使文山成為雲南省率先進入高鐵時代的州市之一。從文山自籌資金、自建自營的第一條地方高速公路平文高速到蒙文硯、廣那、文馬等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車,全州高速公路通車裡程達562公裡,是“十二五”末的1.7倍,“縣縣通高速”目標即將實現。文山硯山機場開通航線13條,5個機場項目進國家和省的行業規劃。從全州第一座大型水庫德厚水庫,到全國第一個省內直流送電工程富寧500千伏換流站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運,基礎設施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到初步適應的根本性轉變。
改革開放取得歷史性成就
文山一頭接粵港澳大灣區、一頭接南亞東南亞國家,素有“滇桂走廊”美譽,是雲南通往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最近最便捷的通道,具有“承接東西、貫通南北、通邊達海”的獨特區位優勢。特別是隨著《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簽訂,文山的區位優勢更加凸顯。
文山州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財稅、國有企業、農業農村、教育、醫療等重點領域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動力不斷增強、活力持續釋放、潛力全面激發,持續為經濟社會發展賦能。
文山州堅持做好“沿邊開放”和“轉身向海”兩篇文章,借助南博會、東博會兩個國家級經貿交流平台,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目前,都龍、田蓬口岸升格為國家一類口岸,硯山海關“兩倉”建成投運,邊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加快推進,與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
“十三五”期間,實施國內經濟合作項目1793個,引進州外實際到位資金2276億元。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歷史性轉變
文山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抓實中央和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堅持把綠色作為文山的自然本色、生命底色、發展主色,加快建設北回歸線上“喀斯特綠洲”,大力實施國土綠化行動,加大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力度,實施滇東南岩溶石漠化水土流失治理等重點項目,培養了一批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互依托、相互發展的產業,加快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生態健康轉變,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在形成。
探索實踐了“六子登科”(山頂戴帽子、山腰系帶子、山腳搭台子、平地鋪毯子、入戶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硯山、西疇獲批建設國家石漠公園,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1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3%,西疇縣三光片區50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和鄉村旅游正成為當地群眾增收主要來源之一。
邊疆人民生活得到歷史性改善
2015年以來,全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80%以上用於解決民生問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
全州實現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高31.6個百分點,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提高26.2個百分點,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26.7個百分點。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覆蓋,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全面達標,醫療服務水平全面提升。
廣播、電視、體育等社會事業蓬勃發展。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四個詮釋”(用家國情懷詮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用奮斗實干詮釋同心共筑中國夢、用交往交流交融詮釋中華民族一家親、用精准扶貧詮釋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的創建方法得到國家民族宗教委充分肯定,形成了民族團結進步工作的“文山樣板”。
全面從嚴治黨持續向縱深推進
文山州堅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加強新時代黨的建設,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建立“第一議題”制度,全方位推動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在文山邊疆民族地區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深入推進邊疆黨建長廊建設,開展基層黨支部規范化建設達標創建,推行村級“減崗增薪”,充分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活力,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更加堅實。堅決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建立頂格嚴管、頂格關愛“雙頂格”管理和“挂職干部任職用、二線干部一線用”用人機制,以正確鮮明的用人導向引領干事創業。
堅持把監督挺在前面,推動巡視巡察工作向基層延伸,文山州被列為對村(社區)黨組織巡察工作全國試點。堅持嚴的主基調,毫不鬆懈糾治“四風”,持續保持鐵腕反腐高壓態勢,以案促改、以案促建,堅決清流毒、肅影響,政治生態得到淨化優化。
目前,文山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加速期,正處於未起將起、由量變到質變轉換、蓄勢待發蝶變躍升的關鍵階段。6月3日至4日,省委、省政府在文山召開現場辦公會,為文山發展把脈定向、謀篇布局、擘畫藍圖,更加堅定了文山各族兒女跨越趕超、爭先進位的信心和決心。文山州委、州政府將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對文山提出“努力建設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興邊富民示范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的定位,拉高標杆、爭先進位,推動全州各項工作干在實處、走在前列,不斷提高文山發展的“含綠量”“含鋁量”“含金量”,交出無愧於歷史、無愧於人民、無愧於文山,無愧於省委、省政府的時代答卷。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
文山有光榮的紅色歷史,紅色底蘊深厚,所轄8縣市全是左右江革命老區范疇,富寧縣是雲南僅有的兩個全國一類革命老區縣之一。
在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文山從雲南省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洒戛竜黨支部,到“國家至上、人民至上、奉獻至上”的“老山精神”,再到全省乃至全國脫貧攻堅精神典型代表——新時代“西疇精神”,紅色基因薪火相傳、紅色血脈賡續流淌,深深滋養著文山人民,也始終激勵著七鄉各族兒女在革命戰爭中浴血奮戰,在國家建設中添磚加瓦,在改革開放中砥礪奮進,展現了為國戍邊、為國守門的擔當,堅定了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的決心。
黨中央十分關心文山的各族群眾。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原陸軍第14集團軍時,稱贊文山籍19歲烈士王建川“為了祖國不惜血染戰旗”的軍人血性。文山各級黨組織和干部群眾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把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長期戰略任務,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自覺把文山工作放到全國全省大局中去統籌謀劃,推動城鄉面貌發生滄桑巨變、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
展望“十四五”
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
在努力成為世界一流“三張牌”示范區上取得新突破。近年來,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決策部署,成功引進魏橋、神火、中鋁等一批企業落地。全州綠色鋁產能已建、在建和簽約規模達403萬噸,佔全省一半、全國近十分之一,一躍成為全省產能最大的州市。2020年,全州共生產氧化鋁150萬噸,電解鋁51萬噸,綠色鋁產值突破百億元。圍繞打造世界一流“中國鋁谷”核心區,文山州將瞄准高端化、終端化、集群化、綠色化方向,深入研究分析鋁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合理確定生產布局,大力發展精深加工,發展以鋁為基礎的新材料,推動全產業鏈發展,降低綜合能耗,集中力量打造工藝最先進、環保水平最高的世界級鋁產業園區,推動全產業鏈集群式發展,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實現電解鋁全部就地轉化,實現產值3000億元,以鋁產業為重點的全部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40%以上。
圍繞打造現代農業示范區,堅持用工業化的理念抓農業,大力實施綜合水利工程,打造100萬畝高端稻谷基地、100萬畝綠色有機蔬菜基地、100萬畝道地藥材基地、200萬畝辣椒基地、年出欄100萬頭肉牛基地,全面提升基地化率,塑造文山高端、有機、天然的綠色食品品牌,力爭2025年綠色食品綜合產值達1000億元以上﹔抓牢種質端、提升種植水平、延伸產業鏈,加強三七基地設施化、有機化、數字化提升改造,打造一批優質品種種植企業、高端產品加工企業,提高產業附加值,力爭把三七產業建成千億級產業,打造世界“三七之都”。
圍繞打造獨具特色的山水田園風光旅游目的地,按照“生態、高端、休閑、智慧”的要求,以普者黑5A級景區為引擎,以建好10個高星級酒店(半山酒店)、百個精品民宿、千裡綠道、萬裡花帶的“十百千萬”工程為抓手,推動旅游軟硬件設施全面升級,力爭到2025年旅游總收入達1000億元以上。
興邊富民
在努力成為興邊富民示范區上取得新突破。堅持以強邊固防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扛牢壓實黨中央和省委賦予文山的政治責任,以鎮守邊關、視死如歸的決心和意志,堅決守好邊關、守好國門。
不斷完善交通體系,加快在建和新開工高速公路、鐵路、民用機場、園區物流、富寧港和百色水利樞紐等骨干綜合交通設施建設,把文山打造成為連接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和西部陸海新通道的交通樞紐。
堅持把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產業發展、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融合,加快推進“文硯”同城化發展,力爭到2025年,“文硯”同城城鎮人口規模達到70萬人以上,城鎮化率達65%,經濟總量達全州50%以上。
擴大沿邊開放水平,一體推進天保、都龍、田蓬3個國家一類口岸建設,加快推進文山綜合保稅區、文山航空口岸申報建設,建成集邊境貿易、加工制造、生產服務、展示採購、倉儲物流於一體的高水平沿邊開放平台。
持續用好國家邊境貿易創新發展政策,加快推進文山至麻栗坡至天保、文山至富寧至剝隘沿邊城鎮帶建設,力爭在2023年前完成41個抵邊村項目建設,建成一批“基礎強、產業旺、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加快邊境地區發展。
民族團結進步
努力在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上取得新突破。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根本方向,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鞏固拓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州創建成果,繼續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范創建工程,加強愛黨、愛國和民族團結宣傳教育,推進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矢志不渝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
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堅持以“一平台、三機制”為抓手,全面准確開展監測預警,及時高效開展幫扶救助,用好2個國家級、4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政策,堅決守住不出現規模性返貧底線,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堅持“產業布局服從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服從生態環境、經濟建設服從生態環境”的原則,按照“退、減、調、治、管”要求,著力加強以“一湖一河”為重點的生態環境建設,努力使普者黑湖水質達到Ⅱ類以上,把盤龍河打造成為靚麗風景線、休閑好去處、經濟增長帶、城市標志區,筑牢滇東南生態安全屏障。(張文峰 張登海 趙雨桐 黃鵬/文 張文峰/圖)
數讀文山
脫貧攻堅
8個貧困縣市全部脫貧摘帽,8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65.25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
經濟總量
文山地區生產總值從2015年的665億元增加到2020年的1185億元,年均增長9.1%
基礎設施
“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88億元,是“十二五”的2倍,年均增長11.6%
生態建設
綜合治理石漠化面積111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3%
居民收入
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3709元和12001元
旅游接待
成功創建43家國家級旅游景區
“十三五”期間,累計接待國內外旅游者1.43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1508億元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