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野象遷徙:一個披著有趣“外衣”的嚴肅問題

2021年06月09日08:48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雲南野象遷徙:一個披著有趣“外衣”的嚴肅問題

除了保護天然林外,還要通過國家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通過大尺度、跨區域的景觀保護規劃,通過生態廊道、生態修復等措施,來恢復和增加亞洲象種群的生存空間,以長期維持並保護其種群的健康發展。

張立

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教授

原本棲息在雲南西雙版納的一群野生亞洲象,近日卻一路向北遷徙,目前持續在昆明市晉寧區活動,人象平安。

“這次的15頭野生亞洲象向北游蕩,或是為了尋找新的棲息地。”近日,北京師范大學生態學研究所教授張立表示,未來恢復野象生存空間,需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雖然這群北遷野生亞洲象目前尚未造成人員傷亡,但人象沖突隱患激增,該如何防范才能確保人象安全?它們北遷背后的原因又是什麼?保護亞洲象,解決問題的根本在哪?

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是亞洲象面臨的最大威脅

亞洲象是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於人為干擾,它們的分布面積不斷縮小,目前僅分布在雲南的西雙版納、普洱和臨滄3個州市。

“棲息地面積減少和破碎化是導致大型瀕危物種擴散的主要原因。”張立稱,為了生存,野生亞洲象不得不向新的領域游蕩。

2015年1月,張立在《獸類學報》上參與發表的《西雙版納亞洲象的棲息地評價》調查顯示,亞洲象種群距離人類生活居住區越來越近,不時會進入保護區域外的農地取食。2016年7月發表在《生態學報》的《普洱市亞洲象棲息地適宜度評價》也顯示,亞洲象種群生存所面臨的最大威脅是棲息地的喪失和破碎化。

“過去的30年裡,我國加強保護野生動物取得成效,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恢復增長。”張立表示,但近20年間,在野生亞洲象保護區域外,由於當地大量種植橡膠、茶葉等經濟作物,使野生亞洲象棲息地面積大幅減少,縮小達40%以上。

另外,野生亞洲象棲息地破碎化,促使它們通過不斷遷徙尋找新的合適棲息地,這中間就會出現人象接觸,甚至是沖突。

如何有效阻擋野生象群的“步步緊逼”

隨著野生象群“步步緊逼”,昆明城區聯合指揮部已經通知沿邊群眾及早做好撤離和防范准備,確保人身和財產安全。

“了解亞洲象的基本生活習性和活動習慣,有利於社區群眾在遇到野生亞洲象時及時避險,避免人身傷亡。”張立說。

野生亞洲象群如果繼續向城市、村庄等人員密集區移動,如何有效阻擋?張立介紹,首先,可以利用各種措施進行人為干擾,比如利用甘蔗、鹽等食物進行誘導,並在進城路口採取電圍欄等措施進行圍堵攔截。或者也可以採用麻醉后搬運,但這個方法有風險且花費成本高。

其次,政府部門尤其是林業主管部門要做好監測,第一時間進行預報預警通告。比如監測它們的移動軌跡、生活區域等。

最后,若在野外或道路上人象“偶遇”,盡量不要靠近大象,不要圍觀、挑逗、戲弄大象,禁止用鞭炮、禮花彈等惡意驅趕,因為野生亞洲象受到驚嚇后會因自衛的本能對人類發起攻擊。群眾應聽從監測員指揮,不要沖卡,注意安全,避免造成人員傷亡。

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面對逐步逼近的大象,我們到底該如何緩解人象沖突,保護野生亞洲象呢?

張立表示,從根本上來講還是要從象群對棲息地的選擇,以及人類活動對其棲息地造成的影響方面來著手。除了保護天然林外,還要通過國家推動,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通過大尺度、跨區域的景觀保護規劃,通過生態廊道、生態修復等措施,來恢復和增加亞洲象種群的生存空間,以長期維持並保護其種群的健康發展。

另外,針對野生亞洲象取食農作物現象,還應該通過生態補償來解決當地老百姓生計問題。

據了解,經過30多年的拯救和保護,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93頭發展到目前的約300頭。(胡利娟)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