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致力於澄江化石修復與保護,陳愛林——

“化石寶庫” 傾力守護(自然之子)

本報記者 葉傳增

2021年06月09日08: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化石寶庫” 傾力守護(自然之子)

  陳愛林在工作。資料圖片

  2020年8月,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正式開館,免費向公眾開放。截至今年2月,該館吸引游客60萬余人次。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受人關注,雲南玉溪師范學院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陳愛林深感欣慰。

  1995年,從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畢業的陳愛林來到當時的澄江縣(現為澄江市)工作,從此和澄江化石結下不解之緣。20多年來,他參與澄江化石的修復和保護,默默守護著這片“化石寶庫”。

  參與研究“昆明魚”化石,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提供例証

  “昆明魚”化石上世紀末在澄江化石地被發現,陳愛林認為這是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昆明魚生活在距今5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它的發現把人類所知的脊椎動物的出現時間向前推進了約4000萬年。

  昆明魚、奇蝦、撫仙湖虫……陳愛林對澄江的“寶貝”如數家珍。自1984年7月澄江動物化石群被發現以來,這裡已發掘出20個門類、280余種寒武紀珍稀動植物化石,且80%屬於新種。

  陳愛林介紹,研究發現,澄江化石地精確記錄了寒武紀早期生命大爆發的史實,是寒武紀早期生命大爆發最好的例証。同時,澄江化石具有顯著的物種多樣性特征,展示了完整的寒武紀早期海洋生物群落和生態系統,是了解寒武紀早期生物群落結構的最好窗口。

  對開採的化石進行修復,讓化石得到有效保護

  2012年7月,在第三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結果公布那一刻,作為申遺代表團成員之一的陳愛林,思緒飄回和澄江化石初次相遇的時候。

  1995年,陳愛林來到澄江工作。在文化館一個角落,陳愛林看到了他心心念念的古化石:12個綠色的展櫃、40余件化石標本……陳愛林發現,展品的標簽有不少年代和名稱的錯誤。由於展櫃沒有燈光,化石看上去黑乎乎一片。

  聽同事介紹了情況,陳愛林才知道,原來,當時澄江既缺少從事古化石研究和保護的專業人才,也缺少資金支持。他寫信給大學同學,請他們幫助復印有關論文﹔利用周末和假日,步行到離縣城8公裡外的帽天山採集化石﹔修復化石、寫論文……就這樣,積少成多,為日后澄江化石地申報國家地質公園、世界自然遺產打下了一定基礎。

  1997年5月, 雲南省人民政府和中國科學院在澄江召開保護澄江動物化石群現場會,建立了澄江動物化石群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成立了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陳愛林進入管委會工作。2001年3月,澄江化石地的核心區域——帽天山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地質公園之一。

  倡導帽天山生態保護,參與澄江化石地申遺工作

  自澄江化石被發現起,化石遺跡保護和磷礦開發的矛盾就一直存在。陳愛林一直呼吁在帽天山國家地質公園暫停磷礦開發、加強澄江化石地的保護。

  為了保護澄江化石地,當地政府果斷關停帽天山周邊14個磷礦採集點,同步推進生態修復、土地退耕、環境整治等工作。與此同時,陳愛林也在思考如何讓澄江化石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2003年,陳愛林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將澄江化石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如此,既能改善化石保護現狀,也可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

  在第三十六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他負責宣傳、解釋澄江化石地的價值與保護狀況,推動申遺工作取得成功。

  2015年10月,陳愛林調到玉溪師范學院工作。他創立了玉溪師范學院古生物研究中心,還和同事開設了4門與澄江化石地有關的通識課,深受同學歡迎。

  “化石還原地球的過往,是生命的記錄者,保護化石是人類共同的責任”“課上不僅學到了化石的知識,也被那些為化石保護奉獻青春的古生物專家所感動”……陳愛林的書櫃裡放著厚厚幾摞信紙,裡面是選修澄江化石地課程的同學們的結課報告。陳愛林說,感到勞累時,他會把這些報告翻出來看一看,便覺得心中又充滿了力量。

  版式設計:沈亦伶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