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應宮內泥塑造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中新網西安6月8日電 (記者 阿琳娜)記者8日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考古人員對位於毛烏素沙漠范圍內的清平堡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發現大批建筑遺跡。據了解,清平堡是陝北地區罕有的保存原貌的明代長城城堡。
清平堡航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清平堡遺址位於陝西省靖邊縣,距離明長城約10公裡,是明延綏地區三十六營堡之一,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在建成后嘉靖年間多次遭到攻擊,隨后於隆慶六年、萬歷六年,先后對城址進行增高、加磚等補修工作。清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之后被廢棄。
《重修顯應宮殿》碑。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2020年4月,當地村民在城內取沙土修路的過程中,在取土溝中發現有泥塑造像、建筑材料等遺跡,2020年5月起,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取土地點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工作。
考古人員發現大批建筑遺跡,分屬兩個院落。其中南側院落規模較大,有保存完好的院牆、房屋、磚鋪地面等。在該院落內出土一塊石碑,根據碑文記載該院落是一座名為顯應宮的城隍廟,石碑為萬歷年間明末著名將領杜鬆擔任延綏地區副總兵時集資重修該廟時所立,該碑文記載顯應宮曾於嘉靖年間重修,該次重修時擴建寢宮等設施,與考古發現及文保人員對於造像的研究相符。
出土泥塑造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顯應宮由院牆、照壁、門廳、戲台、東西側殿、大殿及寢宮等部分組成,這批建筑房屋頂部已經坍塌,但是牆壁保存較好,除戲台外,其余建筑內均發現有保存完好的彩繪泥塑造像,目前共發現造像30余尊。這批造像接近真人大小,顏色鮮艷,造型栩栩如生,展現出了極高的藝術水平,且造像數目較大,保存完好。根據造像外形判斷,目前揭露的數尊均為城隍、判官、夜叉小鬼等形象,與碑文記載相符。
顯應宮周邊小型建筑。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此外,在顯應宮內還出土有鎏金銅像、鐵質香爐等遺物,鐵質香爐有銘文,記載該香爐為嘉靖年間堡內軍官所捐贈,內容為祈求“保佑本堡人馬平安,胡虜遠遁”。出土的小鬼造像也與傳統城隍廟常見的瘦骨嶙峋的形態不同,顯應宮內小鬼造像肌肉豐滿,孔武有力,應該也是長城地區特有的文化表現。
《重修顯應宮殿》碑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介紹,在發掘過程中,顯應宮遺址周邊出土了較多的琉璃瓦、鴟吻等建筑構件,說明顯應宮當時建筑應該較為華麗,規格較高,此外還出土了較多的瓷器殘片等生活遺物,還有數枚瓷雷等防御用武器。
顯應宮內泥塑造像。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2020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還對清平堡內進行了調查和鑽探,發現了大批建筑遺存。其中在顯應宮東側發現有一處較大規模建筑基址遺跡,根據碑文及縣志記載,該處可能為城內中心樓址,2021年5月起,考古人員對該遺跡進行了清理,已經清理發現該樓址的過洞及樓基南側。樓基頂部建筑破壞倒塌,該樓的發現,對於了解清平堡整體結構布局有很大作用。
顯應宮俯視。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圖
據介紹,清平堡遺址由於廢棄后很快被沙漠所掩埋,該區域遺址很少有人類進行大規模的活動,基本以農業耕作和放牧為主,因此清平堡遺址得到了較好保護,其內涵能很好地反應出明長城營堡的格局風貌及時代特征。該營堡是目前陝北地區營堡中遺跡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在清平堡做考古工作,可以最大程度了解明代營堡的詳細格局與內部體系,對於其他營堡的研究、保護,也具有極重要的借鑒作用。(阿琳娜)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