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中心翠湖公園是每年紅嘴鷗最為集中的地方,場面蔚為壯觀。劉建華/攝
雲南民族村,外國游客與景頗族群眾一起聯歡。劉建華/攝
1984年,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城郊的曼景蘭村,頭腦靈活的村民岩養和妻子玉罕把自家的竹樓改為樓上住宿、樓下用餐的客棧。在他們的帶動下,這個安靜的傣家小寨,現在成了景洪著名的傣味一條街。
與此同時,距離昆明100公裡外的石林風景區進入了開發建設。旁邊的五棵鬆村村民紛紛開辦旅行社,銷售特色小吃,制作刺繡工藝品,提供攝影等旅游服務。
曼景蘭村和五棵鬆村的村民,是雲南最早吃上“旅游飯”的農戶。如今,旅游在雲南成為一個上萬億元的支柱產業、民生產業和綠色產業。
20世紀80年代,中國提出“大力發展旅游業”時,地處西南邊陲的雲南開始了一條旅游發展探索實踐之路,成為最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甚至某些時候,雲南即旅游,旅游即雲南,雲南就是“詩和遠方”,雲南就是生活方式。
——————————
變:雲南隻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就叫雲南
1986年10月16日至18日,在時任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部長吳學謙的陪同下,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攜丈夫訪問昆明。雲南省旅游局抓住時機,向隨同而來的各國260余名記者發送了雲南的圖文資料供報道刊用,並向英國獨立電視二台贈送了《五彩繽紛的雲南》電影拷貝。
昆明之行,令英女王印象深刻。她認為“雲南令人神往和難以忘懷”,“昆明天氣好、鮮花多,生活在昆明的人是幸運的”。
這位特殊游客提高了雲南的知名度,英國旅游業1986年12月開辟了“女王之路”旅游線路。資料顯示,1986年到雲南旅游的英國游客人數比1985年增長了20.6%。
后來的研究者認為,1978年至1988年10年間,“旅游業成為雲南對外開放的最前沿和啟動改革的突破口”。
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當大多數地方都在抓工業,雲南卻在快馬加鞭發展旅游業:1984年以后,“旅游”開始頻繁出現在雲南省委、省政府的報告與會議中﹔1995年,雲南將旅游業列為全省四大支柱產業之一,成為中國第一個把旅游業作為支柱產業的省份,這一決策使雲南后來躍居旅游大省之列。
然而,隨著全域旅游、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雲南傳統旅游產品轉型升級緩慢、新業態培育不足、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滯后、旅游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不高等問題凸顯。“不合理低價游”、景區管理混亂、旅行社指定購物、導游打罵游客等旅游亂象不斷被媒體曝光。
“雲南旅游一直在不斷改革創新和自我突破中發展壯大,雲南旅游要創造更大的奇跡,必須要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來一場全新的‘革命’。”雲南省委書記阮成發說。
2017年,在“雲南隻有一個景區,這個景區就叫雲南”的發展理念下,雲南壯士斷腕、刮骨療毒,實施“整治亂象、智慧旅游、提升品質”的“旅游革命”,出台了雲南旅游發展史上最嚴厲的“22條”整治措施。雖然帶來了極大的陣痛,但重拳整治市場成效明顯:2018年,雲南接待海內外游客6.88億人次,實現旅游業總收入8991億元。2019年接待游客8.07億人次,總收入12291.69億元。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下,接待國內外游客5.29億人次,同比恢復65%左右,總收入6477億元,同比恢復60%左右。
如今,大滇西旅游環線、滇中核心旅游圈、邊境旅游試驗區、跨境旅游合作區、沿邊開放旅游帶的建設,正在帶動雲南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半山酒店、特色小鎮等成為雲南旅游新亮點﹔“一部手機游雲南”成為全國智慧旅游標杆﹔游客購物“30天無理由退貨”成為誠信雲南新標志。
“旅游業是一個極其敏感的行業,也是一個有極強韌性的行業。”雲南美途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汪濤說。他自20世紀90年代初大學畢業就從事旅游業,與雲南旅游一起經歷著困難與風光。他對雲南旅游的體會是:積極求變,主動創新,提前謀劃。“雲南走過的每一步,都志存高遠,奠定了雲南旅游大發展的基礎。”
守:讓“綠色寶庫”成為“綠色財富”
有一種候鳥,是昆明人最牽腸挂肚的朋友。
每年11月至次年3月,紅嘴鷗都從西伯裡亞長途遷徙飛臨昆明,與昆明人嬉戲相親。
從1985年紅嘴鷗首次現身昆明以來,全民護鷗成為昆明人的集體行動。紅嘴鷗也作為公眾共享的“公共產品”納入政府管理范圍:昆明市政府多次下發通告保護紅嘴鷗﹔財政撥付專款研制紅嘴鷗專用飼料,並安排專人定點投喂﹔加快滇池湖濱帶的生態恢復,為紅嘴鷗提供生態棲息地﹔因為紅嘴鷗,昆明成為了國內最早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的城市之一。2003年、2004年、2020年,昆明沒有因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和新冠肺炎疫情,驅逐和獵殺紅嘴鷗,而是採取全面清掃、消毒,對紅嘴鷗血液、糞便和唾液進行採樣,檢測紅嘴鷗是否攜帶對人類有害的病毒等措施,繼續保護紅嘴鷗。
如今,到昆明越冬的紅嘴鷗從1985年的幾千隻到2021年的4萬余隻。昆明成為國內唯一一個紅嘴鷗定期、長期、大量棲居的城市。“人鷗同嬉”作為昆明旅游項目之一,帶來了不可估量的經濟價值。
位於雲南西部中緬邊境的高黎貢山,“鳥事”也一直在不斷升溫。
高黎貢山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是雲南省最大的森林和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分布著525種鳥類,約佔中國鳥類總數的1/3。
侯體國是高黎貢山最有名的農民之一,他家所在的保山市百花嶺村,被譽為“五星級觀鳥聖地”。百花嶺村年接待游客就超過14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0萬元。各地穿著迷彩服、扛著長焦鏡頭的攝影師,有不少是老侯的朋友。“老侯農家樂”每年年初就被預訂一空。
老侯是百花嶺的第一個“鳥導”。30年前,他和其他村民一樣,是個打鳥吃鳥的人,“最多時一天打50隻”。現在,他們虛心接受專家的意見,種植了大量招引鳥類的櫻花、桃樹、石榴等樹種,並早在1995年就成立了國內第一個農民自發組織成立的社區保護組織——高黎貢山農民生物多樣性保護協會,與周邊28個村寨成立森林共管委員會。鳥兒成了村民的財神爺,村民成了鳥兒的保護者。
“隻有幫助社區發展,才能真正保護生態。”雲南保山市林業和草原局副調研員李正波說。
雲南依托全省166處自然保護區,普達措、梅裡雪山、老君山、西雙版納熱帶雨林、怒江大峽谷等13個國家公園,構建起了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2015年,全國首個國家公園地方性法規《雲南省國家公園管理條例》出台,將社區發展列入國家公園五大功能。如普達措國家公園每年從旅游收益中拿出1500余萬元,用於社區居民的經濟補償和教育資助﹔為周邊社區群眾提供工作崗位,社區居民因從事旅游服務,戶均年收入遞增,有的甚至達到了10萬元。
據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數據,雲南各國家公園接待的游客逐年上升,但監測結果顯示,國家公園內地表水環境質量均保持在I類水質,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在一級。國家公園裡,亞洲象從20世紀80年代的150頭增長到300頭﹔滇金絲猴從2000年的14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來雲南越冬的黑頸鶴從1996年的1600多隻增長到3000多隻。
“雲南用不到5%的面積開展生態旅游,促進了對95%區域的全面保護。”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一位負責人說,“守好‘綠色寶庫’,就是守住了人民的‘綠色財富’。”
雲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雲南實施文化旅游扶貧項目5700多個,全省超過75%的文化旅游重大、重點項目分布在貧困地區。全省有規模游客接待的貧困村達1000余個。文化旅游累計帶動貧困人口增收脫貧達到75萬人,佔全省脫貧人口的12.2%。
今年2月,作為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王然玄到人民大會堂參加了表彰大會。
王然玄是團紅河州元陽縣委副書記,也是世界遺產哈尼梯田核心區裡的古老村落阿者科的村長。2018年1月,元陽縣委、縣政府與中山大學教授保繼剛團隊合作,派出王然玄擔任村長,執行以村民為主導的旅游開發模式“阿者科計劃”。兩年來,該計劃使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70余萬元,戶均分紅5000余元,為鄉村復興、傳統村落保護探路。
據雲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的研究,雲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總量超過10萬億元。綠色,是雲南的底色,更是雲南的發展方式。2000年,昆明打出了國內第一個城市形象廣告“昆明天天是春天”。如今,雲南打出三張牌——“綠色能源牌”“綠色食品牌”“健康生活目的地牌”,蘊含著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的雙重變革。
“事實証明,40年來,沒有一個產業像旅游一樣,給雲南帶來如此多的利益與實惠﹔沒有一個產業像旅游一樣,強勁地帶動著雲南經濟穩步快速增長。”中國旅游研究院昆明分院一位負責人說,“旅游是雲南對全國的一大貢獻。”(記者 張文凌)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