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借鑒算法,能夠找到最適合的種植區域﹔地方政府合理利用算法,有利於挖掘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精准發展
深圳投資者賴贛峰,來到滇西小縣城彌渡已有兩年多。用他的話說,“電腦一算,最適合的就是雲南。”
他的企業近些年轉型農業,聚焦櫻桃番茄產業。“地處北回歸線附近,又是高原,雲南是櫻桃番茄的適宜產區。”賴贛峰說,靠著幾十年的技術積澱,櫻桃番茄產業選址已有一套成熟的算法模型,隻要獲取相關備選地址的海拔、光照、溫度等基礎數據,就能確定最適宜產區。
海拔1500米以上,年光照時長超過2200小時,夏季溫度不超過30攝氏度、晝夜溫差大……含糊的“最適宜”,到了賴贛峰這裡都被數據化了,一套算法計算下來,幾個備選地址有了排序。
雖然有個縣多次爭取,但當地冬季溫度偏低、算法排序靠后,沒被選中。“倒不是那裡種不了,而是投入更高、產出更低。”賴贛峰解釋,番茄種植的光照和溫度,技術上都可以解決,但耗能會增加生產成本。
實際上,不僅選址,在產業選擇、作物種植上,企業都已經用上了算法——澆多少水、用多少肥,通過智慧雲平台在線上就實現了對每個溫室的精准管理,用不到行業1/3的成本,收獲了傳統種植5倍以上的產量。
算法,讓以往一些不太好量化的適宜條件更具體明確。雖然溫室、無土栽培等農業技術讓人們在寒冬臘月裡也能種菜,但天然適宜的溫度、光照有助於農業企業降低能耗支出、提高產出。借助算法,地方政府也能進一步挖掘農業產業的比較優勢,實現精准發展產業。不管是企業還是地方政府,不妨主動合理利用算法。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