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刻記憶 樹起豐碑(品味紅色經典(24))

屈 波

2021年06月08日10: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銘刻記憶 樹起豐碑(品味紅色經典(24))

  潘鶴、梁明誠雕塑《大刀進行曲》。

  詹建俊油畫《狼牙山五壯士》。

  王盛烈中國畫《八女投江》。

  在艱苦卓絕的抗戰歲月中,大批美術工作者懷抱“藝術救國”的理想,創作了許多振奮民族精神、激發人民斗志的美術作品。抗戰勝利后,關於抗戰的記憶以各種媒介保存、延續與強化。美術,以直觀可視、感染力強、易於傳播的特質,成為禮贊抗戰英雄、弘揚家國情懷的有力方式,在新中國美術長廊中涌現出一批抗戰美術經典。

  英雄主義的歌頌

  抗日戰爭期間,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涌現出一大批民族英雄。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新連環畫創作、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等國家發起的美術創作項目中,還是在由美術工作者自發、自覺完成的主題性美術創作中,均產生了大量禮贊抗戰英雄的優秀作品。《雞毛信》《地道戰》《八女投江》《抗日游擊戰》《狼牙山五壯士》《鐵道游擊隊》《淞滬抗戰——十九路軍》《血戰台兒庄》等,這些不同時期、不同畫種、不同風格的作品,描繪了全民族抗戰的英雄譜。從戰場將士到文化名家,從鐵血男兒到巾幗女將,在丹青史冊中,抗戰英雄們共同筑起保家衛國的血肉長城。

  詹建俊1959年創作的油畫《狼牙山五壯士》,是表現英雄人物的一次成功探索。作品並未刻畫激烈的戰斗場面,而是選擇了跳崖前一瞬間勇士們視死如歸的悲壯場景。畫家用與山石相近的色調、大刀闊斧的筆觸塑造人物,人物組合的外輪廓亦似巍峨的山巔,與群山相呼應,象征五壯士的精神如高山般偉大。

  同樣表現中國人民英勇不屈的品格,王盛烈中國畫《八女投江》與《狼牙山五壯士》有異曲同工之妙。作品也沒有直接表現敵人,而是定格8名女戰士邊阻擊敵人、邊相互攙扶走入滔滔江水中的瞬間。作者以嫻熟的寫實技巧強化了水墨的表現力,人物的衣紋局部使用了山石皴法,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人物剛毅精神的藝術表達﹔精心營造陰雲密布、暴風雨來臨前的場景,渲染氣氛,增強了悲壯的歷史感﹔兩組人物近金字塔形的構圖,則深化了對人物崇高感的表現。

  美術工作者還根據抗戰文學作品進行創作,連環畫便是一種重要的載體。上世紀中葉,小尺幅但故事性強的抗戰題材連環畫大量印行,讓大眾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氛圍中了解抗戰歷史,感悟抗戰精神。

  這些紅色經典,皆注重對英雄主義氣概和理想主義精神的表達與發掘,“崇高而偉大”是它們內在的精神氣質。

  家國情懷的抒寫

  14年的抗戰史,充分彰顯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偉大民族精神,成為抗戰題材美術創作的重要表現內容。《大刀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流亡·奮起·抗爭》《風雲兒女》《呂梁巾幗》《1944·中國遠征軍》等作品,從不同角度刻畫了中華兒女“前仆后繼赴國難”的英勇抗爭精神,充滿濃郁的家國情懷。

  潘鶴、梁明誠創作的雕塑《大刀進行曲》,根據廣為傳唱的同名抗戰歌曲創作而成。作品充分發揮群雕的立體優勢,從不同角度塑造了身份、年齡、性別不同的6位抗戰者——中間,青年指戰員振臂揮刀,指揮戰士們奮勇向前,充滿力量感﹔一側是手舉大刀的農民和持槍沖鋒的八路軍戰士﹔另一側是持手榴彈的地道戰能手和執雙槍的武工隊員﹔背后是運送彈藥的年輕婦女。6人情態生動,充分展現出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這組雕塑形象,后來被應用到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章和紀念郵票的設計中。

  根據抗戰歌曲創作而成的抗戰題材美術作品,還有陳逸飛創作的油畫《黃河頌》、馮遠創作的中國畫《保衛黃河——義勇軍進行曲》、全山石和翁誕憲2009年創作的油畫《義勇軍進行曲》等。這些作品如歌曲一般激昂,以雄壯的旋律、奮勇前進的力量感,展現出抗戰時期中國人民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唐紹雲2015年創作的油畫《華僑在滇緬公路——離別·征程·劫難》,為觀眾呈現了更廣闊的抗戰場景。作品以“南僑機工歸國服務團”為對象,用三聯畫的形式進行時空重構,藝術地再現了華僑子弟參加服務團,冒著槍林彈雨為祖國搶運軍需物資的歷史現場。

  這些飽含家國情懷的作品,不論是以個體形象彰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還是以群體形象表現萬眾一心的抗戰精神,都通過堅毅的形象塑造,深情禮贊了平凡英雄對國家、對民族的責任與擔當,深化了抗戰題材美術創作的精神內涵。

  紀念碑式的禮贊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在天安門廣場揭幕。除了以碑身、紋飾、文字表達對人民英雄的敬仰之情,紀念碑還用8幅巨大的浮雕表現近現代史上的革命事件,成為新中國雕塑史上的經典之作。

  張鬆鶴主創的《抗日游擊戰》便是浮雕之一。該浮雕刻畫了在青紗帳這一典型環境中,游擊隊機動靈活打擊侵略者的場景。其中的人物有男性也有女性,有青壯年也有老人,體現了抗日戰爭是一場全民抗戰的民族戰爭﹔背景的青鬆、高粱則表現了戰斗環境和游擊戰的出其不意。漢白玉的質感與隊伍的流動感相映,讓浮雕的藝術表現靈動又不失庄重。

  紀念碑式的審美模式,也被運用到抗戰題材繪畫創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王迎春、楊力舟創作的中國畫《太行鐵壁》。作品採用一種新型紀念碑式的構圖,將抗日將領和眾多無名英雄的形象,與巍峨的太行山融為一體,如同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屏障,呈現浮雕般的藝術效果,既在語言形式上有所突破,又用象征手法深化了“太行鐵壁”的寓意。

  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創作的抗戰題材美術經典,盡管形式風格各異,但都是對歷史的記錄、對英雄的禮贊、對抗戰精神的弘揚。丹青繪就史詩。在品味這些紅色經典的過程中,抗戰精神在人們心靈深處刻下印記、樹起豐碑,激蕩著奮勇向前的力量。(作者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