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與唐史:憶昔開元全盛日

2021年06月08日09: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憶昔開元全盛日

大唐榮耀的巔峰時刻

——————————

在傳統觀念中,唐玄宗時代的開元和天寶,治亂興衰截然相反,開元盛世無邊,天寶戰亂連年。故杜甫“憶昔開元全盛日”回憶盛世,隻言開元,不提天寶。

其實,盛世並非剛過開元就戛然而止,而是在天寶前期才達到巔峰,故更准確的表述應是開(元)天(寶)盛世。然而,開天盛世在開元年間的起筆,並非是百姓家給人足、朝堂上下同心的和諧圖景,而是荊棘叢生的如麻亂象。

擺脫功臣

先天二年(713)七月,玄宗雖然通過政變掌握全部皇權,但皇位仍然不穩。他在粉碎太平公主對皇權掣肘的同時,又陷入張說、王琚、郭元振、劉幽求等功臣的包圍中。

張說諸人為玄宗登基立下汗馬功勞。張說曾給玄宗獻上佩刀,暗示盡快動手鏟除太平。王琚為玄宗早年密友,是誅殺太平行動的主要策劃者,時人稱之為“內宰相”。郭元振在政變中貼身“保護”太上皇睿宗,確保睿宗與玄宗共進退。劉幽求最早提出誅殺太平,甚至因此事差點被暗殺。

張說等人在玄宗登基后佔據了宰相、中書令、侍中、兵部尚書等朝廷要職,竭力排斥玄宗起用其他集團人才。有人提醒玄宗,功臣大多是機變權謀之士,“可與之定禍亂,難與之守承平”。

先天二年(713)十月,玄宗在長安近郊驪山舉行軍事演習,以“以軍容不整”為借口,要將兵部尚書郭元振軍法處置,震懾功臣。劉幽求、張說等人立馬磕頭死諫,勸玄宗“元振有大功於社稷,不可殺”。玄宗借坡下驢,將郭元振罷官流放,警告功臣收斂威勢。而玄宗講武之所以選在驪山腳下,就是召見據此不遠的同州(今陝西省大荔縣一帶)刺史姚崇。姚崇曾經兩度拜相,處理政務如快刀斬亂麻,是輔佐玄宗處理國政的不二人選。

十月十四,玄宗“獵於渭濱”,下詔讓姚崇同行,隨即任命其為宰相兼兵部尚書。姚崇提出穩定政局、結束酷吏政治、整頓吏治等十條建議,史稱“渭水十事要說”。

姚崇所言十事不但是救時之策,更是對即將到來的盛世的全面戰略規劃。玄宗聞之,“潸然良久”,條條應允。十二月初一,玄宗改元開元,新的開元時代開始。十二月十三,玄宗升姚崇為中書令,隨后將張說等功臣全部貶黜外放。

外貶地方后,張說寄詩給王琚,有“湘東股肱守,心與帝鄉期﹔舟楫中途蹇,風波復來思”句。王琚寫詩酬答,亦言“郡遠途且艱,宜悲良自得﹔胡為心獨爾,惠好在南國”。兩詩在寫山狀水間,多有傷懷愁緒。就在張說等人傷心淒涼時,姚崇正在殫精竭慮地幫助玄宗穩定皇位、整頓朝政。

穩定皇位

從武則天神龍元年(705)正月,到開元元年(713)七月,唐朝短短8年時間發生5次政變,更換武則天、中宗、少帝、睿宗、玄宗5個皇帝。在外貶功臣的同時,玄宗十分注意防止李成器等兄弟諸王與大臣交往,張說被貶的導火線就是私下接觸岐王。玄宗重視兄弟感情,在禁中不拘君臣禮節,“拜跪如家人禮”。諸王偶感風寒,玄宗“為之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但玄宗對諸王的防范亦是到位,“戚裡申高宴,平台奏雅歌”的尋歡作樂,無一不是在“專以衣食聲色畜養娛樂之”。

玄宗十分注意不讓兄弟掌握任何權力,姚崇等群臣心領神會,上奏將李成器等諸王外放挂名刺史,允許他們“每季二人入朝,周而復始”,回京共敘兄弟之情。李成器等人對玄宗心思亦是心照不宣,主動把當年兄弟五人在興慶坊的宅邸獻出作為玄宗離宮。玄宗下旨營建興慶宮,曾作詩《游興慶宮作》,並為諸王在皇宮周邊修建王府,既示親近,又暗含監控。玄宗還在皇宮西南修東西二樓,西樓題名曰“花萼相輝之樓”。

“花萼相輝”出自《詩經·棠棣》,“棠棣之華,萼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萼即花托,是花朵最外面的一圈綠色小片。花復萼,萼承花,宛如兄弟相依,其利斷金。玄宗命名“花萼相輝之樓”,意在表示兄弟手足之情如花萼相互輝映。玄宗《游興慶宮作》中“從來敦棣萼,今此茂荊枝”句,亦是借用棠棣花萼相扶之意,表達兄弟同心“千年志不移”。

在姚崇的籌劃下,功臣外貶,諸王外刺,有效消解了他們聯手在京城發動政變的可能,玄宗的皇位最終穩定下來。

整頓朝政

玄宗初政,立志“改中宗之政,依貞觀故事”,勤勉為政。他在皇宮西南修建的東西二樓,西樓為“花萼相輝之樓”,東樓即為“勤政務本之樓”,用以處理朝政,舉行重大典禮。一百多年后,詩人杜牧路經勤政樓,曾寫下《過勤政樓》:

千秋佳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

唯有紫苔偏稱意,年年因雨上金鋪。

玄宗在姚崇、宋璟的先后輔佐下,從整頓吏治入手整頓朝政。元稹《連昌宮詞》對此曾有深情回憶:

姚崇宋璟作相公,勸諫上皇言語切。

燮理陰陽禾黍豐,調和中外無兵戎。

長官清平太守好,揀選皆言由至公。

姚崇出任宰相前后,奏請玄宗禁止皇親國戚出任朝廷部門長官,清理斜封官等通過非正常渠道獲得職務的官員,充實調整六部各司郎官,對各地新任縣令進行考核,糾正選官中的請托偽濫弊病。

姚崇后因兒子和親信貪污受賄,辭去相位。開元四年(716)十二月,玄宗將宋璟調回朝廷拜相。宋璟為相,“務在擇人,隨材授任,使百官各稱其職”。在整頓吏治的同時,宋璟還幫助玄宗通過抑制奢靡,禁止濫建佛寺道觀,改革皇親國戚佔有封戶租稅的食封制度等措施,初步改善了財政狀況。開元八年(720)左右,唐朝在政治經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得到解決,展現出現新的生機,開元之治邁出堅實的第一步。

此時唐朝已經立國百年,經過百年間社會經濟的發展,唐初的政治經濟軍事邊防制度均需要進行深層次改革。唐朝面臨制度調整和政治轉型的重大問題,突出表現在財政改革和大興文治。而姚崇、宋璟系統的官員大多長於吏干,應急救火不負眾望,但讀書不多,短於謀篇布局。玄宗遂將目光投向當年被外貶的張說等功臣,而張說亦在為再次入朝積極動作。

盛唐氣象

開元四年(716)宋璟拜相后,蘇颋也進入宰相班子,“方大用”。而蘇颋正是張說故人、前宰相許國公蘇瑰之子。張說寫下懷念昔日情誼的《五君詠·蘇許公瑰》,極力贊揚蘇瑰“克美具瞻情”的品行、“百事資朝問,三章廣世程”的功業、“處高心不有,臨節自為名”的高潔,贊許蘇颋紹承蘇瑰家風,父子相繼為相。張說交代家中門人赴長安,務必在蘇瑰忌日當天黃昏時分將此詩交給蘇颋。

門人如約將詩作送到蘇府。是時“近暮”,殘陽西斜,到蘇府吊唁的賓客們多是蘇颋故舊,唏噓說起當年事。蘇颋聽到,無限傷感,忽然接到張說詩作,讀后更是滿腹傷心涌上心頭。蘇颋眼望天邊殘陽,面對亡父故舊,手捧張說詩篇,不由“嗚咽流涕”,被張說感動得淚如雨下。

第二天入宮面聖時,蘇颋極力盛贊張說對朝廷、對玄宗忠貞無二,朝野威望極高,不宜長期貶逐。不久,張說升任荊州(今湖北省荊州市一帶)長史,先后出任幽州(今北京市一帶)都督、並州(今山西省太原市一帶)大都督府長史等邊疆軍政要職。

開元八年(720),宋璟因處置犯罪官員出手過重,搞得官場中人官不聊生﹔又在貨幣改革問題上操之過急,出現嚴重失誤,弄得民間百姓怨聲載道。開元八年正月十八,宋璟罷相。開元九年(721)九月初三,姚崇去世。16天后,玄宗將張說調回朝廷任兵部尚書並拜相,后升其為中書令。

姚崇、宋璟、燕國公張說、許國公蘇颋脾性各異,在打造開天盛世的歷史進程中,從不同角度合力發揮。故李涉詩作《題溫泉》有言:

能使時平四十春,開元聖主得賢臣。

當時姚宋並燕許,盡是驪山從駕人。

張說既是文壇領袖,又是實干大家,政治理論和辦事能力都很突出。開元十一年(723),張說將宰相議事協調機構政事堂做實,升級為中書門下,設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個部門作為辦事機構,同時掌握決策和執行大權。相權得到集中和加強,有利於提高效率,推進改革。

中書門下初立之時,辦公場所沒有能夠彰顯其地位職能的楹聯。張說反復搜尋,最終將目光投向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時值歲暮臘殘,王灣連夜行舟,過北固山下,見青山相對,潮平岸闊,風正帆懸,殘夜歸雁,不禁心潮澎湃,觸動無限情思,遂吟出此千古名篇。海日生於殘夜,驅盡黑暗﹔江春闖入舊年,趕走嚴寒,給人以樂觀積極、其命維新的張力。張說親筆將“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題於中書門下,對大唐寄予闊步向前的殷切期望。

在中書門下的統一籌劃下,唐朝在財政上推行檢括逃戶政策,將唐初通過均田制把農民嚴格限制在家鄉土地上的政策,改為允許農民自由遷徙,就地落籍,同時丈量朝廷控制之外的土地。朝廷掌握的耕地和自耕農數量大幅上升,稅收基數擴大,財政收入迅速增加。

在此基礎上,張說親自操刀進行軍事體制和邊防制度改革。大唐承平日久,普通百姓參軍意願不高,軍隊戰斗力下降。張說將兵農合一性質的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實行兵農分離,使當兵成為職業,加強訓練提高戰斗力。

張說根據邊疆軍事形勢的變化,重新布局並完善邊疆防衛體制,改變唐初大戰之后“兵散於府,將歸於朝”的局面,實行節度使制度,從東北向西北、西南陸續設立十節度使。節度使是轄區最高軍政長官,可以調動一切資源對外作戰,這一改革符合當時邊疆形勢要求。

為大興文治,開元十一年(723)五月,玄宗、張說設置麗正書院,后改名集賢殿書院,禮遇文士,延攬名儒。詩賦成為進士錄取的主要標准,詩歌創作成為入仕的重要條件。李白、杜甫、王維、孟浩然、王昌齡等開天詩壇群星,用光照千古的詩作展示了雄壯渾厚的盛唐氣象。

開元十三年(725)前后,括戶政策取得成功,財政充裕,盛世初現,張說奏請封禪泰山。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玄宗在泰山山頂祭祀昊天上帝。時值冬月,瑞雪天降,玄宗賦詩《登封喜雪》,中有“委樹寒花發,縈空落絮輕﹔朝如玉已會,庭似月猶明”等語。澄澈的雪景映襯著玄宗喜悅的心境,瑞雪豐年的吉兆也似乎預示著盛世的功成。

泰山封禪后,玄宗君臣繼續推進各項改革,改善從江淮到長安的漕運大動脈,推動東南經濟中心與西北政治中心深度融合。天寶初年,大唐終於呈現全盛局面。天寶二年(743)暮春時節,玄宗在長安舉行了著名的廣運潭盛會。

廣運潭位於長安北部,是各地物產運往京師的重要水路通道。天寶二年(743)三月二十六,玄宗登臨望春樓憑眺一潭春水。執掌漕運的江淮租運使韋堅從洛陽、開封等地調來新船數百艘,船上標明各郡郡名,甲板陳列各郡珍貨特產。各船首尾相連,有數裡之長。駕船人頭戴大斗笠,身穿寬袖衫,腳蹬草鞋。陝縣(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一帶)縣尉崔成甫站在船頭領唱《得寶歌》:

得寶弘農耶,弘農得寶耶。

潭裡船車鬧,揚州銅器多。

三郎當殿坐,看唱得寶歌。

得寶弘農是指天寶元年(742),弘農桃林縣(今河南省靈寶市一帶)挖出據說是老子留下的寶符,玄宗遂將桃林縣改名靈寶縣。三郎便是玄宗。崔成甫引吭高歌時,數百位盛裝仕女在旁和聲。韋堅向玄宗獻上各郡特產,玄宗“置宴,竟日而罷,觀者山積”。

廣運潭盛會是開元天寶時期唐朝社會經濟繁榮的集中展現,顯示了大唐巔峰時期的無限風採。杜甫《憶昔》更是詩意地展現了盛世繁華: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餘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開天盛世不僅是詩人的升華之筆,更是史籍的如實關照。史家根據《通典》等記載推測,開天時期人口大約8000多萬人,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700斤上下,這是一個相當高的數字。直到1200多年后的21世紀初期,中國人均糧食佔有量才重新穩定在700斤左右。開天時期,南北經濟循環順暢,南北一體化加速。南方財富為北方抵抗外族入侵提供經濟支持,成為戰略大后方﹔而北方則頂住國防壓力,為南方經濟發展提供安全保障,成為國防大前線。

更重要的是,整個大唐的社會心理都呈現出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科舉制度的全面實施,進士錄取人數和范圍的擴大,使每個人都有了跨越階層的希望,隻要努力讀書,都會有滿滿的收獲。

這是中國歷史上永遠讓人向往的盛世,國家富強,百姓富裕,精神向上,政治充滿活力,階層流通順暢。在唐朝走向鼎盛的同時,周邊民族部落也在逐步強大,北邊東突厥復興,西北西南吐蕃稱雄,西亞大食也處於強盛階段。復雜多變的邊疆形勢逼迫大唐四面出擊,鞏固國防安全。

聲威遠播

武周時期,東突厥復興。玄宗即位后在朔方、河西等地設立節度使,隔斷東突厥和吐蕃的聯系。開元二十二年(734)、二十九年(741),東突厥連續發生政變,兩任可汗被殺。天寶三載(744)八月,東突厥再次內訌,玄宗下令大將王忠嗣發動決戰,將其滅亡。

此后,大唐一路向西,與吐蕃大食爭奪西域控制權。吐蕃位於今天青藏高原西藏地區,唐朝初年開始崛起,太宗曾把文成公主嫁給鬆贊干布,高宗時雙方關系惡化。

唐中宗景龍三年(709),唐朝為避吐蕃兵鋒,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時任兵部侍郎張說曾賦詩《奉和聖制送金城公主適西蕃應制》,有“戎王子婿寵,漢國舅家慈”之語,以吐蕃贊普為大唐女婿,大唐為吐蕃舅家。但身為兵部侍郎的他明白這只是文字游戲,雙方關系的真正定位還必須靠實力說話。

此次和親,唐朝還被迫將黃河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湯沐邑送給吐蕃。九曲是指黃河流經今天甘肅省瑪曲縣至青海省同德縣之間流域以北的地區,這一地帶水草豐美,適合畜牧。吐蕃遂以此為基地,持續向唐朝發動進攻。雙方形成拉鋸態勢,互有攻防。王昌齡《從軍行·其五》對此有鮮明展現: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漫﹔湖之北,橫亙千裡雪山﹔翻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上的孤城一座﹔再往西,則是與孤城遙對的雄關玉門。黃沙百戰,金甲磨穿,戍邊將士的報國壯志沒有絲毫消磨,在大漠風沙中的磨練中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回還。

開元二十五年(737),河西節度使崔希逸在青海大破吐蕃,深入吐蕃境內兩千裡。玄宗大喜,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河西守軍,王維在赴邊途中寫下《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邊疆沙漠,浩瀚無邊﹔邊塞荒涼,狼煙孤直。在這意境雄渾的開闊畫面中,迎面而來的斥候(古代的偵察兵)告訴王維,將軍正在前線督戰。眼見激烈的戰事,王維又寫下《橫吹曲辭·出塞》:

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

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

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

居延城外長滿白草的原野上,狼煙滾滾,吐蕃人正在准備新的入侵。吐蕃騎兵彎馬盤弓,勇猛強悍。大唐健兒昂揚奮發,進軍神速,以凌厲攻勢奪取最后勝利,王維代表朝廷將駿馬、強弓、寶劍賜給崔希逸。

開元二十五年(737)青海大戰前后,吐蕃為避開唐朝在隴右河西地區的強大兵力,試圖從唐朝力量薄弱的西部取道小勃律,突入大唐在西域設置的安西四鎮。

小勃律國,位於今天克什米爾東北部的吉爾吉特雅辛河流域,是吐蕃從青藏高原進入西域,攻打安西四鎮的唯一通道。唐朝要保住關中長安腹心之地,必須守住甘肅青海﹔要想守住甘肅青海,必須拿下西域﹔要想守住西域,則必須扼守小勃律,並通過小勃律隔斷吐蕃與大食的聯系,封堵吐蕃北上通道,避免吐蕃、大食在中亞聯合夾擊唐朝。

吐蕃多次以借道為由圍困小勃律,小勃律向唐朝求救時言,“勃律,唐之西門,勃律亡則西域皆為吐蕃矣”。小勃律曾短暫落入吐蕃之手,吐蕃將公主嫁於小勃律王,小勃律“及其旁二十余國,皆附吐蕃,貢獻不入”。

天寶六載(747),玄宗派安西副都護、安西四鎮副節度使高仙芝打敗吐蕃,俘虜小勃律王及其妻吐蕃公主,“斬其附吐蕃者大臣數人”。唐朝國威大振,控制了帕米爾高原和更西的地區,中亞72國歸附。

攻下小勃律后,唐朝與大食的摩擦逐漸增多。早在開元三年(715)雙方就有過較量,當時大食聯合吐蕃進攻中亞錫爾河流域的拔汗那國,拔汗那王向唐朝求救。唐朝認為“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西行千裡救援拔汗那,打敗大食吐蕃聯軍,“威震西域,大食、康居、大宛、罽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唐軍“勒石紀功而還”。

天寶十載(751)四月,石國王子煽動中亞各國,勾連大食共同進攻安西四鎮。已經升任安西四鎮節度使的高仙芝聞訊,決定先發制人,率領漢胡聯軍三萬人出征大食。詩人岑參為高仙芝軍中劉姓判官送行,即興口佔,寫下《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岑參在詩中用飛鳥不避烈焰迅疾飛向火焰山,比喻唐軍將士一往無前的氣概。“都護行營太白西”,用《史記·天官書》中“(太白金星)出西失行,外國敗”的典故,預示大食的敗亡。“角聲一動胡天曉”,隻要唐軍一聲號令,便可決戰決勝,一掃如磐夜色,使西域重現光明。另一好友李副使亦要一同遠赴安西,岑參又寫下《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火山六月應更熱,赤亭道口行人絕。

知君慣度祁連城,豈能愁見輪台月。

脫鞍暫入酒家壚,送君萬裡西擊胡。

功名隻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好友飲酒話別,化依依不舍的惆悵為“送君萬裡西擊胡”的豪放。但不幸的是,岑參的期望未能實現。

高仙芝率軍深入中亞七百余裡,在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南部江布爾州首府塔拉茲一帶)與大食軍隊遭遇。雙方激戰五日,由於附屬於唐朝的葛羅祿部落反叛,“與大食夾攻唐軍”,高仙芝大敗而歸,“士卒死亡略盡,所余才數千人”。

此戰后,唐朝在中亞地區與吐蕃、大食繼續對峙,仍然牢固掌控西域。三方形成均勢后,唐朝將戰略重點轉向河西隴右地區。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青海設神威軍,筑應龍城,構筑新的進攻基地,吐蕃“屏跡不敢近青海”。當時西部邊境有民歌曰《西鄙人歌》,頌揚哥舒翰勇猛: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天寶十二載(753)年中,哥舒翰進攻吐蕃,收復黃河九曲之地。詩人高適作詩《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贊“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高仙芝舊部、安西節度使封常清,同時在西域滅掉依附於吐蕃的大勃律(今克什米爾巴爾提斯坦一帶),掃蕩附屬於吐蕃的播仙(今新疆且末縣一帶)等地勢力。岑參當時在封常清幕府任職,賦詩《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寫出征前壯行: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

輪台九月風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滿地石亂走。

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

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頭如刀面如割。

馬毛帶雪汗氣蒸,五花連錢旋作冰,幕中草檄硯水凝。

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

岑參又寫《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描摹戰斗場景,豪言“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

經過哥舒翰和封常清在天寶十二載(753)的兩次大規模作戰,唐朝在西域聲威達到頂峰,“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裡,閭閻相望,桑麻翳野”(《資治通鑒》語)。絲綢之路暢通無阻,東西商旅絡繹,“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

開天年間唐朝開疆拓土,離不開邊關兵士的英勇善戰。玄宗經常讓宮女織造衣物賜給邊軍,有兵士領取短袍時發現其中有詩一首:

沙場征戍客,寒苦若為眠。

戰袍經手作,知落阿誰邊。

蓄意多添線,含情更著綿。

今生已過也,重結后生緣。

兵士將詩作呈給邊帥示下,邊帥又進呈玄宗決斷。玄宗將此詩“遍示宮中”,有一宮人承認該詩為其所寫,玄宗“深憫之”,親自做媒,將宮人許配給得到詩作的兵士,將詩作中期盼的“后生緣”化作“今生緣”。邊關將士聽聞此事,無不感泣。

萬國來朝

與吐蕃戰爭的狼煙滾滾,並不能阻擋唐朝與各國的和平交往。盛唐氣象雍容大度,吸引周邊各國紛紛慕名前來。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對萬國來朝的盛況有生動渲染: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袞龍浮。

朝罷須裁五色詔,佩聲歸到鳳池頭。

層層疊疊的大明宮大門如九重天門,萬國使臣拜倒丹墀,朝見大唐天子,盛唐榮耀於此聯芳華盡現。各國人士中,尤以日本、新羅派遣唐朝的遣唐使最多。遣唐使到大唐后,潛心學習中華文化。唐朝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對有真才實學的留學生放手重用。

開元五年(717),日本遣唐使阿倍仲麻呂入唐,期滿后“慕中國之風”不肯離去,遂改名晁衡,長留大唐。晁衡先入國子監學習,后參加科舉考中進士,屢遷至秘書監,與李白、王維等人交往密切。天寶十二載(753),晁衡歸國,王維為他送行時寫下《送秘書晁監還日本國》:

積水不可極,安知滄海東!

九州何處遠?萬裡若乘空。

向國惟看日,歸帆但信風。

鰲身映天黑,魚眼射波紅。

鄉樹扶桑外,主人孤島中。

別離方異域,音信若為通!

晁衡出發后,長安傳聞他在海上遇難,李白揮淚寫下《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晁衡溺海,如皓潔明月沉淪於湛藍大海,層層愁雲籠罩海上蒼梧山,一如李白的愁容滿面。其實,晁衡乘坐船舶只是在海上遭遇風浪,被風暴吹到越南海岸。登陸后,大部分人被當地土人所殺,晁衡脫險幸存,在天寶十四載(755)六月再入長安。晁衡在長安看到李白為他所寫的詩,而此時李白因受朝廷冷遇已經出京漂泊。晁衡百感交集,寫下《望鄉》:

卅年長安住,歸不到蓬壺。

一片望鄉情,盡付水天處。

魂兮歸來了,感君痛苦吾。

我更為君哭,不得長安住。

晁衡為自己不得回鄉而痛苦,更為李白不得志離開長安而痛哭。而隨著李白離開的,還有正在巔峰時刻的盛世開天。

正當唐朝將注意力集中在西北,唐軍捷報頻傳時,東北的安祿山逐漸尾大不掉。在唐朝走向全盛的同時,君王倦政、后宮奢靡、朝臣黨爭、邊將跋扈等消極暗流也在潛滋暗長,最終在晁衡重歸長安的五個月后,匯聚成終結盛世的滔天巨浪。

(吳鵬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博士)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