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雲貴高原的滇池出水口——昆明市海口鎮螳螂川畔的西南儀器廠西南山麓,有一處綺麗的岩溶地貌自然景觀,蒼崖拔地而起,石峰突兀,參差錯落,世人稱“小石林”,徐霞客當年至此,也曾深感“不虛此行”。
趁著假期,我和妻子慕名爬上了這座石城,這個季節,山上各類野花香氣四溢,樹木蒼翠,鳥兒在石崖和樹林間飛來飛去。在岩溶形成的洞穴、隘口、過道中穿行,有一種穿越時空、回歸史前原始生活的感覺。有一處兩面石壁對陣間隙的半空中,夾著一塊橢圓形的巨石,千萬年都沒有掉下來﹔另有一處較細小的崖頂上,頂著一塊幾乎正方體的大石頭﹔還有一處崖壁上被侵蝕出一個心形的門洞,人正好可以從這裡自由通過。這些奇跡用鬼斧神工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時年51歲的徐霞客來到石城。后來,他在《徐霞客游記》中對石城贊嘆有加,稱此地“闔辟曲折,層沓玲瓏,幻化莫測,鐘秀獨異”,贊嘆它“嶺頭峰石涌起,有若卓錐者,有若夾門者,有若芝擎而為台,有若雲臥而成郭者”,觀之讓人流連忘返,到頭來,“猶令人一步一回首矣”。從此,這片范圍不大的岩溶地貌逐漸被世人知曉。
徐霞客到此游過50余年后,清康熙二十九年冬(1690年),雲南提刑按察使許弘勛巡視螳螂川時,特來此一游,對之鐘愛有加。看到石壁內有大小兩塊空地,周圍被峰壁環抱,如堅固的城堡,欣然寫下“石城”二字,從此這個景觀有了正式的名字。作為當朝著名書法家,他即刻題“湖天鎖鑰”及“雲庄”各一帖,並五律《許弘勛石城壁詩》二首,以隸草書成,責成工匠鐫刻於石城之上。
抗日戰爭時期,大量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被迫遷往川滇的深山之中,包括兵工署第51兵工廠在內的光學儀器、槍械、水泥眾多企業就在海口鎮落地生根,這裡離昆明不太遠,交通也算方便,又有大山保護,可以避免敵機的轟炸。海口鎮從此成為了雲南工業的搖籃,直到今天也是昆明不可或缺的工業重鎮。
在那個艱苦的歲月,人們把石城下的大山掏空,成為車間,在裡面生產抗戰物資,生活區就建在下面的山谷裡。那時的人們,很少會在意山頂上美麗的石城風光,更多是關注山洞裡的一槍一彈,以及前線火燒眉毛的戰事。時過境遷,生產車間早已經搬出了山洞,這裡又恢復了寧靜與安然。
這兵工署第51兵工廠就是西南儀器廠的前身,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這裡都是兵工廠,山上的石城也劃歸西南儀器廠管理。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南儀器廠投資,修通環石城道路、小橋,建“豁然亭”“鐘秀獨異”品字牌坊、石桌、石凳等,種植花草樹木,把石城裝扮得分外妖嬈。現在,石城由西南儀器廠移交地方政府管理,2020年,昆明市政府將海口石城摩崖石刻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景區比較隱蔽,再加上沒有過多商業性質的開發和宣傳,所以來這裡的游客並不多。外地來的多是酷愛游山玩水和人文歷史的人。大部分是來這兒鍛煉身體、拉琴唱歌跳舞的當地人。
此時,正值初夏的上午,天氣晴好,陽光明媚,站在石城的最高處豁然亭上,舉目四望,豁然開朗,海口壩子從滇池邊上一直延續到西南儀器廠所在的山谷,滔滔流淌的螳螂川從小鎮蜿蜒而過,讓這座滇中小鎮一年四季生機盎然。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