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婉拒后,滬劇“敦煌女兒”如何打動樊錦詩?

2021年05月26日08: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原標題:多次婉拒后,滬劇“敦煌女兒”如何打動樊錦詩?

近日,原創大型滬劇《敦煌女兒》在國家大劇院上演。

隨著風鈴聲響起,舞台上吳儂軟語的“上海聲音”,將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先生守望莫高半世紀的“敦煌故事”娓娓道來。

台下掌聲雷動,不斷有人擦淚。

滬劇《敦煌女兒》劇照 受訪者供圖

樊錦詩是誰?

1963年,樊錦詩自北京大學考古專業畢業后,來到敦煌。

這裡雖然有綺麗的壁畫世界,但更多的是漫天黃沙。極其艱苦的環境,一度讓樊錦詩水土不服,但她還是選擇了堅持。

除了放棄大城市的生活,樊錦詩還放棄了家庭的團圓。她和丈夫彭金章,一個在敦煌,一個在武漢,兩地分居的日子,一過就是十多年。

種種困難,在樊錦詩看來都不是問題。

她說: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

2004年8月,樊錦詩在莫高窟第272窟考察現場。敦煌研究院供圖

時間回撥回2011年。

茅善玉在《解放日報》上看到了有關敦煌院長樊錦詩的報道,深受震蕩。

一個是在繁華都市的滬劇表演藝術家﹔一個是扎根大漠數十年的敦煌學者,從此有了交集。

“樊院長在上海長大,又是北大考古專業的高材生。她一頭扎進敦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這一點非常感動我。”

作為上海滬劇院的院長,茅善玉決定,一定要把這個故事搬上舞台。

茅善玉幾經輾轉,托人找到樊錦詩,生活裡非常低調的樊錦詩回復稱,“我做的事情是應該的,不需要宣傳我。”

但茅善玉不死心,她覺得自己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責任讓更多人了解敦煌,了解保護敦煌藝術的幾代莫高窟人。

於是,茅善玉和樊錦詩之間產生了一個化學反應,一個想搬上舞台,但另一個一點都不想。

圖為莫高窟九層樓(資料圖) 楊艷敏 攝

幾次邀約都沒有成功,但茅善玉並未死心。

2012年,茅善玉和樊錦詩在北京偶然相遇。

得知來意后,樊錦詩有禮貌地用上海話打招呼,並說:“我曉得了,但茅院長真的不要寫我,洞窟、圖書館研究、考古,都沒什麼好寫的,但你如果想要來看看敦煌,我負責接待。”

有了這句話,茅善玉開啟了自己的敦煌之旅。

一次、兩次、三次、四次……四顧茅廬后,樊錦詩的態度依舊是婉拒。

她對茅善玉說:“常書鴻先生才是有故事的人,從巴黎回來,妻子又離他而去。我哪有什麼故事,我跟我先生關系特別好,也沒有鬧離婚。”

茅善玉依舊不死心,她繼續游說:“樊院長你一定要相信我,我們是很認真、很負責地在做這件事,絕不會戲說。”

但樊錦詩還是一如既往,“敦煌不是我一個人的,很多人都在做貢獻。”

“我懂,我隻想通過您來反映幾代敦煌人所做的事情。”

正是這句話打動了樊錦詩,她鬆口道,“你這個說法我倒是贊同,你們要怎麼寫我不管。”

2011年8月,樊錦詩檢查加固后的莫高窟北區洞窟。敦煌研究院供圖

得到了樊錦詩的首肯后,茅善玉和團隊又數次奔赴敦煌,和樊錦詩的同事聊,看老照片,找資料,逐漸深入接近幾代敦煌文化守望者的精神世界、內心真實的想法和不為人知的細節。

另一邊,滬劇《敦煌女兒》的誕生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

第一版出演后,有專家提出質疑,認為滬劇無法展現這種宏大題材,還有人干脆勸茅善玉放棄。

第二版更新后,質疑聲依舊存在。

怎麼辦?茅善玉覺得要改就要“脫胎換骨”,她重新找編劇,換掉了主創團隊。

但問題還是存在:如何表現出真實的敦煌人?

茅善玉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因為沒有大漠生活經驗,對莫高窟知之甚少,於是她帶著團隊,一邊不斷去敦煌,一邊整改劇本。

不知道改了多少次后,2018年,《敦煌女兒》終於面世。

滬劇《敦煌女兒》劇照 受訪者供圖

茅善玉選了樊錦詩最喜歡的259窟和158窟放在劇中。

樊錦詩曾說自己每次去259窟時,都要多看兩眼禪定佛,覺得禪定佛不光嘴角和眼角在笑,全臉都散發著由內而外的喜悅。而158窟的臥佛,則是每當樊錦詩心裡有苦悶與煩惱時,都會忍不住想走進的地方。

2018年,《敦煌女兒》亮相舞台,樊錦詩看后評價說,“這是很符合敦煌氣質的作品”。

茅善玉很開心,覺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認可。

她曾問過樊錦詩一個問題:你作為一個大城市裡的姑娘,跑到敦煌,就沒想過要走嗎?

樊錦詩坦言一開始曾想過要走,但后來走不掉了。因為隻要走到洞窟裡,就會被精美的壁畫吸引,忘了外部環境的惡劣和艱苦。

在茅善玉看來,不僅是敦煌需要樊錦詩,樊錦詩也需要敦煌。

和樊錦詩一樣,也不僅是滬劇需要茅善玉,茅善玉也需要滬劇。

滬劇《敦煌女兒》劇照 受訪者供圖

滬劇作為地方戲,略顯小眾,茅善玉也不是沒想過離開。當時劇團裡很多人走,人心搖擺。歌唱家朱逢博對茅善玉說:“你可不要離開舞台,你知道嗎?你是為舞台而生的。你身材小小的,但隻要站在舞台上,就可以吸引所有人的目光。”

“常書鴻,1943年就職敦煌莫高窟,享年90歲,現在落葉歸根,仰望九層樓,在三危山上守護敦煌……”

在《敦煌女兒》尾聲,茅善玉設計了一個橋段,讓劇中的常書鴻、段文杰、樊錦詩等角色陸續走上舞台,講述自己與敦煌休戚與共的一生。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前赴后繼去守護莫高窟?茅善玉說:“這是文化的力量。”這和她傳承滬劇的心,是一樣的。(張曦)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