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輩子演不夠《白毛女》(品味紅色經典(21))

郭蘭英

2021年05月26日08:1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一輩子演不夠《白毛女》(品味紅色經典(21))

  圖片自上至下分別為1942年歌劇《白毛女》在延安演出﹔上世紀七十年代,郭蘭英飾演喜兒﹔1985年歌劇《白毛女》節目單、1952年歌劇《白毛女》節目單、電影《白毛女》海報。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演戲,從不是為了“人前奪萃”,而是為人民歌唱、為人民服務

  我願意做一顆鋪路的石子,把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總結出來,讓新一輩人踏著它一步步走下去

  我一輩子跟黨走,是黨培養的文藝工作者。我自己太渺小了。沒有共產黨,哪有郭蘭英?我的一切都是黨給的、人民給的。

  我就是一個普通的演員,是為人民服務的。觀眾是我的老師。2019年,黨和政府授予我“人民藝術家”國家榮譽稱號,這是對我們千千萬萬文藝工作者的肯定。今年是黨的百年華誕,我年紀大了,但我還想多做點事,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我演過很多戲,一輩子演不夠的、最愛的還是《白毛女》。《白毛女》改變了我的人生,帶我走上革命道路,徹底改變了我對藝術的理解。

  看完戲,內心還在掉眼淚

  1946年,我16歲,在張家口演晉劇。當時滿城都在傳“華北聯大文工團正在演出的《白毛女》是很好的戲”。這是部歌劇。我早就想看,但歌劇是什麼,並不知道。

  一天,我被安排演最后壓軸的折子戲《血手印》,之前是其他演員的戲。我便趁這個機會跑到人民劇院去看《白毛女》。到那兒一看,他們的戲,和我們演的戲不一樣。我們演戲就是穿戲裝、扮上人物,而他們卻和生活中一樣。我自然而然就看進去了。

  戲一開頭就很“拿人”。喜兒和楊白勞的生活和感情,是我幼年時熟悉的。那時我已經演過幾年戲了,看戲一般不那麼容易激動。可看《白毛女》,我卻怎麼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止不住地流眼淚。尤其是楊白勞喝鹵水死了的場景,讓我定在那兒,想走,雙腿走不了。等《白毛女》第一幕演完了,我才匆忙趕回戲班。演自己的戲時,我心裡還一個勁兒地惦記著《白毛女》,內心還在掉眼淚。

  《白毛女》在藝術上是相當完整的,是“真戲”。劇本中的革命性和戰斗性,喚醒了我朴素的革命覺悟。看完演出后的幾天,我的內心始終無法平靜。有時耳邊響起“北風那個吹,雪花那個飄”的歌聲,有時眼前晃動著喜兒的影子,這使我回想起自己多苦多難的家庭和童年生活。心裡有了越來越明確的打算:演戲就演這樣的戲,當演員就演喜兒那樣的角色!

  我抱著這樣的想法告別了舊戲班,扔掉昂貴的舊行頭,拿了個包袱,在槍炮聲中追趕剛從張家口撤走的華北聯大文工團。我下定決心——不再做戲班子的“搖錢樹”,要做一個揚眉吐氣的文藝新戰士。

  到了文工團,組織安排我學文化、學音樂、學革命理論。記得那時一早起來就扭秧歌,7點鐘便開始安排各種課程,每天如此。累嗎?累!但特高興,覺得特幸福。好不容易參加革命,成為文藝工作者,多光榮啊!學寫字時,我先學會了“共產黨”三個字。

  轉變最大的,是我的藝術觀念。兒時演戲,我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在戲班裡經常挨打挨罵,在外要受地痞流氓的氣,曾覺得不挨打、能掙錢養活父母就行。到了文工團,我才逐漸認識到文藝的作用。演戲,從不是為了“人前奪萃”,而是為人民歌唱、為人民服務。從那時起,無論是唱一首很短的歌,還是上台扭幾步秧歌,我都全力以赴。

  用“心”唱,創造出一個不同的喜兒

  在華北聯合大學學習時,我開始參加《白毛女》劇組,邊負責服裝、道具等事務,邊在樂隊裡頂個數,拉二胡、打梆子、鑼鼓镲,樣樣都干。慢慢地,我把《白毛女》看會了,每句唱、每句台詞、每個動作都爛熟於心。

  那時演出,沒有像樣的舞台。用土墊起來半米高的台子,隻要觀眾能看清楚,就是舞台。回首那段歲月,大家都有股子熱情,表演上也總是感情充沛的。也許正是這種真實的表演,迸發出更大的藝術感染力,打動著觀眾。記得下部隊演《白毛女》時,常常從天黑演到轉天天亮,五個小時,無人離席。台下時常比台上還激動,台上演員斗爭黃世仁喊口號,台下觀眾也跟著喊……觀眾對歌劇這樣熱愛,推動著我們的藝術創造。

  1948年,劇組在石家庄演出。一次演出,扮演喜兒的兩個演員王昆和孟於都上不了場。團長和導演研究對策時,我自告奮勇去“救場子”。

  那是我第一次上台演喜兒。演到最后一幕的斗爭會時,我哭得唱不下去了。舒強導演在側幕提醒我:“蘭英,蘭英!我們這是在演戲!”戲結束了,舒強導演含淚和我說:“為什麼你唱不下去?我能理解。《白毛女》這個戲就是寫你的生活的。從今往后好好努力,好好琢磨琢磨喜兒這個角色,你會創造出一個不同的喜兒的!”這句話,我記了一輩子。

  舒強導演對我幫助很大,他強調從人物出發,啟發我創造人物。他說:“演唱要從心靈出發。如果郭蘭英是喜兒,你怎麼處理?”我一下就明白了導演的要求。演員在舞台上不能有“在演戲”的感覺,要表現“我就是這個人物”。

  每次演喜兒,我都全身心投入到這個形象中。我堅信,感動別人前,先感動自己,才可能有獨特的藝術創造。比如,在演唱《刀殺我斧砍我》時,我就是那個羞愧難當、悲憤不已的喜兒,在唱到“爹生我,娘養我……”那句時,我不由自主地“扑通”一聲跪倒在地,雙手搓腿、聲淚俱下。為什麼這個臨場加的動作能得到大家的認可?因為這些動作不是我加的,是喜兒當時的情緒該有的,是喜兒加的。

  在琢磨和學習新歌劇的過程中,我也嘗試把戲曲的唱功、做功融入其中。比如“逃走”片段,黃世仁和穆仁智追,我就將戲曲程式中的圓場、滑步、趨步等都糅在動作裡,但要邊害怕地看向身后邊往前跑,深一腳淺一腳,對生活情態的簡單描摹進行升華。

  不少演員向我請教聲樂技巧。我說:“演員應該用眼睛‘唱’。”因為眼睛是心靈的窗子,用眼睛“唱”就是在用心“唱”。觀眾看喜兒手拿二尺紅頭繩,兩眼滿是喜悅的光芒,觀眾看喜兒唱到“王大春”,眼中則是少女的嬌羞顧盼。生活積累、表演技巧,缺一不可。最重要的,是感情要從內心流淌出來,要真。觀眾聽的不是聲音,是生活,是感情。

  願做一顆鋪路的石子

  幾十年來,每次接觸《白毛女》這個戲,我都感覺像第一次時那麼鮮活、那麼動人。一次一次挖掘,不斷發現新的東西。我時常覺得,我的藝術生命與喜兒的舞台形象,緊緊地連在了一起。

  2015年,年輕一代的演員再次復排歌劇《白毛女》。這部來自人民的紅色經典,滋養著一代代觀眾。一代又一代創作者、表演者的傳承演繹,又讓這部紅色經典煥發新的魅力。

  現在,不少青年演員都在深入生活,我希望他們下生活的程度再深些、范圍再廣些。做個有心人,留心觀察日常細節,觀察百姓如何生活、怎麼走路、有什麼表情,了解百姓會因為什麼而快樂、關心的是什麼。潛移默化,長期積累,對創作大有裨益。作為演唱者,要好好地琢磨中國的語言。咱們的語言多美啊!要把每個字都“啃”住了、唱圓了,像玻璃球一樣,送到觀眾耳朵裡,讓觀眾聽得真切自然。

  將《白毛女》一代代傳下去,是我做人、從藝的責任。我常和年輕演員們說:“快把我身上的本事都拿去吧!”我實實在在地教,希望他們實實在在地學,用實實在在的藝術成果面對觀眾。

  我願意做一顆鋪路的石子,把自己的藝術實踐經驗總結出來,讓新一輩人踏著它一步步走下去。希望年輕一代能發自內心向經典致敬,踏踏實實地走進生活、研究角色,不辜負觀眾,不辜負藝術,更不能辜負歷史。

  (作者為歌唱家,本報記者王瑨採訪整理)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