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花正好更待“果”熟時

昆明尋求延長“賞花經濟”消費鏈拓寬二次消費空間

2021年05月20日08:21  來源:昆明日報
 
原標題:春城花正好更待“果”熟時

  圓通櫻花大道。 記者王俊星攝

  安寧萬畝油菜花。 記者趙偉攝

  教場中路藍花楹。 資料圖

  呈貢萬溪沖梨花。 記者趙偉攝

  馬鹿塘杜鵑花海。 資料圖

  這個5月你去哪裡賞花了?教場中路打卡藍花楹盛景,安寧八街看玫瑰吃玫瑰,還是去祿勸馬鹿塘與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合影呢?作為“中國春城”的昆明,從來都不缺花,賞花習俗更是由來已久。早在明清時期就曾舉辦過“花朝節”,“國中罷市、紅翠出游……”是當時全民賞花的真實寫照。

  如今,“賞花經濟”已成為昆明旅游產業的亮麗名片、促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然而,隨著“賞花經濟”越來越熱,“冷思考”也越來越多。這麼多賞花地以花為“媒”,如何延展產業鏈,避免“曇花一現”,讓“花好”又“常開”?“賞花經濟”能否突破花期局限?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以花興農”文章該怎樣落筆?記者通過走訪各賞花地,在美麗的花叢中尋找答案。

  觀點

  “好花”如何結“好果”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賞花經濟’要抓住游客的心,需植入文化基因,培育優勢品牌。”

  ——五華區蓮華街道黨工委宣傳

  委員徐紅

  “出台精品民宿的扶持政策,讓村民自己經營特色民宿,同時將花海與展館、手工藝、民俗、康養等不同業態相結合,把花海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打造溫泉花海品牌。”

  ——安寧市溫泉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王琦

  “發展‘賞花經濟’,實現‘以花興農’,真正功夫在花外。”

  ——八街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邵博

  “推動‘賞花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著眼於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跳出花來看花,並將其作為載體和媒介,融合更多業態,營造‘乘數效應’。”

  ——市政協委員徐萍

  “賞花經濟”初萌芽

  突然爆紅的賞花地

  如何抓住游客的心

  今年4月底,位於大漁公園旁的錦柏生態園突然火了。一百多畝的高杆月季花及薔薇花進入盛花期,在朋友圈、抖音等新媒體的助力下,這個不要門票的賞花地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打卡。

  然而在這個爆紅的賞花地,市民劉女士的賞花體驗卻並不好。“我看到抖音上好多人拍的視頻很好看,就帶著家人一起過來打卡,但是找地方就不太順利。”由於這個地方突然火了起來,周邊交通不方便,劉女士開車前往的道路並不平整,坑窪較多。錦柏生態園和門口僅有一些村民自發擺放的攤位售賣食物,園內路面上丟棄著很多垃圾,廁所環境更是臟亂。劉女士說:“雖然這個賞花地火得突然,很多設施都還不完備,但還是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好的賞花體驗,不然就成了一次游了,也會影響昆明的形象。”

  “賞花經濟”最開始大多都是源於游客自發的賞花行為,帶火了一個賞花地后,再由地方政府和市場有意識地引導和規劃, 最終推動當地旅游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必須承認,很多地方的賞花旅游都是粗放型的,並沒有作為一種旅游產品來打造。”市政協委員徐萍說,游客的無序性和客流量的不可預見性,讓賞花目的地的接待者無法做好充足准備,農村不便的交通以及規模檔次略低的農家食宿,也常讓興致勃勃的游客多有埋怨,基本成為“一次性消費”。

  教場中路的藍花楹也曾面臨著同樣的問題。2018年,教場中路兩側盛放的藍花楹在網上爆紅,很多市民和游客前去打卡,卻因為拍照取景導致交通擁堵,很多不文明拍照行為也引起熱議。而且,僅一條花街,打完卡就走也讓這個賞花地陷入尷尬局面。

  從2019年起,五華區開始對教場中路道路進行提升整治,提出打造藍花楹景觀大道和藍花楹主題小游園。2020年,教場中路補種、移栽500余株藍花楹樹,新建了藍花楹主題公園,最大限度滿足市民出游及車輛通行需求。整個街面上更加突出藍花楹元素,還貼心地設置了一些適於拍照留影的安全區域,避免人們在道路上停留帶來安全隱患。沿街還增設了一些特色攤位,讓市民可以邊賞花邊吃美食。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賞花經濟’要抓住游客的心,需植入文化基因,培育優勢品牌。”五華區蓮華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徐紅介紹,五華區連續3年舉辦藍花楹文化藝術節,打造藍花楹文化地標,就是為了讓游客留得更久一點。今年藍花楹文化藝術節,還特別推出了藍花楹時光郵局和藍花楹賞花專列巴士,並在特定區域規劃建設了網紅打卡點,繼去年推出藍花楹冰棒又再推出藍花楹棒棒糖、藝術書簽、胸針等文創系列禮品,讓市民和游客充分感受藍花楹的人文魅力。截至5月10日,藍花楹文創產品銷售額達30余萬元。

  “賞花經濟”花常開

  各地唱好“四季歌”

  拓寬二次消費空間

  “花無百日紅”,受花期限制,“賞花經濟”普遍存在難以持續的問題。比如櫻花盛放,隻有短短一周﹔油菜花也隻有10天左右的盛花期。花期過后,如何變現“花”的價值,避免“曇花一現”?事實上,單一的項目和時間,並不能構成“賞花經濟”。一年四季花常在,正成為昆明各地近年來積極求解的方向。

  這幾天,安寧市溫泉街道金色螳川正在收割油菜籽,准備栽種向日葵,等待7月到來,一片金色的花海又將吸引游客紛至沓來。溫泉街道發展“賞花經濟”已經有10余年的時間,從一開始的村民零散經營,到現在全面布局,已經形成獨具特色的金色螳川精品旅游帶。

  每年的三四月份,到金色螳川看油菜花,七八月份賞向日葵,還有白塔村、珍泉村的萬壽菊、百日菊,沿川北路的銀杏和幾乎全年都有花開的“薔薇庄園”,填補金色螳川的時間空隙,進一步突破季節限制,延展花卉主題,形成不同花期、不同色調的花海景觀、大地藝術。

  除了運用“四季花海”來突破鄉村旅游產品季節的局限外,溫泉街道還對花海周邊的村落做了整體的規劃和開發。如溫泉小村、珍泉村、沈家庄村3個保留村落,啟動了村風村貌改造提升工程,並同步植入了產業,以實現“一村一品”的特色建設為目標,構成了富有特色的美麗鄉村文化游集散地。

  “我們還推出了很多活動,如牧羊湖景區的騎馬、劃船、坐羊車,后甸花海的釣魚、燒烤、蕩秋千,還有各種特色小吃、地道山貨等。”安寧市溫泉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王琦說,下一步,還要出台精品民宿的扶持政策,讓村民自己經營特色民宿,同時將花海與展館、手工藝、民俗、康養等不同業態相結合,把花海資源轉變為經濟優勢,打造溫泉花海品牌。

  採訪中,記者明顯感受到,與以往“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相比,如今“賞花經濟”消費鏈明顯延長,文創、採摘、休閑、馬拉鬆在內的二次消費空間逐步打開。

  作為同樣是老牌賞花地的萬溪沖,通過在旅游產品開發上不斷推陳出新,來破解“年年歲歲花相似”帶來的審美疲勞。2020年,呈貢區吳家營街道萬溪沖社區和昆明仟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成立了昆明萬小溪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昆明市呈貢區萬溪沖社區鄉村旅游的開發、運營。

  “經過多年發展,萬溪沖的梨花、寶珠梨都已經出名,但品牌還不成熟。我們希望通過品牌打造和升級,實現‘賞花經濟’的效益最大化。”呈貢區吳家營街道萬溪沖社區黨總支書記唐躍說,今年的“萬溪梨花節”期間,除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外,還以梨文化為底蘊,融合梨元素,推出了眾多梨木、梨作文創產品和IP新形象——“萬小溪”“萬小寶”,以及萬溪沖的吉祥物“萬禧貓”和相關的文創伴手禮,讓萬溪沖的元素能被游客和居民帶回家。

  此外,昆明萬小溪鄉村旅游開發有限公司正在將萬溪沖400米的村街改造成一個以梨文化為主要符號的商業步行街,銷售梨膏、梨醋、梨干、寶珠梨酥、寶珠梨棒棒糖、寶珠梨酒等寶珠梨系列產品。同時修建了一條6.5公裡自行車賽道和即將完工一條4.5公裡的登山步道,通過“賞花+賽事”“賞花+攝影”“賞花+研學”等多種形式破解“走馬觀花”式賞花游。

  “賞花經濟”結出果

  百花齊放春滿園

  推進“以花興農”

  發展“賞花經濟”,一個重要著眼點是如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以花惠民”“以花興農”,帶動農戶持續增收。那麼,“以花興農”應該如何推進?

  今年“五一”假期,要問昆明鄉村旅游哪裡最火熱,安寧八街的萬畝玫瑰一定榜上有名。在八街街道相連村委會,通往花田的柏油路上,賞花游客的車輛排成長龍。“去年來這裡路還不是很好,今年不僅路修好了,還可以坐大巴車過來,十分方便。”前來游玩的王暉已經是第3年來八街玫瑰谷,相比之前,他明顯感覺到基礎設施的提升,也發現食用玫瑰產品越來越豐富。

  “發展‘賞花經濟’,實現‘以花興農’,真正功夫在花外。”八街街道黨工委宣傳委員邵博介紹,八街食用玫瑰從庭院種植發展到規模化種植已有60多年的歷史。2005年,首家高橋食用玫瑰協會成立,由此也拉開了八街食用玫瑰產業化發展的序幕。但規模化種植初期,合作社缺乏市場經濟意識,隻注重發展種植規模,對市場營銷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曾經出現過市場收購價格上漲時農戶擴大種植規模,收購價格下跌滯銷時農戶含淚挖掉辛辛苦苦種植多年的食用玫瑰的情況。

  為解決產銷矛盾,八街街道通過招商引資平台加大對外宣傳力度,成功引進大華、花味道等鮮花加工企業,鼓勵食用玫瑰合作社、加工企業收購食用玫瑰鮮花進行精深加工,同時不斷加強創新研發,有效提高食用玫瑰鮮花加工效率,玫瑰花產值不斷提升。

  目前,八街有玫瑰花加工廠企業12家,合作社共計32家,有鮮花餅、玫瑰糖、玫瑰醬、玫瑰醋、玫瑰花茶、玫瑰護膚品等多個無公害玫瑰深加工產品。“今年玫瑰盛花期,我們舉行了‘八街慢生活·芬芳之旅’活動,旅游人數近30萬人次。” 邵博說,旅游帶來客流量的同時,也助推了八街的鮮花產業,今年食用玫瑰花生產加工4500余噸,總產值預計達8300多萬元,其中加工產值約4100萬元,“賞花經濟”真正推動了當地村民增收致富。

  剛剛完成脫貧任務,銜接進入鄉村振興的祿勸縣馬鹿塘鄉,也正在通過4000多畝杜鵑花實現“以花興農”。原先待開發的狀態已不復存在,如今的杜鵑花海景區建有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觀景台(休息廳)、標識標牌、流動公廁、垃圾桶等基礎設施,極大方便了游客觀賞。同時,花海開發直接輻射帶動景區周邊3個村委會17個村小組增收,間接帶動馬鹿塘鄉10個村委會116個村小組火腿、苦蕎面、馬鈴薯等農特產品銷售,還帶動周邊撒營盤、皎平渡等鄉鎮餐飲、住宿等行業發展。

  面對鄉村振興提出的新要求,馬鹿塘鄉的“以花興農”也逐步從農產品銷售、住宿餐飲等向旅游產業方向發展。馬鹿塘鄉相關負責人介紹,未來,馬鹿塘鄉將進一步完善景區設施,打造高原花海游覽路線、高山戶外運動路線、民俗文化體驗路線、生態農業體驗路線4大主題游線,將旅游收益與鄉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充分挖掘鄉域民族文化內涵,進一步拓展生態觀光功能,發展融合體驗、休閑、養生為一體的旅游產業。

  此前,在《昆明市建設世界春城花都專項研究報告》繪出的未來願景也逐步變成了現實。昆明市城市管理局局長陳劍平介紹,目前,昆明打造了北京路、滇池路等15條美麗示范大街以及穿金路、龍泉路、紅塔東(西)路、教場中路、春城路、日新路等33條花樹大街。下一步,還准備對昆明最美大街、最美小巷、最美游園等進行評比,全面提升道路整治效果,同時在東南繞城高速公路兩側打造生態廊道,把東南繞城高速公路打造成繽紛四季的美麗迎賓大道,不斷擦亮昆明“中國春城”的名片。

  “以花興農”取得了積極成效,但昆明“賞花經濟”的帶動效應、溢出效應仍未充分釋放,“以花興農”潛力仍有待進一步挖掘。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徐萍建議,推動“賞花經濟”高質量發展應著眼於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跳出花來看花,並將其作為載體和媒介,融合更多業態,營造“乘數效應”。應進一步拓展“賞花經濟”內涵,開展“賞花+”模式,通過豐富旅游項目、旅游產品,產生“1+1>2”的效果,將賞花游轉化為度假游,用多樣化的活動和產品來將“短期經濟”變成“常年經濟”,實現賞花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他山之石

  湖北襄城

  “一處美”變“處處美”

  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聚焦“賞花經濟”,開展“襄城無處不飛花”等活動,將鄉村振興與全域旅游融入其中,一方面推進鄉村景區化,發揮姚庵、肖沖、青龍、青山等重點村的示范引領作用,將襄城區全域鄉村打造成可供賞景、游玩、體驗的鄉村景區,使美麗鄉村由“一處美”提升為“處處美”﹔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政策引導作用,制定了一攬子發展鄉村旅游的獎勵政策,並對企業、旅行社、導游、大型活動等出台支持政策,推動全區旅游產業做大做強,在全區營造各類市場主體蓬勃發展的環境。

  江蘇鹽城

  花海裡上演愛情戲劇

  江蘇省鹽城市大豐荷蘭花海引進《隻有愛·戲劇幻城》文旅項目落戶該景區,打造目前國內演出場景最多、演出時間最長的沉浸式戲劇群落,給鮮花賦予愛的內涵,也為景區注入了靈魂。除了將鮮花制成手工香薰等文創產品,配合花卉觀賞推出花車巡游、水上飛人等演出,荷蘭花海還發展婚慶產業詮釋“以花為媒”寓意,設有1.2萬平方米的婚紗影視基地。2017年大豐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正式搬遷於此,每年有1.2萬對新人在此拍婚紗照、7000對新人在此締結婚約,他們來自江蘇、上海、安徽等地。將產業鏈前延后伸,荷蘭花海帶動所在區域三產服務業總收入年均增速超過30%。(陳雯)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