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內蒙古福路塔已以農耕經濟為主

2021年05月19日09:19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秦漢時內蒙古福路塔已以農耕經濟為主

福路塔墓地M27出土的銅扁壺、陶罐、牛肩胛骨等隨葬品。資料圖片

18日從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侯亮亮團隊獲悉,由山西大學、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浙江大學聯合組成的考古團隊,通過對內蒙古鄂爾多斯地區福路塔墓地人和動物骨骼C、N穩定同位素分析,証實秦漢時內蒙古福路塔已以農耕經濟為主。這不僅揭示了鄂爾多斯高原秦漢先民的食物結構和生業經濟,還通過比較內蒙古中南部地區西周至兩漢的生業經濟,判斷粟黍農業的不斷北進和強化為秦漢帝國的北方邊地開發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據侯亮亮介紹,鄂爾多斯高原位於歐亞草原東緣,往北通往匈奴等草原民族的重心地區陰山山脈及蒙古高原,往南直通秦漢帝國的核心統治區關中平原,往西直通河西走廊,往東通往華北平原。極為重要的“咽喉”地理位置,使得無論是南方的秦漢帝國還是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都非常重視對該地區的控制。

歷經爭奪,最終漢王朝取得了控制權。國內外學者對此極為重視,不僅關注相關政策制定者(秦始皇、漢武帝)和執行者(蒙恬、衛青、霍去病等)的巨大作用,還從宏大的歷史視角著眼,認為秦漢中央集權造就的大一統格局,使得秦漢帝國國力強盛、經濟基礎雄厚、軍隊實力強大,加之先進的鋼鐵冶煉等科技實力,構成了秦漢帝國取得鄂爾多斯高原實際控制的主要原因。

與此同時,日益豐富的考古資料也顯示,鄂爾多斯高原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生業模式的出現和發展,可能為秦漢帝國的強勢北進和實際控制該地區提供了重要物質基礎。

此次該團隊採用C、N穩定同位素方法,分析福路塔遺址人和動物骨骼中的骨膠原,發現先民主要以粟、黍(小米、大黃米)農業為生,並以粟、黍飼喂農耕民族傳統的豬、狗和雞等。同時,為了獲取畜力、毛、奶等產品,牛、羊等草原地區傳統的家畜也是先民主要飼喂的對象。部分牛、羊的食物中還添加粟黍飼料,這可能和季節性投喂相關。該研究有助於從更深層次理解秦漢時期低緯度農耕人群的強勢北進。

研究團隊推測,秦漢時期,漢民族將中原地區農業種植和農耕技術帶入鄂爾多斯高原。農耕文化與當地原有的游牧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產生了農牧兼容的文化格局。然而,相較游牧經濟而言,粟黍農業經濟才是秦漢先民最優的選擇,也是鄂爾多斯高原地區先民融合游牧民族的物質基礎。這為此前所說的“鄂爾多斯高原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生業模式是秦漢帝國的北進和最終勝利的重要物質基礎”這一論斷提供了有力的証據。

該研究已在國際知名期刊《國際骨考古學》在線發表。(詹媛)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