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已有35家“二合一”醫養機構

2021年05月18日08:48  來源:昆明日報
 
原標題:昆明已有35家“二合一”醫養機構

  養老中心裡的老人與醫護人員相處融洽。

  說起養老,很多患病老人面臨兩難處境:養老院服務周到,但不擅長看病﹔醫院能治病,但老人們都怕住院。

  有沒有機構能兼顧老人的照料和醫療服務呢?記者了解到,昆明35家機構實現醫院與養老機構“二合一”,養老、看病都在一棟樓裡解決,受到老年群體歡迎。

  看病養老一棟樓裡解決

  昆明廣福養老中心,一層和四層是醫療區,二層和三層是養老區。

  在醫療區,設有門診部和住院部,有內科、骨傷科、康復科、檢驗科、彩超室、心電室等多個科室,診療設備齊全。110個病房裡,配備有中心供氧系統、一鍵呼叫系統、24小時監控系統等設施。醫護工作台前,幾名護士正忙前忙后地記錄患者信息。

  “奶奶,您今天精神狀態不錯,再打兩天針就可以從3樓醫療區轉到4樓養老區了。”昆明廣福老年病醫院、廣福養老中心的護士長李燕梅,正在查看徐仲蓮老人的情況。

  2014年,徐仲蓮來的時候,有多種老年基礎病,生活幾乎不能自理。“我在這裡住了7年,一日三餐有人照顧,生病有醫生來治療,唯一的親人是侄兒,會定期來看我。”89歲的徐仲蓮說。

  李燕梅介紹,每天上午,值班醫生會到養老區查房,一旦發現老人在養老過程中出現疾病,可第一時間轉入醫療區。這樣,老人自己放心,家屬也放心。

  醫療區對外的日常診療、住院的老年人也有不少,主要是一些常見的老年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等。無論是門診住院的老人,還是養老中心的老人,在這裡看病住院,都能直接刷醫保卡。

  醫院變身養老中心

  住在養老區的方淑玲(化名)患有帕金森綜合症,也不願與人溝通。經過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老人病情和情緒有所好轉,看到老人的改變,家屬給養老中心送來一面錦旗。

  “我們更換的多家養老機構都不具備醫療資質。這裡不用往返折騰,省心多了。”方淑玲的兒子說。

  2014年,昆明廣福老年病醫院嘗試將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在昆明廣福老年病醫院的基礎上成立了昆明廣福養老中心,收治高齡失能老人,為其提供安養、護理、康復、診斷、治療服務。目前,養老中心共有8名醫生、30多名護士、16名護工。

  為了適應醫養需要,針對老年人慢阻肺病人多的特點,養老中心成立了呼吸科,建立起了省內一流的肺功能檢測室。此外,還與雲南省第三人民醫院建立醫療聯合體﹔與昆明市延安醫院建立醫療技術幫帶制度,重點扶持呼吸內科。同時,還開設了咳嗽門診和戒煙門診。

  10部門發文推進醫養融合

  目前,昆明市有35家醫療機構+養老機構共同體模式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

  醫養融合,是近年昆明市相關部門和養老企業一直都在探索的問題。近日,昆明市衛生健康委員會等10部門聯合發文提出:支持二級及以下公立醫院轉型發展成為醫養結合機構、有條件的二級以上綜合性醫院開設老年醫學科、二級以上中醫醫院設置治未病科、有意願的三甲醫院採取市場運作方式開辦醫養結合機構。鼓勵二級以上醫院開設安寧療護病區、一級以下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安寧療護病床﹔引導三級醫院優化科室設置,增強老年病診療能力。

  此外,昆明市支持有條件的醫療機構舉辦養老機構。針對規模較大養老機構,支持申請內設醫療機構,簡化醫養結合機構設立流程,對養老機構內設診所、衛生所(室)、醫務室、護理站,取消行政審批,實行備案管理。到2022年,實現養老機構和醫療衛生機構100%簽約合作。

  在養老院裡就可以看病、在醫院裡同樣可以養老——患病老人們盼望的這一景象,今后將在昆明越來越普遍。(徐婕)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