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漁村文化“保留地”

2021年05月15日11:5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夏天是滇池最美的季節,湖邊濕地荷花開得正好,湖岸上樹木生機勃勃。

夏季是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舊寨村最熱鬧的時候,農歷六月二十八的漁人文化節,上萬人涌入村庄,舉行放魚儀式和千人爛泥塘捉魚比賽……

作為滇池岸邊的傳統漁村,舊寨村現已告別漁業,而漁家文化卻保留了下來,並且全村上下正不斷發力,打造特色漁村。

阡陌交通,屋舍儼然

最難忘村裡那一絲清幽

從昆明主城出發,驅車沿高海高速和環湖南路向南行駛40余公裡,便可到達舊寨村。從舊寨村望去,滇池湖景映入眼帘。微風徐徐,夾雜著一絲潮濕的腥味扑面而來,讓人腦海裡不禁浮現出魚蝦躍水而起的場景,心情怡然自得。

舊寨村地勢平坦寬廣,房屋錯落有致,紅磚青瓦,雖然土坯房與洋房相結合,但因為布局規整,絲毫不會讓人覺得雜亂。村子最前排房屋的白牆上,是一幅幅靈動的水墨畫——魚兒在水裡嬉戲,漁家人將剛打撈起來的魚裝進盆裡,泛舟滇池,茂盛的蘆葦隨風搖曳……漁村文化被展現得淋漓盡致。

從前,村子裡的道路都是土路,雨天,道路泥濘,村裡人外出趕集,都要備兩雙鞋,一雙雨鞋、一雙皮鞋。現在,村裡的道路雖不寬敞,但整齊劃一,新鋪的石板路,干淨整潔,道路兩旁綠樹成蔭。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

老建筑見証著鄉土變遷

舊寨村有1136戶2815人,村裡保留了不少老建筑,最有特色的要數趙氏宅院,它是村裡人一代又一代的記憶。

趙氏宅院始建於1936年,佔地面積330平方米,磚木結構,走馬轉角樓建筑,為傳統的一顆印建筑。2013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底,被列為昆明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歲月失語,惟石能言,老建筑見証了村裡的變遷。

84年過去了,趙氏宅院屋頂的瓦片保存完好,木頭上的雕像清晰可見,讓人們不禁感嘆先輩們巧奪天工的技藝。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趙氏宅院用作村裡的祠堂,村裡人在這裡辦客事,一村人聚在一起,開開心心。”楊曉昆說。楊曉昆是舊寨村支部書記,土生土長的舊寨人,關於趙氏宅院,最多的記憶便是村裡有人辦客事時,一村人聚在裡面吃宴席,充滿著濃濃的鄉土氣息。平時,這裡作為老年人的娛樂場所。

渾水摸魚,尋回童真

漁人文化節兼具儀式感和娛樂性

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八,村裡人都回來了,還有大量涌入的游客。人們撐一支長篙,在渾水摸魚中尋回童真。

下水捕魚前,漁民們會在岸邊舉行儀式,祈福風調雨順,有個好收成。近年來,隨著滇池治理工作深入開展,滇池周邊漁村村民已經告別了打魚生活。

隨著十年禁漁工作的開展,舊寨全面禁漁,但村裡依舊保留著漁家文化,漁家人的祈福活動一步步演變成漁人文化節,銅鍋魚、炸銀魚一直是村裡的美食,到舊寨村,一定要去吃銅鍋魚。

2010年開始,為了讓更多人體驗“漁獵文化”,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八被定為漁人文化節。在這幾天裡,村裡人都回來了,外出打工的、出嫁的,除本村的人外,還有大量的人群涌入村裡,人數最多時,一天的人流量能達到上萬人。

漁人文化節不僅有傳統的舞龍、花鼓踩街表演,還有文藝表演、鮮花潑水祈福狂歡、千人漁家宴、篝火晚會等節目。最令人矚目的要數放魚儀式和千人爛泥塘捉魚比賽。

村前的水塘旁圍滿人群,水塘裡魚兒游來游去,大孩子小孩子們躍躍欲試,想在水塘裡大展身手。隨著一聲令下,選手們沖進水塘,在齊腰深的泥水塘中,帶著網兜、臉盆、編織袋等工具,弓著身子前進,隻為捉到魚王。雖然全身上下都是泥水,但讓人很滿足。

漁人文化節帶來的最大收獲是傳播漁家文化,增進村裡人的感情。漁人文化節越來越受歡迎,規模越來越大,也為當地實現了創收,農家人會在當天拿出自家的農產品,現場售賣。

民俗土菜,感受鄉愁

鄉街子再現昔日熱鬧氛圍

隨著人流的增多,村裡開始考慮,如何解決游人的食宿問題?在趙氏宅院后面,7套民宿初具雛形,白牆青瓦,牆壁上全是漁村特色水墨畫,民宿目前由一家公司負責裝修,公司將結合漁村文化特色,打造不一樣的民宿。

除了民宿,村裡還保留了不少土坯房、紅磚房,舊寨村委會監委會主任朵福指著一套土坯房介紹,后期,這些土坯房、紅磚房都會用起來,建成特色民宿,不改變外牆原有風貌,將房屋內部打造成酒店級別的房間。入住這裡,在農家小院裡,聽聞鳥語花香,在濤聲的節奏中感受鄉愁。

“漁人文化節期間,大量游客涌進舊寨,但村裡的接待能力不強,吃飯、住宿都難以滿足。之后會提高接待能力,也會鼓勵村民們,做農家菜招待客人。”朵福說:“我們不僅要帶動全村富起來,還要讓村民們加入到打造舊寨村的行動中來。”朵福說。

花香四溢,蔬果飄香

養花種菜是村民的致富路

在豐收季,村裡花香四溢,蔬果飄香。

村裡八百多畝耕地,有人承包了一部分種植鮮花和蔬菜,搞產業化種植。在豐收季,村裡花香四溢,蔬果飄香。舊寨村的鮮花種植從2012年開始,幾個東北人來到村裡,承包下二十多畝土地,種植非洲菊、玫瑰等鮮花,還請了村裡人幫忙。漸漸地,村裡人學會了種花,開始嘗試自己租地,種植花卉。

張紹華是舊寨村一名花農,承包了6畝地,一家四口都在做鮮花種植。這個43歲的中年男子皮膚黝黑,身材微胖,但照顧起花來絲毫不含糊,有自己的一套。“養花講究技術,早晚澆水,花最怕紅蜘蛛,得時刻盯著,一旦發現就得打藥。”張紹華說。

花價受市場影響大,最好的時候,一把20枝的玫瑰能賣到40—50元,但價格低的時候,一把花隻能賣三四元,完全是虧本的。花價高時,張家一年的收入有10多萬元,今年受疫情影響,一些花過了花期還沒賣出去,為了不影響下一輪的種植,張紹華隻能忍痛將花剪下,扔在地裡。

下一步,村裡會留出200畝土地,開設農耕文化體驗項目。周末節假日,讓快節奏的都市人放下壓力,帶上孩子老人,到田間地頭感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不易,感受“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喜悅,感受“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景。

榮耀加身,助力發展

多個榮譽稱號讓發展之路更清晰

舊寨村先后榮獲省級生態村、市級衛生村、巾幗示范村、先進基層黨組織、文明村、信用村、無毒村、零家庭暴力示范村、優秀婦女之家等榮譽稱號。2020年,舊寨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前來村裡考察的團隊一批接一批。

舊寨村地理位置好,自然環境佳,為其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為了增強村民的文明意識,村委會將“鄉風文明、和諧穩定、富裕幸福”作為村庄治理的目標,最為明顯地體現便是,村中整潔干淨,走在村裡,難尋垃圾的蹤影,沒有人把車輛亂停亂放。

近幾年來,舊寨村先后實施了村庄環境整治、富民強村、文化惠民和移風易俗工程建設。整治工作中,舊寨村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累計投入資金1100多萬元,對村間道路進行硬化,改水改廁,鋪設污水收集管網,安裝照明設施,建設村內綠色精品小廣場,新建了鄉村旅游接待中心,建起仿古廣場,打造古朴民風村庄風貌。新建修繕了6個村組課堂,統一修建了6個停車場,建起兩座村級綜合文化樓,文化樓內設有農家書屋、老年大學、衛生所、兒童之家等。

村子最前端有一塊閑置的土地,面積30畝,上面長滿了荒草,因為不能建房,村裡將這塊地以每年30萬元租金承包給了一家公司。這家公司負責民宿建設,以及將空地建成一個足球場,成立足球俱樂部、青少年訓練基地,場地還可以用作活動用地,租金歸村集體所有。

現在的舊寨村,民宿、農家樂還未建成,足球場也還是一塊荒地,但漁人文化節已將漁家文化傳遞開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個發展中的漁村會越走越好。(汪雨春)   

(責編:徐前、祝鴻偉)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