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入年輕人QQ群 這個中年人非要勸年輕人快樂

2021年05月12日08:5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潛入年輕人QQ群 這個中年人非要勸年輕人快樂

徐世海的大兒子徐浩宇曾在家裡的小黑板上為父親畫像。受訪者供圖

徐浩宇生前畫的抗疫一線醫護人員肖像。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景爍/攝

一個45歲的中年人混進了成員平均年齡十四五歲的QQ群。

通常在晚上11點,這些群會活躍起來,中年人徐世海緊盯著屏幕上的每一條消息。

年輕人吐槽學校,聊華晨宇的歌,他一首沒聽過,插不上話。有人喊他“上兩把”游戲,他回復,“上不了,家長管得嚴”,其實是不會打。他擔心老“潛水”會被群友遺忘,就總發10元、20元的群紅包。

隻有一類發言能真正觸發徐世海的行動,比如“想死”。他會馬上向發言者提交好友申請,並設為“特別關注”,准備私聊。

有一次他看見有人在QQ群發了這種話,幾十條慫恿和鼓勵的信息隨即冒出來。徐世海模仿青春期少年的語氣發言:“你真傻,有什麼比我們一起快樂地玩耍更有意義嗎?自殺就是膽小鬼,最后隻能下地獄!”結果他被移出群聊。

徐世海曾被同一個群“踢”過6次。為了再進群,他就申請多個QQ號、借號,再找人拉自己入群,他還被當成過騙子。

在群裡,他努力偽裝成“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孩子”。他看年輕人發的微信朋友圈信息,學網絡用語,發言時“戰術性”地加上粗話。他閱讀研究青少年心理的書籍,為了跟上年輕人的最新潮流,附近中學放學,他去學校大門口蹲著,聽學生聊天。

群聊熱鬧的時候,年輕人熬夜,他也不睡覺。一看見有年輕人發“輕生”的言論,不管這言論發泄情緒的成分有多大,他都會啟動“救人”模式。在現實中,徐世海做裝修工程,是鄭州市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隊員,也是位父親。

有天深夜,一個男孩在QQ群裡發了一句“再見”,爬上宿舍樓頂。徐世海陪他聊了5個小時。凌晨4點,男孩對他說,學校要出早操了,“放心,我已經想開了”。

一個湖北女孩到鄭州參觀動漫展,被人騙到酒店,拍下裸照,寫下欠條,上面有身份証號、家庭住址和父母聯系方式。她不敢告訴家人,深夜在街邊痛哭,產生了輕生的念頭。徐世海是她的網友,得知她的情況,一邊在線開導她,一邊幫她報警。

還有一次,一名中學生說被同桌掌握了隱私,長期被勒索,同桌拿他一學期的生活費買了手機,他說“不想活了”。

徐世海給勒索者打電話,自稱是警察,電話那頭的聲音聽上去很稚嫩,緊張得有了哭腔。這通電話后,求助的中學生收到同桌的道歉和欠條。聽徐世海的建議,他后來轉學了。他對徐世海說,以后我參加工作,掙到的第一份工資就給你。

“重要的是他願意好好活下去。”徐世海說。

去年5月12日,徐世海17歲的大兒子徐浩宇自殺了。就在前一天,徐世海還跟救援隊去打撈落水老人。晚上回家,看見兩個兒子正在玩游戲,“一切如常”。他記得徐浩宇給自己倒了茶,洗完衣服又拖了地。第二天早晨,他被敲門聲叫醒,小區保安問,有個孩子從頂樓跳下來了,“是不是你家孩子?”

如今,在很多親戚朋友的記憶裡,徐浩宇還是陽光開朗的形象。他身高186厘米,皮膚白皙,樣貌帥氣。他會在爬山時幫同伴背最重的包,有同學生活費花完了,他拉著對方一起吃飯。

徐浩宇喜歡美術,他畫抗疫的護士,也動手給朋友制作禮物。生前,他已經想好了未來要學服裝設計或做自媒體人。他愛和家人開玩笑。認識他們一家的人說,他家裡挺有“煙火氣”。

徐世海回憶,翻遍兒子的遺物,也沒找到他輕生的原因。那段時間,徐世海“整個人活得像是懸浮的空氣”。他打開兒子的QQ號,進入兒子常去的聊天群。

那是一個他不曾了解的世界——根據他的觀察,即使在一些以游戲、動漫為話題的青少年網絡社交群裡,也有人發和“死亡”相關的話題。包括兒子在內,不少人都看過被文旅部列入網絡動漫黑名單的“暗黑漫畫”。

徐世海拜托兒子的朋友、自己認識的年輕人,把他拉進類似的群裡,他也進過“約死群”。

徐世海記得,有學生在群裡說,想掐死某人。有人稱“真的活得夠夠的”,群友給他詳細介紹自殺的方法。還有人說,“你選對了,隻有死才能解脫”。有孩子說完“我走了”,又問“你們來不來”。

徐世海想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刻作了那個決定。

在群裡“潛伏”越久,他越覺得后怕。一些人會公開傳遞這樣的思想——別指望父母、老師能幫你做什麼,想改寫人生,隻有生命重來。這些話使得本就低落的年輕人更加絕望。

他認為,這些隱秘的角落就像“黑洞”,年輕人涉世不深,很容易被裹挾進去。

在徐世海的日常生活中,說不准何時,年輕人就會發來消息。他走路攥著手機,睡覺把手機擱在枕頭邊上。他從不關機,始終開著響鈴提醒。

他正開車,信息來了,他會靠邊停車,熄火專心陪聊。好幾次,他在駕駛座上從天黑坐到天亮。有時他睡著了,手機響了,他強迫自己清醒過來,在黑暗中回復。他抽煙,手機信息一隻手回不過來,他就把煙放下,常常忘了再拿起來。

有時候,他費了半天勁,讓那些孩子“想通了一點”,沒多久,對方的情緒又不好了。他把手機一扔,嘆口氣,又抓起來接著聊。

“他們壓抑太久了。”徐世海說,“就像一個汽油桶,早已積滿了油,就差一個火星把它引爆。”

不止一個年輕人對徐世海說過,日常煩惱幾乎沒有出口。一個18歲的男生告訴他,自己不開心,但父母覺得他衣食無憂,認定他無病呻吟,老師也常責備他。他自我懷疑,越來越敏感,在半年的時間裡,他不斷找徐世海傾訴。

和這些年輕人聊天時,徐世海覺得和去世的兒子更近了。根據他的體會,自己接觸過的說著“不想活”的青少年,絕大多數都善良、懂事。他尋找兒子的影子——從小被身邊人稱贊“省心”,習慣把壓力埋在心底,對家長“報喜不報憂”。

“別管遇到什麼事,不方便跟家人說的都可以和我聊。”徐世海總是對年輕人說這句話。

他觀察過一些家庭,父母自認為成了孩子的朋友,但孩子並不認可。聊天時,徐世海從不反駁年輕人的意見,他會順著對方說,給他們發段子,幫他們出招解壓,比如“把討厭的人畫成烏龜”。

有人笑他聊天“土”,他也自嘲,“我這算小偏方”。對話的人回他“哈哈哈哈”,他很高興,覺得成功了。

他還經常做“夾在中間”的調和者。一位單親媽媽找他,說14歲的兒子留下遺書,一心想自殺。孩子見到徐世海,第一句話是,“誰勸也沒用”。

徐世海跟他單聊。最終,還是男孩紅著眼睛先開口了。他和母親、弟弟一起生活,在他看來,母親太過追求完美,總批評他。他給弟弟做飯,做得不好也被埋怨,感覺自己一無是處。

那天,這一大一小聊了五六個小時。離開前,男孩主動加徐世海微信,后來也常找他聊天,一直沒中斷學業。

一次,徐世海幫朋友送孩子上補習班,那是一名初中生,周末補課到夜裡11點多。在“徐叔叔”車上,男孩高聲大罵父母。

徐世海兩頭忙活,他勸那對父母取消了大部分補習班,也勸孩子,“父母初衷是好的,但方式你不接受,再有沖突就默念‘他們愛我’”。

河南省2020年有115.8萬人報名高考,約佔全國高考報名人數的11%,省內隻有一所211大學。在省會鄭州,幼兒園孩子學英語,初中生沒周末——都是常態。徐世海覺得,學業是年輕人最大的壓力來源。他回憶,兒子徐浩宇近視,去世前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0點多回宿舍。

通過和年輕人聊天,徐世海發現,有一些學校讓學生檢舉同學的日常表現,記入學期末的綜合評分﹔不少家長經常訓斥孩子,提起他們就搖頭嘆息。

他朋友的女兒正上初三,每晚做題到深夜,常常為作業急得大哭,會抽自己耳光,用圓規刺傷自己。這個優秀的女孩一直上“精英班”,一次考試失利掉進“普通班”,就冒出了自殺的念頭。

一個上高二的女孩告訴徐世海,她是家裡學歷最高的,背著全家的期望。可她真的學不進去了。她請假調整狀態,老師和父母急了。父親說,“你就是在家等死”,不再給她生活費。她開始懷疑親情。

“全國學生那麼多,都去清華、北大也坐不下呀。”徐世海勸她,從學校到社會就像學開車一樣,一開始誰都手生,路上人多車多,但你真上手啟動了,開著開著也就成老司機了。“人生就像心電圖似的,起起伏伏才是活著,一馬平川不就廢了。”

2020年高考前,他寫了一篇《給高三孩子們的一封信》,發在社交網站,勸學生別把人生押在高考這一關。“就好比我們到了電影院,不管進去哪個放映廳,都有精彩的故事。”

徐世海出生在河南南部一個村庄,家裡隻供得起哥哥讀書。初三沒上完,他就外出打工。為了給家人一個交代,他回家參加中考,交了白卷。16歲,他來到鄭州,文縐縐地記下:“馬路真寬,街邊的泡桐一棵拉著一棵,一排挽著一排。”

他去工地學推斗車,一車磚頭200斤,裝混凝土的更重。幾天干下來,他手上都是泡,這些泡又變成繭。一次,他推翻了斗車,摔進水泥裡。

他學會了看施工圖放線,掃一眼磚垛就知道是堆了幾千塊,瞄一眼車就能判斷裝了多少立方米沙子。因為表現出眾,他被老板送去學技術。他同時打過幾份工,20年前就月收入過萬元,逐漸在鄭州站穩腳跟。

“現在的孩子不必為一點想吃的零食絞盡腦汁,不必為一件新衣服輾轉難眠,也不必為一點學費忐忑不安、為一套三角尺軟磨硬泡。”他在文章中寫道,小兒子一周用掉的鉛筆比當年自己一年用的都多。

但是,大兒子去世后,他開始理解當代孩子的壓力。小兒子正讀小學二年級,徐世海每天都會問問學校裡的事,“開心不開心的都說說”。看到孩子不高興,他買玩具換真心話。

他見過有家長不拿孩子的痛苦當回事,還指責孩子不懂事。當事人輕鬆聊起這些,徐世海則聽得心情沉重。

日常生活中,他粗線條,老忘事兒,留著接近光頭的圓寸,總被人調侃“一套衣服穿一季”。但對年輕人的一句話、一個舉動,他都格外敏感小心。

和孩子們聊深了,他會告訴對方真實身份。他發去徐浩宇生前的照片,感嘆“其實對父母來說,沒什麼比你們活著更重要了”。

徐世海曾在群裡遇到過兩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他們互稱兄弟,在群裡懟人、罵臟話,說不想活了。徐世海剛勸兩句,人家就讓他閉嘴,他打不開局面。最后,兩人說“再見了”,再沒回復他。

第二天,徐世海聽群裡的人說,兩個少年已經離世,有群友在這條消息下點贊,他則痛哭起來。

受挫不能讓他死心。年輕時他就愛管閑事兒。在路邊碰見臨盆的產婦,把人送到醫院,還把費用交了。為了幫人,他搭進去不少錢。身邊的人,誰家遇到事兒都愛跟他說,小到烹制新菜,大到家裡裝修,他都去幫忙。在紅十字水上義務救援隊,他出的任務不少,有時需要開長途車,連續忙好幾天。

他的朋友年齡從十幾歲到五六十歲都有,都愛去他家吃飯,還有人專門把家搬到他家附近。

徐世海算過,自己試圖“救”過的年輕人有幾十個。有的生活在鄭州,有的在雲南、貴州。有人后來工作了,當警察的、做生意的、開工廠的、送外賣的都有,還有人是“斜杠青年”,同時忙活好幾份事業。

邁過人生的難關后,一些年輕人還會找他。一個短發的女生性格爽朗,她告訴徐世海,“以后可以把我當半個兒子”。

也有人最終刪掉了他的聯系方式。徐世海理解,生活重新開始了,忘掉過去挺好的。

每過一兩個月,他就會去兒子墳前,擺上兒子生前愛吃的雞腿、愛喝的雪碧。他會對兒子念叨那些被自己救下的孩子。他想,如果當初有人拉兒子一把,悲劇也許就不會發生。

徐世海非常珍惜“父親”這個身份。小時候被迫中斷學業,他一度不理解父親。和所有過於傳統的中國父子一樣,他當了一輩子農民的父親沉默寡言,鮮少與晚輩交流。

徐世海想盡力做個開明的父親。兒子在世時,遇見煩心事,他主動敲門,“有啥解決不了的我幫你”。學校發生了“不公平”的事,兒子站出來發聲,與人起了沖突,他為兒子撐腰。

徐浩宇去世后,徐世海主要精力都用來陪家人。他最關注的是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旦發現“看起來有問題”的QQ群,他就抄下群號,發給身邊的家長一起舉報。三四個月裡,他找到的30多個群先后被處理。

他常和朋友交流與年輕人溝通的心得,他的一些朋友說,受他影響,自己也不再執著於孩子的學習成績,會給孩子做好吃的,也會帶孩子看電影放鬆。

如今談起去世的兒子,徐世海會一支接一支地抽煙,不時背過身去擦眼淚。他常備速效救心丸,防備想兒子想得太傷心。走在路上,看到和兒子相似的背影,他常常忍不住上前拉住對方,問一句“吃飯了沒”。

在巨大的悲痛中,他依然選擇在網上講出失子故事,“讓別人家參考,不要發生這樣的悲劇”。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他,他擔心“小偏方”不受認可,“畢竟,很多孩子出了問題,家長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

又一次陷入對兒子的想念時,他會翻出年輕人發來的信息,給自己打氣。一個男孩拿第一筆工資給徐世海買了禮物。一個曾請他雇人襲擊父母的少年,平穩地度過了青春期,現在向他咨詢該給父母買點兒什麼。

讓徐世海最難忘的是,有年輕人說,自己也想有個這樣的爸爸。不止一個年輕人和他提過:“以后能不能叫你爸爸?”他全都拒絕了。

“無論如何,每個孩子的父親都隻有一個,別人無法取代。”徐世海說。(王景爍 應採訪對象要求,文中徐浩宇為化名)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