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中的李大釗,不僅是一個革命者,還是一個關心學生的老師,有著很溫暖、血肉豐滿的一面,讓人感受到革命先烈和普通青年原來那麼近,而他也曾是一個少年。”
——————————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編號為“0001”號的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並不是什麼“奇珍異寶”,而是一個絞刑架——1927年,北京,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李大釗,和其他19位革命者被軍閥絞殺。李大釗第一個登上絞刑台,慷慨就義,年僅38歲。
近日,“播火——李大釗革命活動檔案史料展”在北京市檔案館開幕,展出檔案、資料、圖片等近200件,包括從北京市檔案館館藏有關李大釗的檔案史料中精選出的80余件。
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我們在檔案上看到的李大釗,無愧於這些后世的評價,更是一個活生生的青年。檔案記錄了他一步一步的青春成長歷程,將百年前的歷史拉到我們眼前。
“檔案中的李大釗,不僅是一個革命者,還是一個關心學生的老師,有著很溫暖、血肉豐滿的一面,讓人感受到革命先烈和普通青年原來那麼近,而他也曾是一個少年。”北京市檔案館研究館員、本次展覽策展人梅佳說。
“播火”展覽以李大釗的生平和革命活動為主線,由播火者、創始人和先驅者三部分組成。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於河北樂亭縣大黑坨村,一張他青年時期的照片拉開了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
1905年,16歲的李大釗考入永平府(今河北省盧龍縣)中學堂,在這裡,他開始閱讀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作和當時宣傳新思想的書刊﹔1907年,18歲的李大釗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比較廣泛地接觸新學。
在這兩所學校的師生合影可以看到,李大釗和其他青年學生一樣,臉上稚氣未脫,但已然心憂天下。他曾在1908年寫過一首《登樓雜感(戊申)》,詩中寫道:“感慨韶華似水流,湖山對我不勝愁。驚聞北塞馳胡馬,空著南冠泣楚囚。家國十年多隱恨,英雄千載幾荒丘。海天寥落閑雲去,淚洒西風獨倚樓。”家國情懷,在不滿20歲的李大釗心中萌發。
1913年年底,為了進一步學習深造和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李大釗在友人資助下東渡日本留學,1914年,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開始接觸社會主義思潮和學說。在日本期間,年輕的李大釗進一步打開視野,並投身到了學生運動中。
1915年,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李大釗代表中國留日學生總會執筆撰寫6000余字的《警告全國父老書》,通電全國。1916年5月,李大釗又在其主編的《民彝》創刊號上發表了《民彝與政治》一文,對“大盜竊國,予智自雄”的袁世凱進行了猛烈抨擊。
1916年的春天,27歲的李大釗在他正青春的年紀,撰寫了《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這是他作為革命民主主義者的一篇代表作,更充滿了青年朝氣蓬勃的進取精神。
1916年5月,李大釗回國,6月創辦《晨鐘報》﹔1918年1月,李大釗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在這個崗位上,他“如魚得水”,增購並多次捐贈《獨立周報》《樂群》《民彝》《言治》等進步雜志書籍,使圖書館成為傳播新文化、新思想的重要陣地。
在展覽中,我們能看到“北京大學圖書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關於增訂外文期刊的決議”,1918年12月22日,李大釗與陳獨秀創辦《每周評論》,本次展覽展出了創刊號圖片。
1918年,是李大釗值得被歷史銘記的一年。他在這一年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的勝利》等著名演說和文章。他斷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在本次展覽“播火者”這一部分,李大釗與北京大學青年學生在一起的檔案佔了較大比例。“李大釗時任圖書館主任,后來又成為教授,他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對象,除了《新青年》的讀者,很多就是在大學接觸到的這些學生。”梅佳說。
1918年6月,李大釗等人在北京籌建少年中國學會,1919年7月1日學會正式成立,“本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1919年3月23日,在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等人在北京大學發起平民教育講演團,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
1919年,李大釗在《新青年》上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較完整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1920年10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開設“唯物史觀研究”課程,展覽展出了一份學生賀廷珊的試卷,和一份李大釗因事停課的請假條,讓觀眾仿佛重回當年的課堂現場。
1920年3月,李大釗組織發起成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研究會成立之初,在北京大學第二院設立了一個小型圖書室,存放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這就是著名的“亢慕義齋”(德文“Kommunismus”的音譯,意為共產主義——記者注)。
無論在學業、事業還是生活上,李大釗都十分關心青年一代:一份《公余法文夜校發起人啟事》檔案中能看到,李大釗等人發起,為學生開設法語夜校﹔一封寫給北京大學會計科的擔保函,是李大釗為擔保學生劉仁靜學宿費。
1923年,李大釗曾兩次致信胡適,推薦出版蔡和森的《俄國社會革命史》。在檔案中能看到,李大釗言辭懇切:“……蔡和森君所著之《俄國社會革命史》,世界叢書內可否納入?和森很窮,專待此以為糊口,務望吾兄玉成之……”
“檔案的特性決定其是最直接、最真實地還原歷史的,是在歷史現場直接形成的,而非人為創作,更沒有后期加工。”梅佳說。
李大釗之后載入黨史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1920年10月,李大釗等在沙灘紅樓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其辦公室,成立了北京共產黨小組,11月改稱北京支部﹔同月,他親自創建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6月,李大釗作為首席代表,率領中共代表團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展覽展出了他當時參加會議的登記表……
梅佳介紹,在本次展覽中,有20余件檔案為首次向社會公開展示,包括李大釗摯友為保釋李大釗家人寫給警察局的呈信、京師警察廳請求荷蘭公使協助檢查東交民巷共產黨人藏匿處的公函、北京大學請求內務部取消通緝李大釗寫給教育部的公函等……
1927年4月6日上午,李大釗被奉系軍閥逮捕,在獄中受盡酷刑。展覽展出他的《獄中自述》,在最后時刻,他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保護青年,“今既被逮,惟有直言。倘因此而重獲罪戾,則釗實當負其全則。惟望當局對於此等愛國青年寬大處理,不事株連,則釗感且不盡矣”。
22天后,4月28日,李大釗從容就義,實現了他在《青春》中的誓言——“吾願吾親愛之青年,生於青春死於青春,生於少年死於少年也。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