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珂:懷匠人之心,雕中華文化之美

 

2021年05月11日08: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李春珂:懷匠人之心,雕中華文化之美

  工作中的李春珂

  李春珂作品《吹簫仕女》

  李春珂作品《冠代流傳》

  李春珂作品《寶相花熏》

  李春珂與象牙雕刻的緣分已經持續了57年。

  新中國成立那年的3月,李春珂在北京出生。1964年,初中畢業的李春珂因為身體原因錯過了考高中。正巧,那一年北京象牙雕刻廠招收首批學徒工,自小熱愛畫畫和手工的李春珂便進入雕刻廠當學徒。由於李春珂當時年齡太小,廠裡人事科的科長就去找廠長商量他的去留。廠長見到李春珂第一句話就問:喜歡干這個嗎?他馬上答道:喜歡!廠長說:喜歡那就留下吧。

  由於象牙材質十分珍貴,象牙雕刻藝術自古以來便與皇家密不可分,並被視為中國歷朝歷代的皇家珍品。“燕京八絕”之一的象牙雕刻更是被譽為京城傳統工藝美術的“四大名旦”之首。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外匯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都來源於工藝美術制品的出口,北京象牙雕刻廠在政府扶持下成立,並成為國家的創匯大戶。那時,出口一件17.5厘米的仕女牙雕擺件,換得的收入相當於國家出口24輛“永久”或“飛鴿”牌自行車。既可以做喜歡的事情,又能夠為國家創匯、爭光,15歲的李春珂這樣想著便干勁十足。

  然而學習技藝是辛苦的。北京象牙雕刻廠那時採用的是“六二制”培訓法。即每天6個小時做工,兩個小時繪畫。“剛開始上手做工時,學徒都先學習做工具,磨鑿子、磨銼刀,兩周之后開始熟悉象牙料,做一些象形的小物件。學徒期是3年。”李春珂回憶說。學徒期間,李春珂就住在廠裡,白天工作完,他依然不下班,晚上留下繼續做,他說那時總覺得時間不夠用,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李春珂所在的工作車間是“人物車間”,以雕刻仕女等人物形象作品為主。為了拓展雕刻的內容樣式,1968年,19歲的李春珂拜素有“花楊”之稱的京城牙雕前輩楊士俊為師,學習花鳥雕刻。這一學便又是3年。憑借著超乎常人的用功刻苦和領悟力,學成回廠的李春珂成了廠裡最年輕的師父,22歲的他帶起了徒弟。

  1976年,李春珂被推薦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那真是如飢似渴地學,特別投入。每天早上7點爬起來,一直到夜裡一兩點,天天如此。”李春珂回憶說。1978年,由於擅長人物雕刻,李春珂又拜孫森為師學習雕刻,並在孫森的帶領下,制作了大型牙雕組件《八十七神仙圖》《唐王游月宮》,此外,還獨立創作了《麻姑獻壽》《嫦娥奔月》《化蝶》等牙雕作品。

  1983年,李春珂再一次獲得了進修機會,而這一次進修對他日后的創作理念產生了巨大影響。那一年,李春珂與全國30余位青年骨干共同進入西北大學漢唐藝術學習班進修,為期6個月。“當時,西安的各大博物館都對我們開放,我們想看什麼藏品,倉庫管理人員就擺出什麼藏品。我親手觸摸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然后細細琢磨,感受它們的韻味。”李春珂說,那一次的學習和參觀,讓他充分感受到了“技術”和“藝術”的區別。

  學習結束后,李春珂開始嘗試在自己的創作上尋求新突破,既不能完全照搬古人的創作風格,又不能一味地迎合現代潮流,而是要在簡潔中尋求現代的審美。李春珂說這著實令他苦惱了一陣子。“那時候,領導、同事和朋友都不能理解我的這種轉變,都說我‘活兒越做越少了’‘退步了’,但我認准的道路就絕不回頭,因為就作品而言,過分張揚的往往藝術性弱﹔一味迎合市場發展的作品隻能是商品,永遠成不了藝術品。象牙雕刻這門宮廷藝術,自古已有,無論怎麼變,都不應忘記其文化本源,我認為隻有保持藝術的尊嚴,才能保持藝術的魅力。”

  1989年,李春珂用牛骨雕刻了一幅《韓熙載夜宴圖》。李春珂記得很清楚,那件作品上午剛做完,下午就被收藏家買走了。李春珂為此十分欣喜,並暗暗下決心一定要將這幅傳世名畫用深浮雕的技法移植到一整隻象牙上。於是,李春珂將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與創作理念付諸實踐,潛心研究、用心雕琢,最終於2002年將《韓熙載夜宴圖》以牙雕形式呈現在了世人面前。次年,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楊伯達在牙雕廠指著這件作品說:“這是一件藝術品”。

  這份珍貴的肯定給予了李春珂莫大的鼓舞,走了多年的孤獨探索之路后,他終於看到了光明。“這也堅定了我對古典氣韻的傳承之心,証明了我走的路是對的。盡管這條道路上形單影隻,乏人喝彩。”

  對象牙雕刻痴迷的令李春珂,把這門古老的藝術當做自己為之奉獻終生的事業,而談到牙雕的藝術價值,李春珂更是如數家珍。在他看來,牙雕藝術蘊含著三種美:首先是材質之美,一件優秀的作品一定可以通過細節的變化展現出原材料質地的美感﹔第二是內涵之美,中國傳統文化為工藝美術提供了各類題材,通過牙雕這種藝術形式,人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美好與神韻﹔最后是刀法之美,刀法即手藝,而手藝又和創作者的內心感悟與藝術修養緊密聯系。李春珂說,想學牙雕,除了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還要有良好的文學素養。“假如要雕刻李白,就要去品讀他的作品,去了解他是怎樣的一個人,因為不能僅僅把他的表皮做出來,還要把他的內在做出來,把他那種文人的傲骨做出來。再比如,如果要做‘金陵十二釵’,就一定要去研讀《紅樓夢》,這樣才能感受、想象出每一個人物形象的特點。所以,做牙雕要有技術,也要有文化。這幾十年來,我一直在繼承、探索中國傳統藝術,同時也在不斷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李春珂堅信,隻有“眼高”才能“手高”。其中的“眼”指的是眼力和眼界,這包括了對傳統文化的掌握與對藝術的理解。“經過這數十年的創作實踐,我深深體會到,不僅要學習、傳承師父的技藝,更要去學習古人的藝術絕學。中國傳統造型藝術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資源寶庫,因此,我盡量做到亦工亦文,把工夫多下到工藝之外,不斷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使自己的每一件牙雕作品都能生動地傳達出中國人特有的審美意趣,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特有的含蓄魅力。”李春珂說。

  2012年,李春珂被原文化部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象牙雕刻的代表性傳承人,而這一身份也讓李春珂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更重了。

  同中國很多其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象牙雕刻也面臨著傳承人較少、學習者學成后改行等困境,但李春珂坦言,最令他感到憂慮的還是人們對於象牙雕刻的誤解。“很多人認為牙雕所使用的象牙都是通過盜獵得來的,這是個巨大的誤解。我從15歲進入北京象牙雕刻廠開始,使用的每一根象牙,都是來自自然死亡的大象,都是由聯合國給予批准,由國家採購的,全部配有大象的死亡証明,每一根象牙都有備案。我們使用的一直都是合法的原材料。根據目前世界上的大象總數以及每年自然死亡的數量來計算,對於牙雕來說,合法採用象牙,也是用不完的。”

  目前,國內商業性加工銷售象牙及制品活動已然停止,但李春珂卻沒有任何想要放棄牙雕的想法。“老祖宗留下來的這門技藝不能沒了。”這句話,李春珂在採訪過程中一共說了5遍。如今,李春珂依然用猛犸象牙繼續著創作,他每天一邊琢磨著新的作品,一邊將畢生積攢下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徒弟和學生。他說,雖然現在牙雕沒有了商業化,但學會了這門手藝再去做其他的雕刻技藝也一樣可以勝任。“最重要的是手藝不要丟了,比如猛犸象牙就是一種替代材料,其他的還可以做木雕、玉雕、漆雕等。我也相信,在政府的關注和支持下,象牙雕刻一定會有充滿希望的傳承前景。”(記者 陳鼎)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