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珍稀物種人工繁育,雲南大理

如畫蒼山 生機盎然(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本報記者 楊文明 葉傳增

2021年04月29日08:2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如畫蒼山 生機盎然(共建萬物和諧的美麗家園)

核心閱讀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蒼山是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洱海的重要水源地,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

當地修訂條例,嚴禁開山採石,建設繁育基地,開展人工繁育和野外放歸,守護蒼山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

乘索道一路向上,經落葉喬木、飛播成林的雲南鬆華山鬆,過竹叢灌木,至山巔便隻剩杜鵑和冷杉——這裡便是蒼山。

加強巡護,全面禁採大理石

角峰、刃脊、冰斗、冰磧物……海拔超過3600米,距今1萬多年的第四紀末次冰期——大理冰期——的遺存也開始多了起來。2014年,蒼山這部耗時20多億年孕育的“天然地質史書”被列入世界地質公園,蒼山也因此受到更多關注,得到更加嚴格的保護。

如今,這個大理石的命名地,早已全面禁採大理石。“一塊品相好的大理石隨隨便便就能賣到上萬元,以前個別人會因此鋌而走險,不過這幾年,情況已經好轉。”大理市蒼山保護管理局銀橋巡護所工作人員顧庭輝告訴記者,以往盜採大理石也就罰款幾百元,違法成本遠低於收益﹔但2019年修訂的《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蒼山保護管理條例》明確,進行開山、採石、開礦等破壞景觀、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動,不僅要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限期拆除,還要沒收違法所得,並處5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罰款。

曾經的礦洞如今都已經封堵,但部分露天大理石礦區被盜採的風險依然存在。為了守護蒼山大理石,顧庭輝這樣的守護者要24小時輪流值班,白天巡查,夜間巡護。“晚上、凌晨是盜採高風險時段,夜晚巡邏是常態,要是遇到群眾舉報,還要蹲守。”顧庭輝說。

山路難行,從值班室到露天礦區,單程就要四五十分鐘。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理市蒼山分局副局長袁亞治期待,舊礦區附近正在建設的實時監控系統能早點運行,這樣就可以更好地守護蒼山。

環境好、人工繁育有序開展,蒼山漸成野生動物的樂園

“現在氣候、土壤條件比較好的地方都是樹。”袁亞治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因為當地持之以恆的環保教育,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大家的日子越過越好,“以往砍樹是為了燒柴,現在都用上了電,誰還願意上山砍柴?”

樹多、環境好,蒼山漸漸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據介紹,蒼山的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但另一方面,雖然樹木茂盛,但個別物種由於自身特性,依然需要人工繁育。

2015年,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大理市蒼山分局副局長楊堂亮在巡護中發現3株珍稀植物龍女花。它們雖然能正常開花、結果,卻從不見幼苗。四五年時間不見動靜,楊堂亮和同事開始嘗試人工繁育,扦插不成,他的目光又回到種子繁殖上。

龍女花屬於木蘭科,楊堂亮分析,可能是種子落地后水分不夠,慢慢失活導致無法繁殖,“以往蒼山積雪多,繁殖沒問題。現在季節性干旱時間長,種子失活的可能性更大。”

楊堂亮想到了沙藏——把種子埋到沙子裡,時不時往裡洒水,保持濕潤。“不能澆太多,不然會把種子憋死﹔但又不能太干,那樣種子可能又會失活。”2019年,保護區終於在溫室內培育出龍女花幼苗。楊堂亮期待,有一天,溫室內的幼苗長大后,能夠再回到野外。

人工繁育、野外放歸,在蒼山早有成功案例。從2009年到2015年,還在大理大學讀書的房以好在老師指導下,花了6年時間嘗試蒼山白腹錦雞的人工繁育。為了便於放歸,建設人工繁育基地之初,就選擇了遠離人群的蒼山深處,從大理大學去一趟基地得3個小時,房以好干脆就長住在山裡。

2015年,房以好把網一撤,幾十隻白腹錦雞悠閑地走到網外,回歸蒼山。“野外,才是野生動物最好的歸宿。”房以好說。

“雖然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但現在白腹錦雞在蒼山並不罕見。”已經是大理大學東喜瑪拉雅研究院老師的房以好坦言,白腹錦雞的人工繁育項目意義並非補充白腹錦雞野外種群,而是掌握其人工繁育、野外放歸的完整技術。房以好估計,如今蒼山白腹錦雞種群數量超過萬隻。楊堂亮巡護中的觀察也印証了這一估計:“每天早上10點多、下午四五點,隻要巡山,基本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白腹錦雞。”

保護洱海蒼山,生產生活習慣都在跟著改變

蒼山十九峰,孕育了十八溪。山上樹多,山間溪活。大理市銀橋鎮鶴陽村管水員楊現社帶記者沿錦溪一路逆流而上,越往上水流聲越大。到農灌水閘附近,水深已近一米。

以往,當地群眾引溪水比較隨意﹔如今,安裝了水閘,取水需上級審批后,楊現社這樣的管水員才會打開水閘放水。一開始有農戶嫌麻煩,如今慢慢習慣了。楊現社說,以往村裡用水免費,可也浪費。如今,改為集中統一供水,家家戶戶都知道珍惜水了。

不僅是生活用水,生產用水也越來越節約。大鳳路是洱海蒼山之間的一條道路。“大鳳路以下,灌溉優先用農田尾水循環灌溉﹔到了旱季需要上報市裡統一審批抽取洱海水灌溉。不過像鶴陽村這樣大鳳路以上的地塊,由於泵站沒有覆蓋,到了枯水期還是需要引蒼山溪水灌溉。”大理市水務局局長楊春淑介紹,2020年,大理市農業灌溉用水量2457萬立方米,其中近三成為庫塘水,比2019年的2810萬立方米減少12%以上。

保護洱海蒼山,生產生活習慣都要跟著改變。如今,大鳳路以上區域的種植結構已經改變——現在的鶴陽村沒了水稻種植,取而代之的是玉米等旱作品種,“種植水稻要泡田,種植玉米隻有春播時需要灌溉,雨季一來,自然降水基本就夠了。現在村裡的灌溉用水量也就是以前的一半。”楊現社說。

(責編:徐前、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