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學去書店,實體書店燃起“煙火氣”

 

2021年04月27日08:58  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放學去書店,實體書店燃起“煙火氣”

  稻城及所的“放學去書店”服務

  實體書店正在創造新的閱讀場景。它們與周遭社區的人群發生頻繁的聯系,探索一種理想的社區、空間與居民之間的相處模式。

  ---------------

  北京,稻城及所,一家開在長安商場裡的書店。某種程度上,它“生不逢時”,2019年年底開業,2020年年初就遇上了新冠肺炎疫情。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在成本的壓力之下,在書店會員的提倡下”,書店開啟了“放學去書店”的服務。

  珠海,無界書店,一家開在住宅區裡的書店。2020年1月,住宅區所在的前環社區成立了第一屆居民委員會,從當年9月開始,書店和社區合作,陸續舉辦了各種“職業體驗”的青少年公益活動。

  說到書店,近些年與之關聯的形容詞往往是“文藝”“網紅”,到書店“打卡”更成為文藝青年的標配。然而,有那麼一些書店,開始從“文藝范兒”走向“煙火氣”,它們與周遭社區的人群發生頻繁的聯系,而書店的場景,也由此變得更加豐富。

  書店還能做什麼

  “這本《美的常識》,應該放在藝術理論的書架嗎?”拿著任務卡的小學生劉家暢看著高高的書架,自言自語。在她身邊,還有幾個年齡相仿的孩子,在圖書管理員組長的帶領下認真工作。

  今年3月,無界書店發布了兩則“招聘啟事”:一是無界書店的圖書管理員4名,二是無界美術館的展廳工作人員4名。工作職責寫得明明白白,唯一不同的是,年齡下限“放寬”到12歲,上限到35歲。這些“毫無工作經驗”的“圖書管理員”在“無界職人”的體驗中,學習圖書出版、圖書分類、信息檢索、展覽布局等知識。

  無界文化總經理陳丞介紹,“無界職人”計劃主要面向前環社區學生、居民。社區居委會和書店都希望通過活動,讓居民以志願者的身份報名參與社區公眾服務,並通過這一活動探索一種理想的社區、空間與居民之間的相處模式。

  稻城及所的經營者庄寧開了15年書店,“放學去書店”卻是第一次完全基於用戶需求定制的服務。這項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下午3點半放學后,孩子們會由書店工作人員接到店中,休息一會兒后完成家庭作業,接下來是50分鐘的閱讀,吃完晚餐后,則是文化沙龍。

  庄寧介紹,書店所在位置是小學學區,而小學生放學的時間和家長的工作時間是無法匹配的。因此不少書店會員提出,能否讓書店幫助照顧放學后無處可去的孩子們。這是一項付費服務。

  的確,稻城及所的“放學去書店”服務獲得了經濟效益。“基本支付了三分之二的房租,這也是書店在嘗試了諸多自救方式后唯一成功的案例。”庄寧說。

  書店適宜提供哪些有“煙火氣”的服務?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副院長劉京晶的建議“實事求是”,比如,開在寫字樓裡的書店,要滿足上班族的訴求﹔開在住宅區的書店,就要滿足家庭生活的需求。

  是書店,更是空間

  稻城及所的會員基本都住在附近,家長和孩子來書店,不僅是商家和顧客的關系,在庄寧看來,有時候這裡像一個圖書館,店員像圖書管理員,也像是孩子的家庭教師。

  有一個二年級的男孩,父母都在外地工作,他由姥姥姥爺照顧。但二老都已經70多歲,隻能顧及孩子的飲食起居,加之溺愛,和孩子在輔導功課和交流上有一定障礙。媽媽知道稻城及所有了“放學去書店”服務后,第一時間把孩子送來了。

  經過幾個月的相處,家長、孩子、書店三者之間都建立了信任關系。“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處得很好,寫作業的時候終於不再趴在地上了。”庄寧說,“甚至有一次,孩子頭發長了,爸爸媽媽又一直沒時間回來,我想帶他去理發。我覺得孩子是書店的孩子。”

  前環社區的居民李嬌是一個90后女孩,在珠海一所學校工作。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學校不能按時開學,李嬌額外收獲了一個漫長的假期。在微信朋友圈看到無界文化的活動消息后,她連續參與了4場講座、觀展及讀書分享活動。家門口的文化服務,激發了李嬌的寫作熱情。根據講座內容及自己的閱讀清單,她和社區內一批志同道合的居民組建書友群,以書為媒,分享閱讀帶來的愉悅。

  陳丞說,書店有“煙火氣”,其實是讓書店更有“書香”,這也是為書店“祛魅”的過程。書店是一個公共文化空間,就是要開拓新的閱讀場景,讓人們能在文化空間內感受一座城市的煙火氣。

  劉京晶說,當下的書店仍然分兩類,一類是作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公共書店(圖書館),另一類是民營書店。無論哪一種性質的書店,都在慢慢拓展自己的業務領域和經營范圍,不僅有咖啡、文創、沙龍,還提供除了閱讀之外的便民服務。

  “坦白說,在互聯網經濟之下,很多書店確實無法僅靠書籍售賣來立足,實體書店閉店的消息時有傳來。但人不可能永遠活在網上,需要走到線下進行交流,這樣書店作為文化空間的價值和作用就會凸顯。”劉京晶說。

  煙火氣與很好的書和咖啡並不矛盾

  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庄寧嘗試了各種書店的形式。2014年,她在北京的金融街開過一家書店,辦繪畫、插花的沙龍,但沒有任何面向青少年的服務,簡言之,“非常文藝”﹔而稻城及所,更多回到書店的基礎服務——閱讀,且面向青少年。

  “很多人覺得開書店是一種文藝情懷,那我們每天和放學的孩子在一起,進入了煙火人家,會不會丟了文藝?”庄寧說,“我其實也猶豫過,我做書店的初衷,只是做一家自己喜歡的書店。我不是一個媽媽,我是一個非常資深的文藝女青年。”

  后來,庄寧想明白了,書店的文藝屬性是一種個人行為,而稻城及所是一家基於社區的書店。基於社區,意味著書店要面向“老、中、青、少”等各個年齡段的群體,大部分人是“文藝不起來”的。於是,她學會了一個道理,開書店要因地制宜,“個人喜好可以暫時放一放”。

  但書店有煙火氣,並不意味著這家書店沒有很好的選書、沒有很好的咖啡、沒有很好的窗景——恰恰相反,庄寧希望,在青少年的成長階段,在他們的父母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他們在書店裡能擁有溫暖的回憶。庄寧反復跟家長們說,這不是一個“課后輔導”的地方,而是希望所有孩子在書店都是自由的,想坐著看書就坐著,想躺著就躺著,以喜歡的方式在這裡度過幾個小時的時光。

  在劉京晶看來,獨立書店在興起之初主打“文藝”,是適應人們在滿足了物質生活之后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要求,這其中包含了大眾對審美的需求,所以書店在購買借閱等功能之外,追求的是一種綜合的審美體驗。

  “當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在基層、在社區,都提倡服務職能的集中整合。書店作為其中一員,提供便民服務是特別正常的,符合國家對公共文化設施的要求——以人民為中心。”劉京晶說,“而民營書店從市場的角度考慮,通過便民服務來凝聚人氣,成為社區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情感連接點。”

  劉京晶曾在全國各地看到有書店提供24小時便民服務,比如,給環衛工人和晚歸的人准備一碗熱茶、一碗熱面,還有一些書店成為志願者的陣地,開展全民閱讀推廣活動,“書店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書店的服務體現了城市的溫度”。

  以讀書為主題的文化直播節目《一起上書房》,某一集講過一個小故事:桂林,刀鋒書店,有好多年了,經常有一個瘦小的老奶奶,提著一個巨大的包袱進來,坐在書架邊,抽一本書開始看。店員起初不太願意,因為她看上去“不太衛生”,但還是讓她先洗個手,就任由她在書店一待大半天。

  讀完書,老奶奶背著包袱,出門,再次融入這座城市的人海中。她是一個來自農村的拾荒者,但在書店,她是一個閱讀者。她說,來書店,能讓自己平靜。 

(責編:木勝玉、徐前)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