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在地裡細心“照料”套種的豌豆。張靜梅攝
“以前家裡窮,住的是土基房,下雨漏水,刮風漏風。在父母的觀念裡,他們種地當農民,一輩子都干不出什麼名堂。”李華一邊整理著田裡的豌豆藤,一邊回憶道。
今年52歲的李華,是雲南省楚雄州姚安縣棟川鎮人,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打記事開始,他就經常跟著父母到地裡干活兒,父母一邊干,一邊教他如何種好田。
“但在那些年,即使父母天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種的庄稼也隻夠自家的口糧,根本沒有多余的錢來改善生活。”李華說,也正因為如此,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就輟學回了家。
回家后,李華跟著父母種了10年的地,但年年下來,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剛20歲出頭,“不想種地,不想當農民”的想法讓李華離開了家鄉,跟著村裡的年輕人去到了外地,開啟了打工的生活。
然而,讓李華沒有想到的是,打工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外面的世界固然很精彩,但對於沒有文化,也沒有一技之長的我而言,簡直是寸步難行。”李華說,才出去半年,四處碰壁的他毅然回到了家鄉。
“這次回來,我一定要在這片黃土地裡干出點名堂來!”從那以后,李華堅定了自己當農民的決心。
“雖然從小就跟著父母種地,但不能走他們的老路,一定要創新,當個新時代的農民。”既勤奮好學、又能吃苦的李華開始四處奔走,尋找發展農業的出路。
“姚安壩子海拔1850米,亞熱帶季風氣候,為烤煙、蔬菜種植等農業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一個偶然的機會,李華在村裡聽到了煙草公司技術員的授課,便將發展的目光聚焦到了烤煙上。
選定目標后,李華春天跟著犁地,秋天跟著採收,白天學習新科技,晚上學著烤煙葉……不斷向村裡的“老把式”和煙草公司的技術人員請教,一干就是好幾年。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李華已從當初的毛頭小子,變成了姚安縣的烤煙種植大戶,終於搞出了一點名堂。
“賣完煙葉后,看著一畝畝閑置的土地得白白浪費幾個月,太可惜了,我得趕緊種點什麼。”李華心裡計劃著。
和煙草部門的技術人員交流后,李華將目光聚集到了豌豆身上。“根據姚安的特殊氣候,種豌豆熟得比大理晚,比保山早,與周邊地區的豌豆成熟期有一個時間差,再適合不過了。”李華說。
說干就干,2015年,李華嘗試著在自家的煙田裡套種了30畝豌豆,第一年就嘗到了甜頭。眼見李華試種成功,村民們跟上腳步,紛紛在煙地裡套種豌豆。
對此,李華也從不吝嗇,將自己學到的經驗全部分享給村民,田間地頭手把手地教,怎麼種,怎麼管都親自做示范,發現問題,還主動幫著解決。
“套種之后,同樣的一塊地,一年就從傳統的收種兩季變成了三季,尤其今年,豌豆每公斤能賣9塊錢,平均下來,利潤在每畝5000元左右。”李華看著田裡的豌豆樂滋滋地說,他今年套種了170多畝。
李華介紹,他從當初的十多畝地開始,發展到了如今的200畝。“我的父母怎麼也想不到,就在當年他們種的這塊土地上,我還是那個種地的農民,不但種出了‘金葉子’,還種出了‘金豆子’,鼓起了錢袋子,算是弄出了自己的一番名堂。”李華感慨地說。
近年來,姚安縣像李華這樣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在當地農業部門和煙草部門的帶領下學技術、搞生產,讓小農戶連接了大市場。“2020年,全縣已套種豌豆5.6萬畝,為農民帶來2.63億的收入。”姚安縣農業農村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曹利民說。
如今,再走進姚安縣棟川鎮,套種的豌豆隨處可見,不少商家還把豌豆收購點移到了田間地頭。隨著農民收入的不斷增加,家家戶戶也都建起了小洋樓,買了小汽車,曾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也搖身一變成了“職業新農民”,大伙兒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寬闊。(張靜梅、初正春)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