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普沖村。
“紅色文化與民俗相依、古韻與新姿相生、生態與產業共融。”近日,在全國生態文化村建設經驗交流會上,雲南省曲靖市富源縣墨紅鎮普沖村代表在領取“全國生態文化村”証書后發言說。
據了解,此次全國共有128個村庄獲得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選出的2020年“全國生態文化村”稱號。其中,富源縣墨紅鎮普沖村獲此殊榮,成為雲南省入選的6個村之一。普沖村也成為繼古敢水族鄉補掌村之后富源又一個榮獲“全國生態文化村”的村庄。
普沖村位於富源縣墨紅鎮西南部,全村有1131戶3742人,生態環境優美,森林面積22063畝,森林覆蓋率達62%,林木覆蓋率達72%。這裡彝族風情濃厚,傳承千年的彝家刺繡文化古朴絢麗。“普沖”在彝語中的發音為“發沖”,意為岩石中的山沖,英雄戰斗的地方。紅軍長征兩次過墨紅,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足跡,1948年11月,富源縣第一個黨支部也是在這裡誕生。
近年來,普沖村以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契機,致力於將生態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成功探索出了一條具有普沖特色的發展之路。
2017年,為了更好地保護紅色遺跡,傳承紅色基因,鼓足紅色動力,普沖村投入300余萬元在富源縣第一個黨支部成立遺址上,建成了佔地4000平方米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並在村委會成立了紅色文化服務公司,以公司化運營方式進一步擦亮紅色文化旅游名片。
普沖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后,設置了紅色文化展覽館、黨風廉政文化展廳和紅色課堂,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每天都有單位到基地學黨史、上黨課。”普沖村黨總支書記嚴小成說,自從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成運行三年多來,已累計接待單位集中學習和外來游客10萬余人,不僅珍貴的紅色遺跡得到了有效保護,為黨員干部追尋紅色足跡、學習黨史提供了載體,村集體經濟也實現了逐年增長,很多村民通過開農家樂、賣農特產品有了不同程度增收。
有了紅色旅游帶動,游客也越來越多,。普沖村立足豐富的生態資源,圍繞打造生態、綠色、休閑、養生“健康生活目的地”,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嚴格落實“河長制”,全面加強獨木水庫水源保護和村民生產生活污水排放防治管理,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及“廁所革命”,成立了農民健康教育所,常態化開展健康知識講座、鄉村環境整治大講堂,制定了“村規民約”和“紅黑板”評比制度,村庄環境持續變好,生態環保、綠色發展逐漸成為普沖村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優勢”。
除了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生態資源,傳承千年的彝族刺繡文化在普沖村同樣亮眼。李良花是普沖村裡出了名的繡娘,家裡專門有一間展廳和繡房,平時除了打理家務,李良花基本都在繡房專心刺繡,繡出的產品一部分在網絡上銷售,一部分被實體店訂購。
該村像李良花一樣擁有一雙巧手,專門刺繡的繡娘有10多人,在她們的帶領下,近幾年村裡成立了彝族傳統刺繡合作社和刺繡工坊,組織了6期刺繡培訓,全村300多名婦女參加了培訓,村裡從事刺繡產業的繡娘越來越多,傳統“指尖技藝”逐步向“指尖經濟”轉變,在保護傳承刺繡文化的同時,更多村民受益於刺繡而增收致富。
正在刺繡的繡娘。
被綠水青山環抱的普沖,村前是干淨清澈的獨木水庫,土地平坦肥沃,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和氣候條件,近年來普沖村民依靠發展特色種植逐漸富了起來。
“魔芋是村裡的支柱產業,全村1100多戶有800多戶種植魔芋,種植面積超過1500畝,種植面積多的農戶一年能有70多萬元的收益,少的也有幾萬元。”嚴小成介紹。
除了種植魔芋增收,普沖村與富源縣某酒業有限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由企業免費提供種子,引導110戶村民將一部分閑置的土地訂單種植黑玉米,收獲后由企業統一收購,每年每戶平均可增收幾千元。
隨著綠色發展之路越走越扎實,普沖村將以紅色文化為亮點,融合傳承千年的彝族刺繡、歌舞和傳統火把節等民族文化資源,進一步開發特色彝族村寨,保護好“小石林”原始自然生態風貌,打造獨木水庫觀光旅游,推動鄉村旅游向縱深發展。(郭燚 崔慶波 黃達 吳鵬 文/圖)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