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蒙山唱響幸福進行曲

——雲南昭通寫好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

曾智慧

2021年04月16日08:25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昭通市昭陽區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汪世群攝

巍巍烏蒙,層巒疊嶂。大山深處的雲南省昭通市,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地級市,185萬貧困人口分布在1235個貧困村。面對脫貧摘帽大考,這裡的人們向大山立下“脫貧誓言”,開啟了一場規模空前的易地搬遷,35.47萬名群眾搬出深山開啟嶄新生活,創造了了不起的昭通奇跡。

千年夢想,圓夢今朝。如何做好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后續管理服務保障工作?以昭通市昭陽區靖安、魯甸縣卯家灣為例,作為全國第一、第二大跨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這裡以黨建為“圓心”,以高度組織化為抓手,形成了黨員帶頭、群眾參與,共寫易地扶貧搬遷“后半篇文章”的火熱局面。

新生活快融入

春意盎然,卯家灣安置區雨露社區的櫻花開得燦爛。剛參加完樓棟大掃除的劉大爺來不及放下手中的掃帚、撮箕,快步穿過櫻花樹,朝黨群服務中心趕。

“兩點開大會,得早點去吶!”

距離開會還有半個小時,現場已到了一百多名男女老少,大家扶老攜幼,列隊站在黨群服務中心樓下,場面甚是熱鬧。作為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中搬遷規模最大、搬遷人口最多、區域位置最居中的社區,雨露社區組織發動群眾的“秘密”就藏在每周五一次的群眾大會裡。

“大家注意了,最近風大不要在陽台外面挂衣服,我們操家理務的比賽還將繼續下去。接下來我給大家繼續傳達兩會精神……”台上的社區干部循循善誘,台下的群眾聽得認真。通過“自強、誠信、感恩”“愛國衛生運動”等主題宣講,小到家中物品的擺放,大到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宣傳,組織引領搬遷群眾轉變思想,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同時,積極參加社區活動還可以積累積分,用積分兌換生活物品,這讓大伙兒參與社區治理與服務的勁頭更足了。

“老大哥,我家的門鎖怎麼打不開了?”

“老楊,我家的馬桶堵了你快來看看。”

在靖安新區思源社區19棟2單元部分居民心中,遇到問題找楊光恆絕對沒錯。作為一名樓層長和黨員中心戶,71歲的楊光恆負責12戶居民的日常走訪和排查工作,在交流中收集民意、了解群眾困難,是老楊最擅長也最喜歡做的事情。

你若問為啥七十多歲了不在家頤養天年?老楊聽到保准會跟你急。

“年紀大怎麼了?我是一名黨員,哪裡需要我就能在哪裡發光發熱!”

但如果遇到連老楊也解決不了的難題該怎麼辦呢?

“我就去找樓棟長,樓棟長上面還有片區、社區,一張網就能實現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

楊光恆所說的這張網是指依托“社區黨總支—片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建網格,構建起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社區—片區—樓棟—黨員中心戶—群眾”五級聯動的網格化管理模式,確保每一戶后面都有一個堅強的黨組織和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提供服務和管理。

“我們的目標是朝著打造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示范社區’的方向而努力,讓社區工作更先進,更方便群眾。”思源社區第一書記范輝拍著胸脯信心滿滿地說。

卯家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魯甸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搬進來穩得住

樂業才能安居。

在靖安新區服務管理中心便民大廳裡,一塊碩大的藍色屏幕上顯示著目前勞動力的就業數據:總人數40549人、總勞動力21258人、就業人數20159人、就業率94.83%。

“這個數字相當於有勞動力的家庭每戶至少有一人就業。”靖安產業就業辦公室主任董程鵬說。“我們提前對每一戶搬遷群眾的就業情況和意願等進行了精准的摸底排查,通過靖安數字化管理系統建立了台賬信息,能實現崗位精准匹配到個人。”

“去年八月份,勞動力轉移就業中心通過我登記的信息介紹我來這裡工作,我現在每月收入5000塊,還有五險一金,比外出打工強多了!”從永善縣蓮峰鎮官寨村搬入惠民社區的羅憲超一臉幸福地說道。

按照對內引導就地就近就業,對外進行勞務輸出的原則,靖安新區建成2.5萬平方米標准化廠房,通過招商引資引進6家勞動密集型企業,為2600余名無法外出務工的群眾提供就近崗位。同時依托流動黨員黨組織和務工就業服務站,有計劃、有組織地向廣東、浙江、江蘇等用工大省輸出勞動力。去年以來,為解決疫情防控期間外出務工難的問題,安置區臨時黨工委(管委會)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礎上,通過採取統一組織、統一交通工具、統一出具健康証明等方式,以高度組織化確保了12000余名務工人員安全有序返崗。

搬入新家后,王仕坤放棄了外出打工,選擇留在家鄉創業。通過一番市場考察后,他決定在靖安新區美食廣場上賣奶茶。在安置區的培訓學校參加了“美食技能”培訓后,王仕坤還享受到了低成本房租的政策優惠。就這樣,他的茶域奶茶店在去年7月份順利開張了。

“最好的時候我一天淨收入有一千多塊呢,孩子上學的問題也解決了,選擇留下來幸福感很強。未來我還計劃把咖啡店也經營起來。”王世坤充滿期待地說。

靖安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在家門口的香蔥基地工作。人民網 曾智慧攝

住起來更安心

“他們每時都會挂念著我們,生怕我們冷到餓到,從搬進新屋那天起,天天來問有沒有水,電燈是不是亮的,哪些地方沒有弄好,讓我們都向他們反映……”靖安新區惠民社區的苟進敏老人在日記本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自啟動搬遷安置工作以來,靖安安置區對40549名群眾逐一研判、實行“紅黃綠”精准動態管理模式。目前,安置區共標記“紅燈戶”520戶1669人、“黃燈戶”315戶1392人、“綠燈戶”8421戶37488人。由社區干部、片區干部、樓棟長、樓層長、黨員中心戶、志願者等進行定時入戶走訪,解決困難。被標記為“黃燈戶”的苟進敏,在樓棟長和黨員中心戶的一次次噓寒問暖中,有感而發寫下了這段話。

為了方便對社區內的精神障礙患者、重度殘疾人士、獨居老人等“紅燈戶”人群的照顧,惠民社區啟動了“重點人群看護系統”,經家屬同意開展居家監測,從而減少意外的發生。

“下一步,我們准備和醫院的呼叫系統結合起來,一旦發生意外能夠做到迅速就醫、治療,讓搬遷群眾住得更安心。”惠民社區居委會副主任李秀偉介紹說。

讓搬遷群眾住得更安心不僅體現在精細化管理上,還體現日益變好的社會治安上。

“我們靖安新區派出所月均接處警數已由剛搬來時的150起,下降至現在的90起,刑事案件由原來的15起下降至5起左右。”靖安新區派出所所長崔堯介紹說,接處警和案件數量下降的背后,與組織發動群眾力量參與社會治安的做法不可或缺。

“由群眾與社區干部、物業保安等組成義警隊伍,與公安民警合力承擔各自社區的巡邏防控任務,既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治安環境,也調動了安置區群眾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積極性。”靖安新區派出所所長崔堯介紹說。同時警務力量作為社區網格化治理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讓網格內的矛盾得到了更加快速專業地化解。

如今,走進靖安新區,陽光下的洒漁河水波光粼粼,兩岸梨花、蘋果花、櫻花次第盛開。小花園裡晒太陽的老人隨處可見,鄰裡談笑風生,中心廣場上群眾對唱的山歌與扶貧車間裡的繁忙景象構成了一幅和諧的畫面,這裡到處是生機勃勃的景象。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推薦閱讀

飛向藍天的“卓瑪”(身邊的小康故事)  “卓瑪,飛機能飛多高啊?”“卓瑪你去過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瑪仿佛是村裡的“明星”。 格茸卓瑪的家鄉在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香格裡拉市小中甸鎮團結村。這個很多人沒有坐過飛機的村子,卻走出了一位在飛機上工作的女孩。 作為東航…【詳細】

要聞

雲南新增19例境外輸入確診病例  人民網昆明7月27日電 (符皓)據雲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通報,7月26日0時至24時,雲南無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無症狀感染者。新增境外輸入確診病例19例、無症狀感染者3例。確診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輸入),無症狀感染者解除隔離醫學觀察2…【詳細】

要聞